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6|回复: 2

[军事] 《出鞘》2015-01-13:用事实说话:对《五星下的雄鹰》一文的再评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4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五星下的雄鹰》(http://www.afwing.com/aircraft/talk-about-su35.html),因文辞颇为犀利,谈及了诸多关于国产军机的情况,引发了众多军迷讨论。本期着眼点并不在引进苏35一事,希望通过对文章的评析,力求客观评价国产军机发展。




2.jpg
小编对原文中认为中国空军有必要引进苏-35的观点是认同的,中国空军的确有必要引进这款“终极侧卫”。但原文论证过程有很多纰漏,特别是核心论证环节“苏-35优于歼-11B”——两款服役时间相差7年的飞机,苏-35理所应当更为先进——让人读来有些费解,小编将在下文一一分析。




3.jpg
开篇讲述歼-11B/BS时提到:“一个无情的事实是——中国空军没有一支王牌部队装配完全国产的量产型歼-11B/BS!”何谓“王牌”?抗美援朝时前辈们用鲜血和功绩缔造的“王牌”称号,能够保证60年来未经战阵的后人就一定是新的“王牌”么?近年的实战化对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的偏颇。




4.jpg
小编不知道,长期部署台海一线,和平时期具备最丰富的与敌过招经验的南京军区空14师(杜凤瑞烈士生前所在部队)是否算是“王牌”?小编不知道,创造了我军歼-11实际飞行中稳定盘旋速度记录的部队,被兄弟部队一致称赞的算不算王牌?而这支部队,目前就正在换装歼-11B/BS战斗机。




5.jpg
作者似乎发现空1师2007年首先装备歼-11B这件事儿(空1师率先装备国产最新型战斗机的惯例从歼-5时代一直持续到歼-11B)不太好解释,就发明了“歼-11B预生产型”这个名词,实际上,01批歼-11B和02批及其之后的歼-11B都是歼-11B,分别称为AL-31F技术状态和FWS-10A技术状态。




6.jpg
“歼-11B‘战斗力完全凌驾于俄国苏-27家族之上’的言论不攻自破”。2014年“金头盔”大赛中,空1师的歼-11B就是和装备歼-11的部队一组对抗。而空1师飞行员斩获该组“金头盔”的事实已经说明,装备AL-31F的歼-11B无论是在视距内格斗,还是在超视距空战中都是国内最强重型战斗机。




7.jpg
“歼-11最大的亮点也就是国产雷达和国产武器了,但是在这个指标上,同样拥有大孔径雷达和国产导弹的歼-8F/H系列可以说和歼-11实际上没什么区别。”且不论980mm和670mm雷达孔径的差别,空2师6团歼-11早就在超视距对抗中结结实实的教育了装备1492雷达和PL-12型空空导弹的歼-8F。




8.jpg
“在飞行表演的视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苏-27在进行大过载机动时,机翼和机身之间明显的形变”,文中提及的视频资料小编见过,且不论明显不明显,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飞行器设计中的刚性和弹性问题。简单说,一架飞机如果在结构设计上弹性不足,大过载机动时可就真的要了命了。




9.jpg
“...反映出了苏-27强度不足。而基于这个原因…苏-27只在内侧设置了一对襟副翼。”众所周知苏-27的原型机是T-10S,而T-10S则是西蒙诺夫得知T-10性能无法对抗F-15之后推倒重来的作品。T-10采用了独立襟翼副翼设计,敏捷性相比F-15尚显不足,按此逻辑,T-10S岂不是更惨不忍睹?




10.jpg
再退一步说,作为苏-27家族的终极改进型,苏-35怎么还在采用这种“结构强度不足的落后设计”?实际上,苏-27系列飞机之所以采用襟副翼设计,与其机翼设计的取舍有关;由于在某些迎角下的机翼气流分离严重,导致外侧副翼效率降低,所以才用襟副翼一体优化设计,也便于减轻重量。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翼根处的一组重载挂架,是苏-27家族是否解决结构强度不足问题的标志”。苏-33增加这对重载挂架的原因再简单不过,折叠机翼后,机身下只有4个可挂载中距弹的挂点,必须增加一对以保证火力强度。顺便说一句,苏-33还增加了外侧副翼,不过这是为了增加飞机起飞时的升力系数。




12.jpg
至于由计划中的第6批歼-11散件生产而来的苏-27SM3为何有内侧挂点?请想一想大明湖畔……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厂同期计划为我国生产的第二批苏-30MK2是怎么没的。苏-30MKK和苏-35战机确实通过加强结构弥补了跨音速段过载下降的问题,但增加内侧挂架只是加强结构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13.jpg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对于苏-27的机体结构并非像网上所流传的那样‘吃透’‘随意改装’,仍然要抄袭别人已有的机体结构,原版没有的,国产版也不会有。”小编奇怪,歼-15S双座型舰载战斗机是对应的苏-27家族哪个型号的机体结构呢?苏-33UB是并列双座,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14.jpg
歼-11B为何沿用苏-27SK的模拟电传?原因在李明院士的《一路前行》中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歼-11国产化任务2001年才立项,2002年才批准歼-11B研制总要求,首架原型机2003年12月首飞,2006年12月就完成设计定型装备部队,周期要求之短在近年国产战斗机研制中实属罕见。




