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0

[时评] 谁该离开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8-1 11:04 PM 编辑

谁该离开北京

 2015-07-31 吴戈 

Screen Shot 2015-08-01 at 11.56.53 PM.png

摘要ID:ipress

北京的拥挤要从根本上解决,关键不在行政次中心如何立竿见影,而在于资源和利益分配是市场主导还是行政权力主导。


从平等的角度,谁都有权来北京;但从效率的角度,挤不下了总得有人先走。都不愿走,就只好一声令下了。可是,这样恐怕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土地公公能带谁走


暑假,北京照例挤满了来感受伟大祖国心跳的外地孩子。对一个中国孩子而言,北京颇有麦加的意味,一生中必要去过一次;没在天安门留过影,仿佛就无法证明这是一个中国人。


然而,北京已经挤成了一个低效而疲惫的怪兽,若不疏解,过多的城市功能根本无法发挥。“疏解”也是婉辞,说白了就是要有人出去。这种提法也非始自今日,之所以泥牛入海,谁都不愿先出去是根本原因。


托新常委雷厉风行之福,首先要迁走的竟然是北京市政府。这能根本解决问题吗?

且慢,同每次传达重大决策一样,媒体和名嘴又先赞叹一番上面的深谋远虑,再历数通州的优越条件——可带动津冀一体发展、已有两条地铁连接、运河整治后风景如画……最后是对民众的重大福利——“政务超市”一站盖完几十个公章;政府驾临,地价立涨,产业聚集,经济飞跃。

既然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今天才想起来搬迁呢?显然,问题不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北京最大的问题就是从一开始就按同心圆摊大饼,过多职能重叠。但是,要变成华盛顿那样简洁明快的政治首都已绝无可能,中央也儿孙满堂、家大业大。可当地政府也是城市必需的功能,市政府虽不是必须设在市中心,但一个特大城市的管理中心偏离地理中心29公里,总会有诸多不便。

1.jpeg

▲北京故宫博物院鸟瞰

实际上,中央政府才是北京最大的外来物,只是首都身份是北京无上的荣耀,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因而一切迁都之议对北京都是耍流氓。在中央不能动,也不能缩小,平民和企业也无法强行迁移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请土地公公先搬走的奇招。

这其中的理想当然很丰满,那就是带动一批职能的疏解。问题是哪些职能?除作为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外,北京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方面都堪称全国中心,如果都搬走,北京一定会空旷如堪培拉或巴西利亚。但这些职能即使不与北京市民形成服务关系,也一定与所在地利益盘根错节,有大量社区本身就是某事业单位家属区,将这样的单位及其社区抽走其实很难。唯一见效的是全国流行的新建大学城,因为只有上学不依赖当地社会。

更具悬念的是,北京近年理智地取消了“经济中心”的定位,但在政府东迁或将一举解决职能重叠积弊,打开一片新天地的美景之下,带动产业集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口号迅速复活,何况还有京津冀一体化的东风。即使假设新址一定会优先吸纳老城区迁来的企业和经济活动,如果迁不动呢,难道也不让新企业充实新区?

其实,北京目前的人口分布情况是二环内不到7%,四环内也只占32%。虽然越往中心面积越小,但仍不是人口绝对数量问题,而是每天数百万人从四、五环外到中心城区间往返的问题。因而症结并非腾出地皮,而是带走经济活动和常住人口。

可是,以政府迁移来达到这一目标首先是个在世界经济中略显异类的现象——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似乎远不只支持、引导、刺激和规范,而是肩挑重担,甚至要靠自己办公地点的选址来带动经济活力——选在哪就把经济活力带到哪,仿佛企业不围在政府身边,看不见红旗招展就一事无成。

姑且假设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市府东迁能否带走足够多的经济活动,也还要取决于三点。

一是期望它疏解多大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至少,由于被中央政务区隔开,今后北京市西半部,包括教育和科研集中的海淀以及丰台、石景山和门头沟等地,其经济活动和人口、交通流量恐怕不会有多少东移。


二是北京大量公司集中在城内,有的意在靠近中央部委,有的基于金融街、CBD、使馆区发展起来并形成扎堆效应。通州有没有可能,需要多久才能形成至少与这些因素接近的吸引力?如果不打算影响海淀的教育科研、西城的金融街和朝阳的CBD等原有经济高地的价值,北京还有多少效益高、无污染,还与这些高地差异化的新兴产业可发展?

三是北京各区的规划历来与市一级明显不统一,地方出于经济利益在辖区内划出了众多所谓“商圈”,要求经济活动东移,这些动作能降温吗?辖区越繁华,各路大神小庙的油水越高,这个规律谁斩得断?

2.jpeg

▲高峰时段拥堵的北京地铁

3.png

▲7月28日(周二),北京地铁公司所辖15条运营线路日客运量为918.86万人次(不含京港地铁所辖:4号线、14号线、大兴线客流)。图片数据源自北京地铁官网

小孩要上学,今晚睡城里


其实,北京畸形的人口日常流动多为房价所迫,可市府东迁最大的利好消息竟是通州地价也将涨起来。政府卖旧地挣大钱,用来建新城,新地又涨,已被吹鼓手说成经济高潮迭起。可是对公众而言,即使通州、燕郊房价高企,有房白领获益,但一来他们或许很长一个时期仍将到城六区上班,二来房价成为公众私人财富保值增值的主要手段,为此必须承受甚至盼望城市更加拥挤,何其荒谬。对新一代北漂来说,通州、燕郊将失去相对买得起的房价优势,即使燕郊划归北京,市场也可能在新的京冀边界河北一侧形成新的房价低谷安顿他们。

