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科幻小说,那个时候科幻界的扛把子还不是刘慈欣,是王晋康。90 年代他写《七重外壳》,是一个新颖精巧的短篇。里面有一段描写,让年幼的我记忆犹新:
这是一个眉清目秀的白人青年男子,但戴着耳环,嘴唇涂着淡色唇膏,对着车内一个劲儿搔首弄姿。甘又明知道这是一个同性恋者,厌恶地扭过头。
……
我常常觉得美国的精英社会已经提前跨入了 21 世纪。另一方面,我又非常厌恶美国社会中道德的沦落、人性的沦丧:吸毒、纵欲、群交、同性恋、妇女拒绝繁衍后代……简直是世界末日的景象。
这是一个著名作家在公开渠道发表的故事。杂志、小说集子都收录过,当时的人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我看的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也就是说,这篇文章里的情绪,就是那个时候社会对待同性恋的主流态度——跟“吸毒”享受同样的待遇,成为了“腐朽资本主义”的标配。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一个作家的观点。1973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剔除,它再也不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而 90 年代中国的同性恋厌恶疗法正在一波学术周刊的带动下如火如荼。
贴一些当时学术文章的题目,你们感受下:
厌恶合并内隐致敏法治疗 16 例性变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 年 05 期
催眠诱导下电击性厌恶试治同性恋 3 例[J]. 心理学报. 1999(03)
催眠疗法治疗 28 例性心理障碍[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1999 年 03 期
厌恶合并认识领悟心理疗法治疗同性恋[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 年 01 期
(学术论文尚且如此,何况文学创作呢?)
说到这个厌恶疗法……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就是让“患者”看 GV,身体兴奋后电击生殖器 / 其他部分身体。最匪夷所思的是,很多这些文章里的“临床病例”在长时间电击之后居然痊愈了。
一种现在看来不需要治疗的“疾病”硬是给电好了,这似乎才是一种人为的心理扭曲吧……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并不遥远的十几年前……
2000 年中国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剔除。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普及,“不歧视”的社会共识慢慢诞生。最近又看王晋康老师的小说,近几年发表的《逃出母宇宙》:
生物学家乔治说:“我对同性恋毫无不敬,但我认为它只是富裕时代的奢侈,是富裕时代人类过度繁衍时冥冥之中设立的自限……”
文章中对同性恋的描写明显不是一竿子打死的厌恶了,更多是理解和思考。
从学术到民间,一个错误的观点被扳倒和消解,需要很多时间,成本巨大,可能很多“患者”因此失去终身幸福,可能“患者”一辈子都以为自己得的是个治不好的病。
但我们至少一直再更新认知,这样慢慢前进就不算太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