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时评] 闾丘露薇:不愿看着一个城市沉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8-2 05:58 AM 编辑

闾丘露薇:不愿看着一个城市沉沦

 2015-08-01 闾丘露薇 

Screen Shot 2015-08-02 at 6.54.23 AM.png

摘要ID:ipress

家在的地方,那个城市那个地方就和自己有了关联,就会让自己牵挂,甚至愿意为了让这个地方变得更好,或者不变坏而做点事情。


上环急庇利街石阶旁的的咖啡馆,是我最近两年来的最多的地方。喜欢这里,不仅仅是因为老板的一个故事: 一个在美国读完MBA的年轻人,放弃高年薪的工作,只因对咖啡的热爱,自己学做咖啡,参加比赛,拿了不少奖,然后回到家乡,开了这家咖啡馆创业。类似的故事,同样选择的年轻人,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了。更重要的,是这两年的时间里,这里的食物还有咖啡的味道,一直保持水准。在这里工作的,全部都是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个剪着短发,总是笑容满面的女孩,一见到我就会问:是不是一杯Cappuccino,攞走?

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坐在窗前的长桌前,回想着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一些点滴。

咖啡馆旁边的大厦,是我过去两年做瑜伽的地方。这是一对印度夫妇开的瑜伽馆,他们买下商业大楼中的五层,用来作为教室和办公室。当然,所谓的一层也就是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地方,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除非是大财团,小生意都只能是小小的规模,但是这毫不影响小生意提供具有品质的服务。这里的老师们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加勒比海地区,当然,还有印度,学生们也一样,所以上课前,会有各种口音的英文充斥着教室,上课时,老师们的英文口音,同样也是五花八门。

我通过google找到了这个地方,当然,这是用英文搜索的结果,如果用中文google,出来的会是不同的结果。这个城市显然有好几条平行线: 英文世界、华文世界、中环、旺角、富人、穷人……在各自的世界里面,它们可以毫无交集,而现在,至少还可以相安无事。

1.jpeg
▲假日的中环Soho区,小巷依然安静,图片源自作者腾讯微博

咖啡馆和苏杭街连接着,苏杭街上最多的就是餐厅,大大小小,中西混杂。我最喜欢的是街头那家吃煲仔饭的茶餐厅。这又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煲仔饭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老板用传统的方法,用料当然也不马虎,吃过他家的炒青菜,厨师只用最嫩的那部分。在这里干活的几乎都是家族里面的女性成员,老板,当然也是家族大家长规定,下午四点就要收工,因为家人们一起吃晚饭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周日一定要休息。和很多老派的茶餐厅一样,里面毫无装修,但是这并不妨碍食物的味道,也不妨碍特地来这里寻找美味的人们。

2.jpeg

这些日子,街角的一家餐厅关张了,取而代之的餐厅门口贴着媒体报道:创业的香港大学生。不过在香港做餐厅是蛮艰难的事情,除了租金,还有就是食物水准。之前的那家餐厅,虽然请过不少blogger试吃,在网络上夸赞,但是我去吃过一次,实在是印象一般,也因为这样,转手一点也不让人惊讶。这条街上这么多的餐厅,能生存下来绝对不是靠软文和营销就做得到的,货比三家,只要吃过了好吃的东西,人们对食物,自然就会有更高的要求。

有竞争,让食客们有选择,不好的就会被淘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好的一定能够留下,如果成本不断上升,租金、原材料、人工,但同时又希望更多人消费得起,所以不想加价,可是又不能亏本,还要保持品质,于是,这样生意就难以为继。所谓营商环境的好坏,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有直接的关联:你想要有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价格又合理吗?这个,需要政府在税收、产业政策等问题上承担起责任。

3.jpeg

▲香港乡郊景色,作者拍摄

对我来说,去港岛是进城,因为我住在香港的乡郊。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在海边带着小狗散步。每次走过那些村屋,也就是农民房,我总会想,如果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这个模样,都达到这里村民的收入水平,那中国人才真的是富裕起来了。

几乎每条村子里面都有政府兴建的公共厕所和小公园,有的还有篮球场。从我家沿着自行车道向北走四十分钟,整个村子靠马路的地方都是餐厅:泰国菜、西餐、中菜、地中海美食。有些餐厅已经做了二三十年,和苏杭街一样,好吃的那些可以一直做到现在,但是总有几家在不断地转手。而他们的转手也真的不让人意外,因为总是走着同样的模式:从美味,到一般,或者一开始就味道一般。面对相当实际,又对食物水准保持要求的成熟消费者们,这些餐厅的结局都是一样。

向东走二十分钟,是另外一家海鲜餐厅。其实之前的那家厨师的手艺已经相当不错,就是时间久了,餐厅显得有些破落。现在,新老板重新装潢了一番,白天的时候,坐在露天花园,看着大海,还有不远处亚洲最大的观音像,再加上并没有因为转手和装修而改变的食物水准,尽管价格比之前稍微贵了一些,但是却有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除了口腹的满足,还有美好的视觉享受。

总觉得这个地方有点像此刻的香港,底子很好,但是有些日久失修。还好后来者有心有力,增值了不少。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带着一批来自美国的大学生游览维港,提议他们观看激光表演。距离自己第一次看,有差不多十多年的时间。音乐响起,怎么觉得眼前的激光表演是如此的简陋,根本衬不起国际都市的名声? 因为这十多年,整场灯光表演几乎没有变化。而十多年的时间,我已经见识了更多更好的视觉表演,因此,对于眼前的这些,觉得无法满足。身边的那些年轻人,虽然是第一次观看,也完全没有我十多年前在现场感受到的那种赞叹。很简单,现在的年轻人见识比我当年要多太多,拿十多年前算得上出色的东西放在他们面前,早就显得过时了。

我想,不进则退,就是这样的吧。只是,想要前进,即便这个城市的人们有这样的要求,如果当地政府不作为,只能看着这个城市变成不再炫目的激光。

当别人问起,我总是告诉别人,为何对于这个城市,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虽然我在上海出生长大,总共有22年的时间,但是,那22年,还没有能力去观察这个城市,思考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位置。从初一开始,就是生活在学校的宿舍里面,甚至缺乏了在这个城市真正生活的体验,所以一些朋友批评我对于上海有一种疏离感,我只能说这是事实,因为我确实不了解这个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倒是之后去了香港,整整20年,家就在这里,自然会对这个城市有深切的关心,因为这个城市的变迁,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我自己个人的生活。我想要美食继续可以唾手可得,我不想窗外的景色有一天被高楼替代,我不希望在这个城市享受的服务水准不断降低……

也因为这样,我明白那些愿意站出来,为这个城市表达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的人们,因为只有把一个城市当成家,才会如此在乎,因为明白一个城市中的舒适生活是不可能孤立存在,也因为这样,不愿意看着一个城市沉沦,因为最终,会轮到自己一起下沉。

一位前辈,他和我一样,离开上海二十多年,一直在香港工作和生活。他对我说:“这么好的地方,真不想看它变的不好。”我想,如果过去的二十年,他的家在上海,或者是其他的城市,不管是哪个国家和地区,他也会说同样的话,当然,我也是一样。因为我们都觉得,家在的地方,那个城市那个地方就和自己有了关联,就会让自己牵挂,甚至愿意为了让这个地方变得更好,或者不变坏而做点事情。

虽然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想念。因为此刻于我,家是香港。

4.jpeg

▲曾经的启德机场,作者拍摄


(原标题为《还没有离开,就已经开始想念》)




作者:闾丘露薇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名记者、主持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8 07:13 PM , Processed in 0.0404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