通州当然是这次东迁的最大受益者,可是这个利好来得太突然。为市府东迁建设的新区当然宽敞整齐,教育、医疗等条件也必将极大升级,但短时间内恐怕东部与中心城区的往返人口依然只增不减。原因在于,这个距离仍可当天往返通勤,公务员的住房大多仍在中心区,孩子也离不开中心区的好学校,几代人的社交圈子更都在城里。同时,为了完成艰难的利益迁移,对迁移者必然有所补偿,最典型的很可能是在通州提供有较大补贴的新住房,但城里的旧房断无收回的理由。要迁走一些中央事业单位、医院和学校,更需要照顾其历史包袱,给足优惠。

可是对北京居民来说,最贪恋的就是中心区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说实在的,中心区优越的文化艺术资源反倒为那些住得远远的北漂文青所眷恋),这正是中心区人口和交通压力的主要成因之一。居民对它们不计代价的追捧其实源于它们因服务于中央而集中全国精华的现实。虽然通州据说将有大量名校名院分支,但一旦不设在中央身边,这些人恐怕又要兴起对历史渊源和名师名医的攀比。

也许是对市政府东迁后中心区管理力度的担忧,据说二环或四环内将由中央直管。这一类似华盛顿特区的架构将把北京市变成类似河北省的空心圈结构,也意味着可能要新建中央特区政府,而且级别只能更高并编制更大。如果这样,相信出于严厉的反腐态势,不会出现新一轮买官潮,但人口疏解恐怕又要打折扣。

4.jpeg

▲新开的学区房楼盘广告

问题的根本


实际上,正如北京堵车并不完全是因为车多一样,北京城内其实也并不缺地,至少在三环到五环之间,基层有丰富的土地存量。这与北京原有的占地规则有关:北京城本身就围绕皇宫形成,1949年后高级机关同样尽情挥洒,早年二环外就是郊区,因而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事业单位无不占地宽广。至今,北京五环内外的发展用地仍大多来自乡村的集体土地和拆迁工厂、仓库等设施。北京不是没有棚户区,但住得舒展的人和手握空地的机构仍有的是,停车空间普遍紧张,但那是汽车政策和规划/建筑政策脱节注定产生并多年积累的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北京的土地利用率不高,甚至可以说一切资源都利用率低下,因为一切都是行政分配。除了拆迁后集中到政府手中的土地不断商业开发,北京土地再紧张的地方,只要形成商业价值,有地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和院校就能设法辗转腾挪出地产项目。迁走一大批工厂也并不减少而只是置换人口。

鲜为人知的是,北京只是中心城区拥挤,2151万人口其实拥有1641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而东京都1300万人口只有2155平方公里,墨西哥城1850万人口占有1500平方公里。这与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明显少于东京,仍比东京堵车严重得多是一个道理,问题并不在数量多少而在资源分配和治理水平。

无视这些事实的一些排外主义者将北京交通、医疗和教育资源的拥挤归咎于外地人。其实,在京外地人有64%分布在四环和六环之间。外来就业人口的确不受行政管制,但其流动受市场调节,不合理成分反而小得多。没人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愿意长期供养北京房东,如果打拼不出自己的空间,哪怕买了房的北漂也会卖房走人。

当然,北京人口不减还与周边的华北、东北经济落后,人口不断涌入有关。这又使北京面临另一重尴尬:无法抛下周边独善其身。城市群也是发达国家一种有效模式,比如以东京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延伸上千公里,以6%的国土容纳了占61%、近7000万的人口,生活水平还远高于北京周边。

因而北京也着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但办法仍是依靠北京作为中心能量源,周边的河北乃至更远地区除了服务北京(同时人口涌入北京),接纳北京过剩甚至有害的产业(同时返还污染物给北京)外,一旦离开北京因素,其农村、工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仍惊人地粗放和落后。河北的工厂疯狂开工,北京就深陷雾霾;但北京蓝天突然增多,或许又是周边工业萧条之象。春节外来务工人员一走,北京体力劳动力全面告急,而辐射周边的快速交通一发达,又处处可见乘高铁或自驾带娃进京花钱的河北富婆。这与中国城市带发展卓有成效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有天渊之别。

Screen Shot 2015-08-02 at 12.00.57 AM.png


其实,北京的天然资源紧张、堵车和教育医疗分配畸形等关键问题,与多年政策失误和治理者既得利益固化不无关系。在经济基本运行都离不开外来人口的情况下,还幻想用户口控制人口规模,实质上只是保护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畸形分配。关键资源处处被行政控制、无法让市场优化利用,更是北京拥挤困境维持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


Screen Shot 2015-08-02 at 12.01.06 AM.png


当政府成为房地产的利益核心,规划自然从一开始就服从地方短期利益,实施中更被地价规律架空。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在市府东迁之前,北京的治理关键本是组团式发展和卫星城政策,然而迄今中心区周边组团和卫星城产生的就业吸纳能力微乎其微,连减少进出城交通流量的目的也没达到,人口增量和资源消耗却保质保量完成。这本是合理的治本之策,一败涂地的原因正是行政动员对利益格局无能为力。今后,即使最终北京经济重心东移成功,如果重新被地产利益绑架,仍可能重蹈单一中心发展覆辙。


北京的拥挤要从根本上解决,关键不在行政次中心如何立竿见影,而在于资源和利益分配是市场主导还是行政权力主导。当然,市场要发挥好力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利益中立。

5.jpeg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创意图片源自CFP



作者:吴戈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军事、国际时事评论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8 07:46 PM , Processed in 0.0363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