15.jpg
对于电传操纵系统这种关乎飞行安全的关键系统,其研制周期势必会长一些,因此以歼-11B没有使用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作为国内航空工业技术水平不足的证据实难服众。而歼-11BS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研发的坎坷经历,确实说明吃透苏-27的控制律是复杂的过程,歼-11B采用模拟电传非常正确。




16.jpg
分析任何一款战机的时候,绝对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和军方对型号的技术要求。真正应该和歼11B比较的,应该是同期的苏-27SM,而非苏-35。2008年苏-35才首飞(此时歼11B已经装备部队),2014年装备部队,时间上和歼10B同期。而歼10B恰恰装备了文中认为中国战斗机所没有的相控阵雷达。




17.jpg
“反观我国的歼-11系列都没有取消减速板,这说明中国对苏-27的气动布局的领悟还没有达到俄罗斯的程度,还不敢去冒这个技术风险随便改写飞控”。任何一项改进做法都要考虑效费比,取消减速板也不是什么高科技,气动远比苏-35复杂的歼-20从2011号原型机之后也取消了减速板设计。




18.jpg
“真正在南海东海和亚太诸国开战,人民空军仍将和前辈们一样驾驶着性能落后的战机,在几乎为零的空中信息支援体系下迎战对手(空警-2000仅有4架)。”先不论歼10和歼11B究竟有多“落后”,是不是真的落后一代,服役多年的空警200和已完成试飞即将交付的空警500被忽略真的好么?




19.jpg
此文对空军装备的分析纰漏也很多。由于装备规模大,我军战机换装从来都是先装备重点部队,再轮到其他部队一一进行,从目前空军尚没有一个完全的三代机师就能看出来。而在苏-27/歼-11、苏-30以及歼-10换装之后,空军重点部队均获得了三代机,歼-11B自然要满足其他部队的要求。




20.jpg
“2013年军报还在为国产歼-11B能在自由空战中进行8G过载的机动喝彩”:实际上这并非报道的重点——而是训练朝着实战化迈进;“第一批歼-11交付部队之后,也有部队飞行员反映飞行性能不如原装苏-27SK”:蒋佳冀创下双“金头盔”神话的“坐骑”40547号,恰恰就是一架国产的歼-11。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在整个人类航空工业的历史上,有且只有两个国家成功研制过最大起飞重量在30吨以上的重型战斗机——这就是美苏两大航空巨头。”不算歼-20也就罢了,此文中前后逻辑矛盾的地方也不止一处;不过幻影4000和CF-105表示我们虽然没卖出去/装备部队,可也不能算是研制失败吧?




22.jpg
“歼-20还在研制过程中,各种细部设计明显仍然在不断的完善,甚至连机身的气动外形都在不断进行调整。”原型机发展必然是要有一个改进的过程的。不仅从YF-22到F-22有着类似2001到2011的进化,F-22进入EMD阶段之后同样有着从2011到2015的微调,这是质疑歼-20基本设计的理由么?




23.jpg
“目前…歼-20,还在使用AL-31发动机…已经投入实用化的117S,是中国空军未来十到二十年内,最为可靠的四代机动力之源。”在弄清楚歼-20使用的是AL-31FN,还是99M2/AL-31FM2,涡扇-15目前的发展状态,乃至礼炮和土星厂的恩恩怨怨之前,这种结论是不是下的过于武断了一些呢?




24.jpg
“甚至连歼-10和歼轰-7的飞控性能如何,我们都要打个问号了。”虽然歼-10和歼-11BS的飞控系统同属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但自主研制的歼-10的电传飞控系统在技术发展路线上跟歼-11BS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用歼-11BS电传系统出现的问题去否认歼-10数字电传设计的成功性严重不成立。




25.jpg
“运-20只是一款和C-17吨位相似的准战略运输机,而像C-5或安-124那样真正的战略运输机,连影子都还看不到”虽然这一段跟主旨关系不大,但小编也忍不住想问一句,C-17怎么就准战略了?C-17和C-5在今日美国空军空运体系中的地位如何?中国空军要C-5这样跑道适应性差的大飞机何用?




26.jpg
在珠海亲眼见证了苏-35精彩飞行表演的小编认为,苏-35确实是一架好飞机。小编也认可文章中认为中国空军应当引进苏-35战斗机的观点,对于其中一些结论也表示认同,但对整个推理过程以及使用的论据实在难以接受,对读者误导极大;故而在这篇《出鞘》中花了很长篇幅来说明观点。




27.jpg
即使结论是正确的,如果论据论证欠缺准确,对文章效果的伤害也实在太大。小编虽然不才,如果也洋洋洒洒写一篇引进苏-35的分析,绝不会使用这样的论据论证去证明结论。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明天敬请期待《武器的秘密》,这次又是一款我军的“长寿”武器,内容海量,不见不散!




28.jpg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小编微博“不改名就会死的扬基SAMA”与小编讨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9 05:28 AM , Processed in 0.0372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