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2|回复: 0

[男女之间] 李舒:单身挺好的,不信我们听民国著名光棍吴先生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1 07: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身挺好的,不信我们听民国著名光棍吴先生说 

 2016-11-11 李舒 山河小岁月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我什么也没买。


很讨厌把买东西和单身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单身就是狗?为什么单身就只能夜里靠买东西来派遣寂寞?


买再多东西也解决不了你的单身问题。


何况,单身有什么不好?




今天讲一个故事,一群有家室的教授,和一个单身汉,究竟谁的日子更逍遥?


西南联大时期。


刚到昆明那会,中文系学生汪曾祺手里还有些钱。


他看着云南的美食就馋,周末总想着改善伙食,于是和同学下馆子,过油肘子、汽锅鸡、锅贴乌鱼、腐乳肉,吃了个遍。后来慢慢钱不多了,吃不起大菜,于是改吃米线、饵块。




连米线、饵块都吃不起时,只得乖乖回学校吃食堂。因为邮路不通,汪曾祺与家里断了联系:


我在西南联大时,时常断顿,有时日高不起,拥被坠卧。朱德熙看我到快十一点钟还不露面,便知道我午饭还没有着落,于是挟了一本英文字典,走进来,推推我:‘起来起来,去吃饭!’到了文明街,两个人便可以吃一顿破酥包子或两碗焖鸡米线,还可以喝二两酒。


这两个人,原来拿了英文字典去典当换米线了。


为什么不爱吃食堂?


因为食堂的菜简直是灾难。根据汪曾祺的回忆,偶尔有一碗回锅肉、炒猪血,常备的菜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一种紫灰色的“魔芋豆腐”,烂糊糊的淡而无味,当时有位姓郑的同学还开玩笑说,吃完饭后不能张开嘴,要不会飞出只鸟来


学生如此,教授们的日子是否会好一点呢?


并没有。


因为通货膨胀,抗战之前,教授的月薪是350元。1940年,按照当时的生活指数,西南联大的教授工资实值只剩下13.6元了。到1943年,西南联大教授薪资以战前月薪300元计,只合战前的8.3元。


1942年4月30日,伍启元、杨西孟、费孝通等9位西南联大教授撰文《我们对于当前物价问题的意见》,提到1942年:“昆明的物价平均约近战前六十倍”,“他们(公务员、教师和其他薪水阶级)薪金的增加就比例说,还不及物价高涨的程度。若按现在物价水准折合战前的购买力,他们的收入最高不过三数十元,最低的竟在十元以下。以如此位小的数目,用来维持一家数口,则其生活景况的艰苦,不难想见。”


在这种条件下,西南联大的老师们的伙食可想而知。沈从文买起当地陶器来毫不手软,请学生汪曾祺下馆子,居然是去米线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沈从文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汪曾祺一个人喝了。这是请客,沈从文自己下馆子,只吃一碗光米线加西红柿。



△汪曾祺与沈从文


但仍然有人十分羡慕沈从文,这是号称中文系收入最高的朱自清。他当时得了胃病,其实不能多吃,只能喝稀饭。不过,他常常忍不住,去别人家吃饭吃撑,比如“戴太太午饭给我们吃馒头,一共吃了七个”,他最高兴的是去沈从文家,因为张兆和会做酒酿鸡蛋,对朱自清来说,那简直是最新鲜美味的食物。


要打牙祭,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自力更生。


当时的联大教师有单身的,也有已婚的,单身教师集中住在一起,类似学生宿舍;有家眷的教师大多另外租房。当时昆明北门街71号,是联大中清华大学单身教工宿舍,住在这里的有陈岱孙、陈福田、金岳霖等,他们把工资凑起来买菜,后来菜价上升,到月底已经没钱买菜,于是就组织起来在住处的后花园荒废的花圃种菜。要种菜,当然要找行家,大家推选生物系教授李继侗为种菜的“领导”,生物系讲师沈同作为李先生的“助理”,其他教授担任锄地工作。


西南联大的第一种菜大户当属闻一多教授。闻一多家一开始住在昆华中学(今昆明一中),后来在西仓坡教授宿舍分了放,闻夫人还舍不得昆华中学的那块菜地,时不时回去薅上两把小青菜。



△闻一多


闻夫人的这种“薅菜”行为,实属无奈。闻一多家中人口太多,饭桌上常常是炒蚕豆、清水煮白菜、萝卜“老三样”,连豆腐也不大吃得起。为了补充营养,闻夫人只好买点豆渣,和白菜一起煮,闻一多还为其取了个雅号:“一锅煮”。没有荤菜,孩子们就去田野里捉蚂蚌,拿回来用油一炸再加点盐,也有雅号:“炸大虾”。


闻家虽然清苦,却因为夫人的持家有方,虽苦尤甜。相比之下,吴大猷教授就辛苦多了。他的夫人身体不好,除了上课,吴老师还要承担家务。



△吴大猷与夫人


据说,吴大猷早晨上课时,都顺便带上菜篮子和一杆秤,到教室后放在黑板下面,下课后到市场去买菜带回家。有一次,他好不容易买到两条不大的鲫鱼,拿回来养在院子的水缸里,到屋子里转了不过几秒钟,两条鱼却被乌鸦叼走了一条,吴老师特别后悔:“……鱼虽说不大,可因为难买,又都是两条小鱼,一下子丢了二分之一,不能说不惨。”

 

当陈岱孙们轰轰烈烈地开展种菜自救时,有一个单身汉很看不惯他们的行为。他不能体会有家室的人的辛劳之处,只是觉得,作为教授,天天种地,成何体统——


自晨至夕,皆在宓窗外伏地种菜,宓殊厌恨之。


“宓”便是吴宓教授。



1940年代西南联大外文系师生合影。后排右一站立者为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席地而坐者右边第二排第三人为吴宓。


吴宓到西南联大,乃是刚刚离婚,光棍一条,日子自然比那些拖家带口的好很多。首先是住宿,他只有一个箱子,搬家容易,所以来昆明之后,搬了五六次家,一开始住在张子贞一生家里,后来和金岳霖同宿舍,再后来和陈省身住一间。和别的教授不同,吴宓从来没有住到郊区去过。住在郊区的教授,主要考量昆明城区时有轰炸,警报响了家眷逃避不易,吴宓没有这个烦恼。


更何况,如果住到郊区去,爱吃的吴宓教授还怎么下馆子呢?


