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1|回复: 0

[教育漫谈] 如何培养出真正的成年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6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5-26 10:27 AM 编辑

美国正在经历一个年轻人“长不大”的集体危机,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的比例达到了130多年来的高点。如何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曾经当过大学校长、现为参议员的Ben Sasse给出了五条建议。


10.jpg
内布拉斯加州参议员Ben Sasse和他的孩子们(左起分别是:6岁的Breck、13岁Alex的和15岁的Corrie)。 图片来源:RYAN NICHOLSO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EN SASSE
华尔街日报  2017年 05月 26日 17:35

我们都知道“成年人”(adult)是个名词。去年听说“成年人”还可以当动词用时,我不禁大为困惑。社交媒体网站,特别是Twitter和Instagram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话题标签:#做成年人(#adulting)。比如,“刚才按时付了这个月的账单 #做成年人”,“决心不能连看八小时的Netflix,于是去了趟杂货店 #做成年人”。美国方言协会(American Dialect Society)甚至曾提名“做成年人”为2015年最富创意词汇。

用这个词描述成年人该做的事情,像缴税或干家务这类责任使然的平凡琐事,实在有点讽刺。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来说,表现得像个大人似乎是在进行某种角色扮演,好像做大人份内的事很可笑,需要进行模式转换。

我还是说得明白一点吧。我并非要以过来人的姿态,一边摇头一边用鼻息哼出一句“现在的年轻人”。我至今仍记得1988年的那天,我在我们内布拉斯加州的小镇上开车,穿过安德森医生所在的社区时,他站在街上吼我开慢点的样子。我当时16岁,完全受不了这家伙。多年后,当我自己有了孩子后,我回家时向安德森医生表示了感谢。这大概就是成熟。

现在跟以前不一样的是,年轻人有一种长不大的趋势,永远停留在青春期,十八九岁或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与10岁孩子之间的差别非常小。

很多父母都可以证明,独立的成年不再是这一代年轻人的常态。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显示,去年美国跨过了一道历史性门槛。“18-34岁的成年人中,住在父母家的比例要略高于自立门户并与配偶或伴侣生活在一起的比例,这是130多年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25-29岁的美国人中,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足足有25%,而10年多前只有18%。

造成这种“年轻人长不大”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经济是一方面,社会和文化发展也难辞其咎。具体来说原因包括:社会过于富有,孩子对物质享受习以为常,我们不愿放手让年轻人苦干,电脑和移动设备绑架了青少年的注意力。

美国正在经历一个年轻人“长不大”的集体危机。太多孩子压根就不再知道成年人是怎么回事,或如何成为成年人。或许更大的问题是,作为过来人,我们已经忘了自己的职责──教他们长大成人。其实是我们失职,而不是他们错了。

我和妻子梅丽莎(Melissa)有三个孩子,年龄在6岁至15岁之间。在帮助他们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事事独立、自给自足的过程中,我们也没有什么独家秘笈,因为世上本就没有这个东西。我们也无意自诩为模范家庭。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在孩子的培养目标上,我俩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希望他们步入成年时,能够人格独立,开朗活泼,有魅力,有较强的抗击打能力,可以自食其力,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他们的街坊邻居并愿意为之服务。我们的培养方法围绕的是以下五大中心思想。

抵制消费。虽然梅丽莎和我也常受到消费的诱惑,但我们力争让孩子牢记,“需要”和“想要”是两个不同的词,意思上有明显差别。当6岁的儿子指着超市Target里的玩具说“我需要那个”时,我们会告诉他,“需要”和那个玩具没有任何毛线关系。他的生存与否并不取决于能否得到那个玩具。

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社会学家史密斯(Christian Smith)与同事在2009年做了一项名为“过渡期灵魂”(Souls in Transition)的研究,主要关注18-23岁这些“刚成年者”的想法、态度和道德信念。研究结果令他们忧心忡忡,特别是年轻人奉行的消费主义文化。超半数的受访者承认,“幸福可以用拥有的物质来衡量,东西买得越多越开心,他们能从单纯的逛街购物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但是,心理学家、神经学专家和社会学家的一系列研究均显示,消费绝不是通向长久幸福的康庄大道。学做成年人的过程中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实际需求可以和我们想要这要那的欲望区分开来。成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没有物质财富的日子,决心即使在那样的状况下依旧能保持快乐,并且时不时体验一下物质不太富足的生活。

