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8|回复: 5

[军事] 《出鞘》2015-02-1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追忆99坦克总师祝榆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1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2-11 04:45 PM 编辑

1.jpg
昨天,新华网刊登了一篇追忆99式坦克总师祝榆生的文章,引发强烈反响。于去年10月过世的祝老的一生是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本期《出鞘》讲述的不仅是大家熟知的99式主战坦克,更是祝老为祖国军工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历程。




2.jpg
作为中国两款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主战装备总设计师,祝榆生和歼-10总师宋文骢院士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年届高龄担当总师之职,研制之初都面临着换代装备性能极度落后的窘境。还有一个被人忽略的共同点是,和很多国外武器设计师一样,他们都曾是经历过战火考验的军人。




3.jpg
如果说宋老的侦察兵生涯更多是在精神层面对一位军工人的磨砺,那么对1938年参加革命的祝老来说,其胸前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见证的是一位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的军人的不朽功勋,而在1948年一次迫击炮试射中不幸被炸断的右臂则是其二十年战斗生涯中经历磨难的缩影。




4.jpg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想起另一位革命年代的军工传奇——吴运铎,他和祝老都在敌后根据地艰苦的条件下为我军创造改进了多种武器,都曾在武器试验中因伤致残,也都没有被伤残击倒,依旧为兵器事业奉献着青春和力量。也许,这种精神的共性就是那一代军工人能够缔造出无数传奇的原因吧。




5.jpg
建国后,祝榆生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主要担负对缴获美制武器的分析和仿制任务,1950年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长期在军事院校任职,多次被评为优秀军事教育工作者,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而就在刚刚退休后不久,祝老的晚年突然被一份命令改变了。




6.jpg
在第二代主战坦克还在艰苦攻关的1984年,三代坦克研制任务前所未有的直接由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明确要求设计定型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和到那时国外装备的新型坦克相抗衡”。这种要求和其产生背景,和同年下达研制任务的歼-10何其相似,足见跨越发展要求之迫切。




7.jpg
谁能担当这一承载中国陆军装甲兵2000年之后希望,堪称“陆军版歼10”的型号总师?在几位候选人中,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亲自点将,选择了已经66岁,当时刚刚从兵器工业部科技委秘书长位置上离休的祝榆生出任第三代主战坦克(工程代号WZ123)的总设计师。为什么会选择祝老呢?




8.jpg
首先自然是难得的有实战经验;另外,祝榆生在哈军工任炮兵工程系副主任期间,口袋里装了一张课程表,学员上什么课一清二楚。带着这张课程表,当时40岁的祝老就这样把炮兵系的课程系统学了一遍。因此虽然祝老没有大学文凭,但其知识水平并不低,而是真正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9.jpg
1975年,祝榆生调往兵器科学研究所。在这家陆军武器系统科研单位,他接触到了车辆发动机和坦克装甲车辆等的科研工作,把知识面从最熟悉的炮兵专业扩展到整个兵器系统。在这里,祝榆生还参与了压制火炮,反坦克兵器等大型号武器的研制,为他负责三代坦克的总研制奠定了基础。




10.jpg
所以由祝老抓总,确实是最适合的选择。无论古今中外,各国的总设计师和军方围绕着兵器指标“吵架”是一种常态。军方自然希望指标高,设计师则怕定高了完不成。而祝老则从选定项目副总师时就向总参兵种部装甲兵局征询意见,使得部队和军工方面在WZ123项目上的合作长期较为融洽。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三位副总师分别是火炮大师王哲荣、总体设计专家傅宝玉和杜惠昌。1984年7月,刚刚组建的总设计师团队召开论证会,研究三代坦克的战技指标和总体方案,标志着WZ123坦克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从1984年到2003年,19年风雨历程充满了故事,因篇幅所限小编也只能讲述其中的一部分。




12.jpg
三代坦克开始研制时,正值军工系统最为困难的时期。时任三代坦克分系统总指挥,后担任VT-4外贸坦克总师的冯益柏回忆说,“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工厂每个月发二百块钱都非常困难,已经达到发不满工资的程度。”即使是这种情况,在祝老的带头下,科研人员仍然一心扑在工作上。




13.jpg
为了让WZ123在综合性能上达标,祝总提出了“高综合、系统取胜”的研制理念,也就是基于有限的工业基础,通过高效的整合手段,来达到最优的坦克性能设计。为了实践这个理念,祝总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考察,对各国坦克技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没有单纯的去“抄”哪一款坦克。




