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时评] 内地游客死亡事件,眼球比真相更重要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5 07: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10-25 章诗依 大家



摘要ID:ipress

没错,你的效果已经完美达到,段子的走红已经为你加冕。但,你的眼球,真的比真相,比一个族群间的和睦更重要吗?


香港,买,挨宰;不买,挨揍。

香港,购物者天堂;但不购物,送你上天堂。

去了香港才知道,没有买卖,也会有杀害。


去香港购物讲粤语打八折,讲英语打六折,讲普通话打骨折。

这是一个想必你已经读到的段子,它在微信上正当红。催生它的,是本月19日发生于香港的悲剧性事件——一个内地游客被殴致死。

事件再度重创本就脆弱飘摇的两地关系。经传媒报道后,内地公众的怒火在各大网站、社交媒体上熊熊燃烧,抵制到香港旅游的呼声自然格外嘹亮,各种深具传播力的段子更是迅速蔓延。

在内地的舆论生态下,一件事,上升到段子级别,就意味着事情大发了,换句话说,等于登上了议程设置的王座。而
段子作为传播利器,向来是柄双刃剑,它既能给事件的传播带来核裂变般的效应,也能锋利地砍削事件的真相关于香港旅游的这个段子,就是最新案例。它除了有效地加深了内地民众的受害心理外,不但无助对事件真相的揭示,更将一幅扭曲变形的图像塞入公共空间,毒化公众对两地关系的想象。在这样的想象里,香港被塑造成一座人间地狱,而这并非事实。

新闻是段子的酵母。在段子扭曲真相之前,新闻在偏颇、欠缺平衡的大道上已经绝尘而去。本文试图就内地游客在港被殴致死事件发生以来,媒体传播上所存在的偏向,做一分析与检讨,初衷所系,是为了提醒同行,在两地关系已经残破不堪的当下,应以更为审慎的专业主义精神去处理两地冲突性新闻,从而履行媒体沟通意见之责,而不是去扮演加深社会仇恨的角色。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媒体所报道的内地游客在港购物挨宰,香港屡次发生驱赶内地水货客等事件,都是客观事实。内地民众对此义愤填膺,绝非没有道理。但是与此同时,内地媒体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也有紧迫的检讨必要。因为,以我的观察,在相当程度上,媒体关于两地矛盾与冲突的报道,要比矛盾与冲突本身更让两地关系受伤,其情形相当于,本来应该救火的人却使得火势更加不可收拾。

让我们回到游客被殴致死的传播现场,回到令人神伤的黑暗时刻。


▲环球时报微博是内地最先报道该事件的媒体

内地最早报道游客在港被殴致死的媒体,是环球时报旗下的微博与网站。10月20日上午10点30分,该微博发出一条题为“内地游客在香港购物被不明人士围殴致病危”的消息,该条消息获得895条转发。不到三个小时后,又发出一条游客已经不治的消息,并将前条内容链接在新发消息之下。这两条微博,引爆了内地网络与社交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风潮,几大门户网站对于此事的最初报道,均转自环时旗下媒体的内容,并普遍以“内地游客在香港拒绝高价购物被围殴致死”作为新闻的标题,正是这一标题,塑造了受众对游客在港被殴致死这一新闻的最初认知。

▲媒体普遍转载环球时报消息

环时旗下媒体的这一新闻来源,标明来自于香港“东网”。东网是香港《东方日报》旗下的网站。那么,东网是怎么报道此事的呢?

东网的报道在20日凌晨3点半上线,其原标题是:“影子团友”围殴内地客吐血命危。该篇报道,是环时旗下媒体报道的唯一来源,它与环时媒体及受环时媒体影响的几大门户网站的最大不同,是在标题中交代了打人者,也即“影子团友”。

所谓“影子团友”,是旅行社在低价旅游团中安排的以旅客面目出现的托儿,其任务是诱导游客购物,当顾客与旅游团出现纠纷时,他们则出面胁迫、摆平,这时候,他们就成了网友所说的旅游团自带的打手。由于埋伏在内地人组成的旅游团里,“影子团友”自然是内地人。

东网的这一标题并不准确,因其报道中已写明,警方正在调查在逃的打人者是否为“影子团友”中的成员,尽管此种可能性相当大,但将未经证实的猜测做成确凿的结论,终归并不可取。

香港东网截屏

不过,由环时旗下媒体制作,随即风行于门户网站的“内地游客在香港拒绝高价购物被围殴致死”这一标题,却问题更大,因为它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第一印象:内地游客是被港人围殴致死。而事实是,东网的报道中已经表明,冲突肇始于两个内地人之间,警方最后拘捕的四个当事人中,三个为内地人,一个是港人。这一关键事实,在游客被殴致死事件中,是判定事件属于两地冲突性质,还是属于内地人之间在香港发生的矛盾的重要依据,而结论不难做出。

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是不能引起歧义按照这一标准,“内地游客在香港拒绝高价购物被围殴致死”显然严重偏离了这一要求。从门户网站上这一新闻的海量跟帖看,绝大多数网友对事件的看法,被引到两地冲突的方向,而内地游客则是被港人围殴致死。

在海量新闻时代,人们在一条新闻上停留的时间极为有限,
在灭顶的信息汪洋中挣扎沉浮的用户,许多时候匆忙溜一眼新闻的标题,就奔向下一个潮头。此时,对于一个严肃的媒体来说,对新闻标题制作的要求应该更高,而不是相反。

特别是,在两地关系已经脆弱不堪的当下,媒体在处理涉及两地背景的新闻时,更应该抱持一份责任心,以审慎的专业主义精神,以敬惜字纸的态度,去对待敏感题材的新闻,避免成为比纵火者危害还大的火上浇油者。

事实上,这并非多高的要求,而不过是
在提醒一个狂奔的标题党,别忘了基本的新闻伦理要求。这里,让我们对比《纽约时报》时报新媒体对一条类似题材的网络新闻标题的处理,看看审慎的专业主义精神是怎样运作的。

今年三月,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发生两名警员被枪击案,事发于一场示威游行的现场。《纽约时报》纸质版对此枪击事件报道的标题是:“弗格森两警员遭枪击20岁示威者被捕”,《纽约时报》网络版一度也使用这一标题,但许多读者致信公众版版编辑玛格丽特·沙利文,反对“示威者”的提法,称这个描述充满暗示,并且文内也没有支持是示威者枪击了警察的证据。

沙利文拿着读者的疑问,向《纽约时报》统领130名专做标题的校稿编辑的特里克·拉夫吉求教。拉夫吉告诉沙利文,这则突发新闻的标题在整个新闻周期中修改了很多次。在标题拟定时,检察官和其他执法官员形容枪手是示威者,而且导语中也强调了这一点。但是,文末的位置写道,示威组织者强烈反对这种提法。

最终,编辑部内部重新审阅文章及该文不同版本的标题,断定标题中使用“示威者”不妥,在最后的版本中,修改了新闻的导语,标题则改为“弗格森两警员遭枪击,20岁男子被捕”。

这就是审慎的专业主义精神。在涉及指控性的报道中,要力避引起误解。

或许你会说,你说的我们都知道,甚至比你知道得还多。可我们要卖报纸,要点击量,想一想,“内地人在港发生冲突致死”这样的标题,怎么会有“内地人在香港拒绝高价购物被殴致死”这样惊爆的效果?


没错,你的效果已经完美达到,段子的走红已经为你加冕。

但,你的眼球,真的比真相,比一个族群间的和睦更重要吗?



本文原标题《眼球比真相重要吗?》



作者:张诗依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8 04:03 PM , Processed in 0.03026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