教会孩子这些道理有很多方法。父母可以偶尔带孩子去露营旅行,那种没有水电也不能上网的生活可以让他们对陋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相比之下,家里的舒适安逸就显得十分奢侈。另外,父母在购物方面也可另辟蹊径。我的一个女儿非常喜欢跑步,所以我们会给她买质量很好的运动鞋,保护她正在发育的骨骼,但服装方面她就要拣别人的旧衣或二手店的衣服。

我们想让孩子养成从简朴生活中寻找乐趣并心怀感恩的习惯。我们希望,有一天他们独立门户时,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

认真做事,从容面对。上述那些强调消费使人空虚的社会学家当中,有很多都指出了获得幸福的另外一种重要途径:做有意义的事。这些年来,我发现自己遇到的几乎所有有趣的人都有着很强的职业道德,都专注地做着哪怕十分低微的工作,他们一般从年轻时就养成了这种态度。面对“你幼时做过的第一件难事是什么”的问题,他们的回答通常都充满热情。

让我们的孩子有类似人生体验似乎不符合当今的主流文化。艰苦、不讨喜的工作看起来会令人不快,甚至可能让人受伤。更要命的是,对望子成龙的中产阶层父母来说,做那些事可能与他们希望孩子参加的能让大学招生委员会眼前一亮的“丰富”活动相冲突。但性格比学历更重要。如果我们的孩子想真正长大成人,他们就应明白,有些事只能迎难而上,躲是躲不掉的。

去年,我们送一个女儿去养牛场帮忙,在那儿待了一个月。她当时14岁,迫不及待地想下地干活,这一点倒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离开时,除了叫她好好工作、不耻下问、绝不要让老板听到她的抱怨,以及希望我们能为她感到骄傲外,没说别的。

一安顿好,她就定期给我们发消息,告诉我们那天她做了什么。养牛场很臭很潮,活也不好干,但她乐在其中。比如,抱着一个没爹没娘的小母牛,喂她喝了一整瓶奶(弄得牛仔裤上全是粘液和鼻涕。)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做事不努力。但这里的“事”不应只是学业上的进步。我们的孩子不仅需要对有幸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心怀感激,而且应该特别重视自己是否有解决人生难题的能力。

从娃娃抓起。让两岁的孩子每天早上给你拿袜子,这样可以建立一种节奏和模式,以便逐渐将做事的内容升级到更复杂和“成年人”的任务。重新评估你给家里花钱买的每项服务,想想是否能交给孩子搞定。比如割草,修理杂物,帮助照顾婴幼儿。让孩子学会换尿布。

10a.jpg
参议员Ben Sasse和他的孩子们 图片来源:RYAN NICHOLSO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建立隔代联系。如今,影响年轻人生活的一个主要事件是:出生年份。无论线上线下,青少年基本都是与学校里的同龄人在一起玩。同样,在养老院颐养天年的老年人也是主要与同龄人交流互动。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在2014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就这个问题总结了很多近期的研究。有一项研究发现, 60岁以上(含60岁)的美国人当中,只有25%在过去六个月与36岁以下的年轻人谈论过重要事情。而这些年轻人中如不算亲属,与之交谈的老年人比例则降到只有6%。

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如此隔离,这样没法培育出有责任感的成年人。研究了186个工业前文化的经典研究合著者、人类学家施莱格尔(Alice Schlegel)总结认为,年龄产生的隔阂与“反社会行为以及竞争力与侵略性社会化”有关。社会学也证实了父母让家里大孩子照看小孩子做法的科学性:青少年通过与非同龄人交往互动,可以掌握非常重要的社交技巧。

建立联系的方式有很多。最简单的,譬如可以带孩子去一位年长的邻居家,让孩子和老人一起烤饼干,或让孩子到老年活动中心做志愿者。偶尔去一次作用不大。我们应鼓励孩子与家人之外的长者建立长期联系,达到某种程度的友谊和亲近感。

