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郭亮 编辑/邹怡 2016-01-18 腾讯新闻
光明巷
撰文/郭亮
在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G102公路四平入口处边,有两栋暗红色的三层居民楼,两栋楼中间夹着一条崭新的板油路和一排整齐的旧平房,在小巷入口的铁艺门上写着“光明巷欢迎您”,然而,光明巷里的大多原住居民是看不见这些字的,因为这里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盲人居住区。
光明巷最多的时候居住着28个盲人家庭,如今,这里只剩下17位盲人,更多的是租住在这里的外来打工人员。
69岁的刘国武是光明巷的首批居民,他在这里住了近30年。他说,光明巷的历史要追溯到60年前。1957年,四平成立了盲人铁工厂,工厂里的工人大多数是盲人,还有一小部分肢体残疾人。当时他们的居住条件很差,有人甚至没有房子。后来由吉林省民政厅和四平市民政局集体出资为铁厂工人修建了这条小巷。1987年,28户盲人家庭集体迁到了这里。因为住在这里的居民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光明,因此取名“光明巷”。
刘国武三岁时出麻疹,当时家里条件太差,病没得到及时治疗导致双目失明,他说,这里大多盲人是后天因病致盲。
刘国武和他的老邻居们早已习惯了“看不见”的生活,可是生活中还是有诸多不便。比如,他们住的老房子没有集中供暖,冬季需要烧火炉取暖,每天都要生炉子,刘国武看不到火光,只有靠手来感受温度才能知道火是否烧起来,手经常被燎出大泡。
刘国武说,以前这条巷子的路面坑坑洼洼的,家家户户没有下水,生活污水倒在路面上,夏天一汪水,冬天一层冰,这给盲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后来,这种情况受到社会上一些好人的关注,时常有人过来帮忙。直到2000年,这些盲人家庭也自筹了一部分资金,并且得到了一些社会帮助,结束了这里没有下水的历史,还给400米的巷道换上平整的红砖路。
2013年6月,政府又将红砖路改造成崭新的柏油路。现在,盲人们在巷子里走路再也不用担心拌倒,晚饭后还可以小路上散步,可以坐在家门口聊天。
岁月流逝,光明巷经历近30个春秋,当年一起搬来的盲人,有的已走向暮年,有的离开人世,有的搬离了巷子,如今仍然住在这里的盲人只剩下17人,很多盲人将自己空出的房屋租给在附近工作的打工者,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光明巷的盲人越来越少,但留下来的盲人仍习惯于亲人之间相濡以沫的陪伴,习惯于邻里之间亲如一家的生活。
刘国武的老伴郭影(63岁)也很不幸,2010年患乳腺癌,治疗康复后,又在2013年得了脑血栓,留下后遗症,老伴刘国武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不但在家中安装了手扶杆,而且每天无论风雨都会陪她在巷子里走路锻炼。
61岁的侯福生,爱好广泛,会手风琴,会使用电脑,有时候他自己会打开电脑,调整功放音响听音乐,侯福生在厂里以前是电工,练得一手好手艺,现在无论光明巷里搞活动还是别人家里有电工活,他都会热心的帮助。
78岁的韩寿全,是昆明人跟随老伴来到四平后在此定居,他和老伴都是热爱生活的人,老两口都会乐器,老伴还能都将正常的曲子,写成盲文谱子,还翻译了不少的盲文书籍,04年老伴去世后,老人的女儿回到光明巷陪着老人居住照顾她,韩寿全每天坚持着弹钢琴,老人说这样可以活动手指,可以健脑。
几十年来,盲人邻居们一直习惯互相帮助,亲如一家。他们经常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每逢年日大家都会聚到一起庆祝。每年年三十儿,光明巷都格外热闹,五颜六色的彩旗插满了路边,家家门上贴着对联,挂着红灯笼,年味十足。2015年的春节联欢会是在孙华家举办的,盲人们拿出自己的绝活:乐器表演、舞蹈、合唱、快板。随后,在其他邻居的帮助下,又组织了拔河比赛,上至70高龄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子都参与进来。一声令下,口号声、叫好声、加油声此起彼伏,盲人朋友们更是欢笑声一片,最后,大家共同包着饺子,迎接新春。
现在,政府已经计划对光明巷进行棚户区改造,小巷面临拆迁,住在这里的盲人也将陆续搬离。未来,光明巷也许只能留在这些人的心里,尽管他们看不见,但这里曾有他们共同生活的印记,那是岁月和环境的转变都无法抹去了。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