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4|回复: 0

[教育漫谈] 英媒:中国教育体系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5 07: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媒:中国教育体系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2014-10-14 11:47:27
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外国人看中国 责任编辑:沈鹏

核心提示:每个教育体系都能从其他教育体系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如何避免走弯路。


参考消息网10月14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14日发表题为《向中国式教育取经》的文章称,中英两国计划将中国数学教师派遣至英国,并将英国教师派遣至上海了解中国人的数字头脑为何灵光。

文章称,一个英国教师先遣小组近来在上海取经,学习如何将这些“武器”部署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战争”中。这一计划的逻辑很简单,且不提简单化:上海在经济合作组织(OECD)举办的全球15岁学生数学能力测试中拔得头筹。经合组织是总部位于巴黎的智库。如今英国希望向上海取经,让该国缺乏数学细胞的国人向上海的魔力借一点光,最终让他们像中国人那样有钱。

今年早些时候,时任英国教育部长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访问上海这个中国金融中心,热情谈论赋予英国数学教学系统更多中国特色的好处。但与她的热情赞扬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

汇丰(HSBC)近期的一份报告称,高达85%的中国家长考虑将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如果中国学校真的那么好,为什么还会有那么高比例的家长考虑这样做呢?中国内地的家长完全可以让孩子轻松留在国内、在经合组织举办的测试赢得荣誉,为什么他们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将孩子送到国外完成最后几年的中学教育?

英国保守党貌似对中国某个城市的学生在一项数学测试中的表现念念不忘,很可能体现了世界各地对中国成为全球老大的焦虑。但其他国家似乎不打算批量引进中国教师,以便让本国教师学艺。

当然,每个教育体系都能从其他教育体系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如何避免走弯路。中国的学生、老师、乃至“虎爸虎妈”,也有许多值得钦佩的地方。

文章称,关于上海在经合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拔得头筹的确切原因,有不少学术性的辩论。有人主张这是基因所致,不过,作者不太相信这种观点——作者有两个中国养女,一个上次数学考试不及格,另一个说数学是她学得最差的一科。

还有人说,上海是中国最富裕、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将上海的测试结果与既包括富裕学区又包括贫困学区的整个国家的结果相比,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个理由也不太站得住脚,因为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中国内陆地区的贫困学生只会更有动力在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澳大利亚的格拉顿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关键在于教学策略,比如对教师给予指导,以及让他们在课堂之外有更多时间。格拉顿研究所称,比如说,上海每名新教师都有两名校内导师,一名负责课堂管理方面的指导,一名负责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但对几名上海中小学教师的不科学调查显示,只在他们入校第一年是这样。这能带来多少差别呢?

还有人说是家长的原因:中国母亲即便不都是“虎妈”,通常也会花很多时间从孩子婴儿时期就教他们基本的算术,而其他国家的母亲满足于用《小小贝多芬》(Baby Beethoven)哄孩子入眠。

最后,还有一个看来最好笑的观点:中文更适合学数学,最理所当然的理由就是中文里“十一”和“十二”摆明了就是十加一和十加二,不像英语那样还要学两个新单词“eleven”(十一)和“twelve”(十二)。

说到底,相互借鉴没错。但要打赢英国人缺乏数学细胞这一仗,仅凭从中国数学教育体制引进“数学教学武器”是不行的——中国国内的许多家长已对这一体制(至少是对高中及高中以上阶段)失去信心。中国家长正在用钱包投票,让自己的孩子告别中国的学校。或许他们知道一些外人不知道的东西。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数学教育领先 英派教师赴上海“取经”

中新网10月14日电 英国《金融时报》14日文章称,不少中国家长正急着自掏腰包把子女送到国外留学,但英国却正准备向中国学习数学教育。中英两国计划将中国数学教师派遣至英国,并将英国教师派遣至上海了解“中国人的数字头脑为何灵光”。

文章称,一个英国教师先遣小组近来在上海取经,学习如何将这些“武器”部署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战争”中。

这是由于,上海在经济合作组织(OECD)举办的全球15岁学生数学能力测试中拔得头筹。经合组织是总部位于巴黎的智库。如今英国希望向上海取经,让该国缺乏数学细胞的国人向上海的魔力借一点光,最终让他们像中国人那样“有钱”。