视角是很宝贵的东西。它让孩子愿意倾听老人讲以前的事(比如他们做过的第一份苦差),也让孩子在看待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时,能够把眼光放长远。

有意义的旅行。几十年前,历史学家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就区分出了有品质的旅行和在他看来无聊的旅游,后者是大队人马的跟团游,日程安排处处受控。他谓之“失去的旅行艺术”,其实“寻找的是人,是奇遇,也是体验”。

这种旅行可能会让我们有种头晕目眩的感觉,因为要离开熟悉的环境、习俗、语言和食物。但它对青少年尤其有益。跟努力做事一样,旅行不仅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平时的生活是多么舒适,而且也能懂得尝试新事物、克服难题带来的满足感。此外,旅行还能迫使他们审视自己以物质为本的生活。我真需要那么多物质享受吗?脱离了那些物质享受,我为什么反而感觉更自由?

当然,并非所有孩子在逐渐了解旅行意义的过程中,都会获得同样的感受。我们当中,有些人来自喜欢户外活动的家庭,有些来自可以飞去海外度假的有钱家庭。“去哪”旅行远没有“怎么”旅行来得重要。

关键是要让孩子走出他们的舒适圈,看看日常看不到的事物。旅行结束后,不要立即投入原先的工作和学习生活。花稍许时间总结一下这次旅行经历,思考一下心得。

成为真正的文化人。不要让阅读变成一种正襟危坐的被动活动。真正的阅读需要专注、融入和积极的提问。遗憾的是,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如今普通美国人每天的阅读时间只有19分钟,年龄越小阅读时间越短。

我们的年轻人对阅读不感兴趣实在令人痛心,这不仅仅是对他们自身而言。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这也会阻止他们成长为国家所需的那种有主人翁意识、有担当的公民。合众国的缔造者认为读书识字是实现自由和自治的前提条件,而如今我们正在为没能认真做好这件事付出代价。

首先,应鼓励年轻人多读书。一个朋友给梅丽莎和我介绍了“世纪俱乐部”(The Century Club)的读书计划。为了成为该俱乐部会员,你必须一年读够100本书。一周读两本大部头的书,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要整整一年保持每周读几乎两本书,则颇有挑战性。

若要帮孩子完成100本的目标,一开始你应选择简单轻松的书,使之慢慢上路。随着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你可以增加一些有难度的书籍。我的孩子也还没读够100本,但这个目标有益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变了他们的言行举止。

阅读的“量”固然不可小觑,但“质”才是更加重要的长期目标。我的两个女儿还没进入青春期之前,差不多有超过半数的读物我们是让她俩自己挑。现在,我们让她们列出想买的书的愿望清单,让我们过目和挑选。如果那些书不够严谨,我们的干预也更加铁面无私。

她俩非常愿意拓展阅读面,但作为父母,我们会指导她们多看那些特别经典的著作。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她们了解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而且能让她们认识到自己所继承的这些传统的价值。

哪些算经典著作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在我家,书架上按大类可分为神学、希腊主题、莎士比亚、美国的思想和市场等。

以上这些仅是梅丽莎和我在培养孩子方面形成的一些看法和习惯,目的是为了确保他们不会被以后的成年生活所吓倒。其他父母也会有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无论如何,为人父母的责任我们谁都没法逃避。美国应就孩子成年的话题进行广泛讨论,特别是在这个没有“铁饭碗”的时代。

如果把养育责任比作教孩子骑自行车,那我就是坚决不同意给儿童车加辅助轮的父母。我会给他们穿上厚外套和滑雪裤,让他们从一条缓下坡的路上开始骑起。我会跟在他们后面跑,帮他们扶着自行车后座。前行途中,我会轻轻从侧面碰碰他们的肩膀。到某一时刻,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找到了平衡(多数时候是无意间发现的),从此学会了骑车!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

Ben Sasse曾任大学校长,现在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资浅参议员。本文节选自他的新书《正在消失的美国成年人:成年危机及如何重建自立文化》(The Vanishing American Adult: Our Coming-of-Age Crisis─and How to Rebuild a Culture of Self-Reliance),该书于5月16日由圣马丁出版社(St. Martin)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 11:55 PM , Processed in 0.0354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