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姚遥
▍(一)
车辆穿过位于平原上的北川新城,沿着大路继续向北,山开始陡峭,路变得狭窄,老北川在道路的另一头。
任家坪车站就在汶川地震纪念馆前。千篇一律的旅游小店铺,围绕着车站,售卖着北川腊肉和各种小饰品。开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摆渡车也在这里,不时会有远道而来的人聚集在此,进入支离破碎的老县城。县城里的一切再没有人力的改变,一切停留在2008年5月12日的那个瞬间。2013年,穿城而过的盘江发了洪水,淹没了地震遗址。洪水褪去以后,留下了淤泥,老县城继续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位于任家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建立在地震中倒塌的北川中学遗址之上。地震发生前,北川中学有学生2883人,教师202人。据不完全统计,地震中遇难学生823人,幸存1131人。教师遇难40人,幸存92人。18名教职工子女遇难。
走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一阵阵寒意袭来。马路对面的一座山丘,挡住了阳光。在阴影里,两只灰色的蝴蝶,缓慢的拍动着翅膀,艰难的互相追逐。山丘上有一个小平台,顺着一条小路可以走上去。在那里,可以俯视整个老北川。地震时,这里被当地人叫做望乡台,他们在此凭吊被地震毁灭的生活。
广场一个偏僻的侧面,被一片片的绿化带包围着,有一个水泥修葺的平台,大约十个平方,里面可见燃烧殆尽的香。当地人说,北川中学的罹难师生,长眠在地下。这里没有任何标识,唯有他们的亲人们,总会记得这个无名之地,年复一年的来到这里,寄托哀思。
在北川老县城内,有一处祭奠墓园,也是俗称的万人坑。地震前这里本是一处公寓的地基,在地震到来后,数千具遇难者被掩埋于这个大坑之内。如今,逝者还在地下,整齐的柏树和绿草覆盖着这块土地。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居民,对着这片土地祭拜。
遇难者的生命终结了,他们和亲人们的联系还在持续。只是,他们的亲人们,甚至来不及和亡者有一次郑重的告别,关上过去的那一扇门,也无法静静的和另一个世界里亲人对话。遇难者,和许多陌生人长眠在一起,那里不是自己亲人安排的最后一个归宿。
▍(二)
2014年7月17日23时,马来西亚MH17客机,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机上载有283名乘客与15名机组人员共298人全部遇难。
从23日开始到7月28日,包含乌克兰MH17惨剧罹难者遗体及遗体残片的棺木,分三次运到荷兰。
飞机抵达荷兰以后,全场一片寂静,6名士兵抬着装载着罹难者遗体的棺木走下飞机,肩扛着棺木走向灵车,现场士兵整齐地敬礼,一名小号手吹响《最后的乐章》。
荷兰的国王、王后和首相,与遇难者的亲友共同在机场迎接罹难者回家。肃穆的乐声中,荷兰国王紧紧握着王后的手,王后则不断抬手擦拭眼角的泪水。
灵车在宪兵护送下离开机场,前往市中心的希尔弗瑟姆军营,法医正在那里等待鉴别死者身份。65英里的道路两侧,站满了哀悼的人,他们向灵车投掷鲜花。灵车通过时,所有的教堂都响起了钟声。
每次遗体运达,同样的仪式都在机场和街头重复。
一位遇难者的亲属说,“让他们的遗体留在田野里,是我无法忍受的噩梦。”
遇难者返回了国内,法医将通过牙医记录、DNA和指纹,来识别受害者身份。最终,将遇难者交还给他们的亲属。所有的这些工作,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为了给遇难者和他们的家属一个负责任的交代,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回家,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郑重承诺,即便他已经往生。对遗骸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
▍(三)
1942年4月14日,驻缅英军第1师在缅甸仁安羌被日军第33师团包围,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113团奉命增援。激战的最后一天,第3营营长张琦不幸身付重伤,最终殉国牺牲。
张琦殉国之后,缅甸战事艰难,新38师师长孙立人指派专人收敛张琦的遗体,冀图运往八莫暂时埋葬,而后再设法运回国内。半途中,张琦的遗体连同木船,永远沉入了伊洛瓦底江,尸骨无存。
张琦牺牲时,他在国内的独女张锦兰仅有一岁零两个月。之后,母亲改嫁,张锦兰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长大成人。
▲ 云南松山中国远征军人物雕像雕塑群
造化弄人,直到1988年,孙立人在台湾获得自由,重新开始打听张琦后人音讯。大陆的张锦兰已经47岁,幸运的重新接到了关于父亲的消息。1989年4月12日,英国皇室颁发给张琦的银星勋章,终于在48年后抵达张锦兰手中。
张锦兰每次提及父亲,都会落泪。她非常希望能到缅甸伊洛瓦底江去祭拜父亲,为父亲招魂。2012年,张锦兰老人抱憾辞世。她的女儿杨玉梅接过母亲的遗愿,让外公魂归故里。
2015年12月,杨玉梅带着银星勋章,来到外公消失的伊洛瓦底江,上香祭酒,为张琦招魂。她在江边跪拜呼喊着,“外公,回家吧!外公,回家吧!”
在江边,杨玉梅用手取出泥土,希望将外公的灵魂带回国内。
2017年3月30日,在地方政府和深圳龙越基金会的支持下,张琦的墓地在湖南省祁阳县云丝村落成。
此时,杨玉梅已经54岁。张琦牺牲75年之后,灵魂从异乡回归故里,他的后人终于有了可以跪拜的地方。一个家族,就此连接起三代人完整的记忆。
一个家族对亲人的挂念,可以持续75年。时光无法磨灭的记忆,总会顽强的延续。我相信,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尊重,终究会实现,无论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
(本文原标题《时光无法磨灭的记忆,总会顽强的延续》)
【作者简介】
姚遥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法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