吴宓从不在教授宿舍的公共食堂吃饭,除了有一个时期在叶公超和周珏良两家搭伙之外,几乎天天下馆子,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之前介绍给大家的另一位北平伪单身汉——鲁迅。要了解这位大人的下馆子生涯,请戳:再权威的米其林指南,也比不了你的舌头


吴宓日记里的下馆子记录十分详细丰富,不但有餐馆名,客人名,偶尔还附有座次图表。我虽然没有做过详细的统计,但一百家肯定是有的。


吃过的大酒店,除了特殊的金碧别墅(当年昆明最顶级的饭店,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均下榻此地)之外,太和饭店、欧罗巴酒店、昆明大旅社一家不漏。大餐馆中,海棠春、冠生园、共和春、东月楼一家不少。连小一点的中档餐厅,稍微有点名气的,联大校门外的味雅,文林街的潇湘,吴宓也去过不止一次。他也爱去西餐馆和咖啡厅,比如花山南路的麦克利、花陕西路的卡尔登,护国路的日新等等。


我觉得大概连本地居民,都没吃过那么多家餐厅。吴宓应该做大众点评网昆明站站长。



△昆明的小餐馆


以1942年为例,这时候昆明的通货膨胀已经非常严重了,然而前四个月,吴宓一共下了53次馆子,其中自己请客25次,别人请客28次。差不多是隔天就有一次宴请。


比如,给云大教授林同济践行,在南丰吃西餐,吴宓花钱。吃完了,林老师请吴宓去南屏餐室喝咖啡。


在南屏街全家福宴请友人毛子水,当时的女朋友张尔琼作陪。


和友人林文铮一起请客,吃饭是高级的厚德福三楼单间。虽然有女友张尔琼,吴宓还特意请了他印象颇好的女画家邵芳,but人家没来,白费心机。



△吴宓


因为单身,吴宓常常喜欢约女朋友出去吃饭,有时候还能带三名同时在暧昧的女士一起出去吃“联谊餐”,吃得洋洋得意,比如有一次在冠生园莲厅,同时请了五六位和自己颇有渊源的单身女性,他在日记里说,此宴最难的是座位安排,谁和谁坐在一起,谁和谁不能坐在一起,颇费周折。最终,姑娘们相处都很愉快,吴宓评价“诸女亦皆坦爽。”


不过,他更羡慕那些夫妻和睦的饭局,邵可侣夫妇在云大晚翠园寓楼宴请联大外文系教授温德,吴宓作陪,他虽然对饭菜赞不绝口,但印象更为深刻的,却是“深羡侣之家庭幸福”。外文系青年教师王佐良夫妇在翠湖北路家中请吴宓吃饭,吴宓也非常感慨,觉得有个会做饭的老婆,实在是幸福。


吴宓虽然去不了金碧别墅这么高级的酒店,但也并非没有见过世面。1943年冬天,吴宓和朱自清就去吃了一顿很高级私密的家宴,据说家宴中有鱼翅,海味,银耳,大曲酒,“肴馔极丰美”。同一天,朱自清的日记里也记载了这顿饭,感慨好吃的很多,然而吴宓教授的结论真是与众不同:


为之未婚妻真幸福也。



△我总觉得当年吴宓同学也像这位男子一样,潇洒地叫着小炒


吴宓能够天天下馆子,当然主要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他的收入也比其他教授要多。查联大档案史料,教授们的工资都很低,一般均为超过三位数,即使在1944年集体调整了工资,最高的闻一多、朱自清也只有590元。


但吴宓日记里说,1944年2月23日记,每月的总收入是6000。友人赵志明看到此处,专门来问我,是不是多打了一个零,我去翻看了日记原文,确实如此。


这是学校工资和校外创收的总和。


吴宓教授的兼职主要是家教,有时还额外上点“外语私教”的活儿,比如他曾经为商品检验局的会计潘某做英语会话,每次两小时,收费250元。家教的费用不低,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当时,在冠生园这样的大饭店请客吃饭,每桌不过2600。


单身汉的唯一问题是,虽然吃得好,穿衣方面就得将就了。我判断直男是否单身的条件之一,就是看他的穿衣打扮。有一位女朋友心仪某男,偷偷叫我看看对方的弯直,以及单身的可能性。我只看了一眼,便说:“必为单身直男。”没别的,因为那双起码穿了好几年的洞洞鞋。过了一年,女友得偿所愿,带着该男出场,已经惊为天人——女生帮直男们打扮,是为了男人的面子,更是宣布自己的领地。


吴宓的衣服,总是托人缝补。一开始还拜托叶公超太太,不能老是厚脸皮求人,于是另选缝补人选。大多都是他约出去吃饭的女友,为吴宓补衣最多的是女友卢葆华,有时专门到吴宓宿舍“缝补衣,且谈心”,讲究一点的西装,还要带到城里去“至马市口洁新店洗熨西衣”,因为贵,似乎没有洗几次。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单身没什么不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0 08:23 AM , Processed in 0.0295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