14.jpg
作为99坦克最为人称道的指标,火力系统是祝老最为看重的一环。在研制最为紧张的时候,这位独臂老人经常要夹着十几斤重的资料奔波于火炮试验场。由于没有右臂,他行走时经常会失去平衡摔倒。有一次开会前不慎摔断了三根肋骨,他没有告诉别人忍痛开完了会,才被发现送到医院。




15.jpg
当初选定三代坦克主炮口径时,125还是120颇费周章。祝老最终拍板认为,在国内发射药技术不如国外的现实限制下,有13.4升大药室容积的125炮要比只有8.9升的120炮更适合。而为了研制这门脱胎于2A46M而又超越2A46M的国产125炮,又有多少科研生产人员殚精竭虑,那就更难以计数了。




16.jpg
1997年底,样车交付部队,进入塔河进行寒区试验。到了寒区出现了很多故障和质量问题,特别是发动机在极端低温下的故障再次暴露。这几乎让整个试验队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在当时有限的装备经费向海空军严重倾斜的背景下,军队高层甚至说过“成功就往下试,不成功就终止试验”。




17.jpg
经历一年多的攻关,问题终于解决了。1999年国庆阅兵中,被称作9910工程的99式坦克样车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面对来自海内外的如潮好评,祝老在难掩欣喜之余也非常冷静,他知道当时的99式坦克还不完美;完成阅兵任务保障之后,祝老继续带队完成了99式坦克的后续改进工作。




18.jpg
2003年12月30日,99式坦克宣告设计定型(5天前,歼-10完成最后一个试飞架次),此时祝老已经是85岁的耄耋老人。面对荣誉,祝老并没有张扬,他认为,“我给国家完成任务是我应尽的本份,我没必要再这样那样。作为一个老党员应该干的事儿,干完了这就是责任,这就是我的天生职责。”




19.jpg
时任总师办副主任段剑英说:“我不能直接跟他提(合影)我只能转弯抹角;我说老总你看有这么个事儿,我们干完活了,没必要搞这些东西。但是搞了二十多年,也这么多人,好长时间没和你在一起了,咱们照个相吧。”也就是这张照片,成为三代坦克总师系统完成使命后最珍贵的留念。




20.jpg
2005年,祝老被授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这一荣誉称号,但他拒绝了20万奖金;99式坦克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他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评奖,拒绝写自己名字。听说祝老不肯留名,大家更不肯写上自己的名字。负责申报奖项的人只好偷偷写上了“祝榆生”三个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2009年国庆阅兵中,99式主战坦克再次亮相天安门广场。此时的99式坦克已经完全成熟,成为了中国陆军装甲兵的尖刀突击力量;祝老的主要助手、副总设计师王哲荣,也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但祝老自己始终没有提出过院士申请,他也可能是我国著名武器设计师中唯一不是院士的一位。




22.jpg
祝老淡泊的不仅仅是荣誉。作为总设计师,三代坦克研制期间他掌握着财权,可自己始终在一个简易楼房里办公,直到1998年才勉强同意安装了一台空调。三代坦克研制任务结束后,他又将结余的近2000万元经费悉数退回。用他的下属的话讲,“看看祝老的样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




23.jpg
以荣耀等身却从来低调、不愿显功的祝老为榜样,在他退居二线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近年来涌现出一批能够挑起大梁的60后乃至70后80后的年轻科研人员,研制出一大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型号,比如在“和平使命-2014”演习中大显神威的99A式主战坦克的总设计师毛明就是一位60后。




24.jpg
能做到在即将离开人世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的有几人呢?小编认为,弥留之际时仍然交出最后一笔特殊党费,并要求捐献遗体的祝老当之无愧。他留给这个国家的不仅是先进的99式主战坦克,更是那一直激励着年轻一代投身国防科技事业并为之无私奉献的精神。




25.jpg
在槐树岭——中国坦克装甲车辆的摇篮,祝榆生和同事们工作了20年的地方,祝老追思会刚刚结束,不少房间又亮起了灯。那是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争分夺秒进行第四代主战坦克方案研究,属于他们这一代军工人的传奇,已经悄悄开始。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明天《武器的秘密》我们再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1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1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魂!这是中国的脊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1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大! 每天盼着看《出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9 01:27 PM , Processed in 0.0494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