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认为﹐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庞大和复杂﹐这使渐进式改革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市场的快速反应和放大作用加快了改革决策的影响﹐使得改革者忍不住要开倒车。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日宣布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位6.5%左右,比以往目标更为温和。 图片来源:JASON LEE/REUTERS
NATHANIEL TAPLIN
华尔街日报 2017年 03月 06日 15:26
投资者选择中国是因为中国进行的改革。中国政府着手解决难题的迹象越多,坚持认为中国奇迹还会继续的投资者就越多。
投资者正密切关注本周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出的改革信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国家领导人在会上公布筹划的最新经济路线。周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布了6.5%左右的更温和经济增长目标,此举向着承认存在改革必要又接近了一小步。不过关于改革的消息令人沮丧: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也许已走到尽头。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经济学家Markus Brunnermeier、Michael Sockin和熊伟联合撰写的论文认为,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庞大和复杂,渐进式改革变得更加困难,这是因为市场的快速反应加快了改革决策的影响,使得改革者忍不住要开倒车。三位作者指出,2016年1月推出后草草收场的股市熔断机制体现了金融市场对试验性政策影响的放大和加速作用,这常常导致改革的倒退和公信力的丧失。
削减过剩工业产能的工作则是另一个例子。过去几年,钢铁和煤炭去产能工作进展艰难,但由此带来的影响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显现。不过,自2013年中国推出煤炭和铁矿石期货交易后,每当去产能宣布,市场就会做出迅速反应。
近期煤炭价格的剧烈波动也是一个例子。2016年4月,中国宣布严格限制煤炭产量,以此尝试削减过剩产能。不过在去年秋季进口和电力数据暗示需求开始增加时,煤炭和铁矿石期货价格一路上扬。去年9月末至12月初,焦煤期货上涨近200%。
由于价格走高,监管机构迅速放松产量限制。现在价格已经有所回落,但未来执行去产能计划可能变得困难,因为矿商不太可能相信此类计划会长时间持续,同时投机者会再次推高价格。
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不断膨胀的公司债和地方政府债务。以往,重要国企的财务问题可能由银行和地方政府闭门协商来处理,当然也需要中央政府的协调。债务政策的变化需要时日才会影响到实体经济。
但如今,债券市场会立即作出反应,在2016年4月中国央行使用消除“僵尸”企业的严厉措词时,债市的表现即是例证。当时债市出现了数周异常剧烈的震荡,之后央行出手,向金融系统注入大量流动性,将债市重新拉回牛市。这避免了一场重大市场崩盘,但强化了去杠杆压力只会短暂存在的信息。
邓小平著名的改革理论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些日子以来,水流湍急,即便是很小的步子也存在水太深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