今年早些时候,时任英国教育部长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访问上海这个中国金融中心,热情谈论赋予英国数学教学系统更多中国特色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不少中国家长却考虑把孩子送往国外留学。

文章指出,每个教育体系都能从其他教育体系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如何避免走弯路。中国的学生、老师、乃至“虎爸虎妈”,也有许多值得钦佩的地方。

澳大利亚的格拉顿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上海在数学能力测验中领先,关键在于教学策略,比如对教师给予指导,以及让他们在课堂之外有更多时间。

还有人说是家长的原因:中国母亲即便不都是“虎妈”,通常也会花很多时间从孩子婴儿时期就教他们基本的算术,而其他国家的母亲满足于用《小小贝多芬》(Baby Beethoven)哄孩子入眠。

文章认为,说到底,相互借鉴没错。但要打赢英国人缺乏数学细胞这一仗,仅凭从中国数学教育体制引进“数学教学武器”是不行的。

(2014-10-14 10:30:54)

【延伸阅读】中国科学家为何无缘诺奖?英媒:教育妨碍创造力

参考消息网10月9日报道 外媒称,2014年度的诺贝尔医学、物理和化学奖纷纷揭晓。获奖的有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科学家。然而,名单中仍是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学者表示,中国官本位的体制和鼓励“寻求正确答案”的教育使中国科学家至今同诺奖无缘。

英国广播公司10月9日报道称,中国人可以说有很强的“诺奖情结”。今年诺贝尔奖预测时,预测获奖的名单中出现了四位华人面孔,得到了中国媒体的广泛报道。报道都特别提到其中两人是在中国国内受过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做出了出色成绩。

诺贝尔奖揭晓,四位华裔科学家没有获奖。中国媒体报道纷纷表示遗憾。然而,即使他们四人这次获得了诺奖,也是在国外研究的成果,不能说是中国科学研究的骄傲。

诺贝尔奖建立100多年来,虽然偶尔也有华裔科学家登上领奖台,但至今没有一个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此殊荣。这种状况也不断引起中国国内的讨论和反思。

早在1996年,中国科技界的权威性报纸《中国科技报》就曾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文章作者的结论是,中国未能赢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中国科学政策上的偏误造成,即科技政策上“重术轻学”。

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张炜在采访时表示,中国出不了诺贝尔科学家是体制出了问题。

“中国目前的体制还是没有以科学家、以科学为本位,而是官本位。无论是资源的分配还是社会上对他们的承认,都是引导着科学家朝官本位的方向走。这就分散了许多科学家的精力。而且,在中国是科学家为官员服务,而不是官员为科学家服务。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他说道,每个中国科学家背后都有好几个领导在领导着他。申请经费要找这些官员,他要得到这些官员的支持,否则很难做出成果。很多在海外学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到中国,希望用中国的资源为中国做些事。结果发现要花费很大精力搞人际关系。不得不做一些官员喜欢的工作。被迫参加一些与科学无关的工作。

报道称,今天的中国能成功发射卫星,把载人宇宙飞船送入太空,下潜到数千米的深海。不过张炜指出,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开创性的。而不过是在延续别人的理论,重复别人的做法而以。不能代表一个国家总体的科学发展的水平。

报道认为,中国本土难出诺奖科学家也同中国体制所鼓励的思维方式有关。

张炜说,中国无论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中国国内有一种说法,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存在意识形态偏见,也有说诺奖“重欧美轻亚洲”。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学者潘晓松表示,冷战以来,诺奖的评选一直是跟着政治潮流在动,就是说全球的政治潮流朝哪边波动,或者加上全球化以后的经济潮流朝哪边来动,他的关注点就往哪边挪。

报道认为,关注重点会变化并非没有道理,不过说诺奖评选存在意识形态偏见或重欧轻亚恐怕站不住脚。前苏联曾获得过十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而获得诺奖的也有多名亚洲科学家。今年获得物理奖的就是三名日本学者。

张炜认为,对科学家的评定,不敢说完全没有偏见,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在国际上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这种偏见是不大的。

他说,中国的问题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妨碍创造性思维。这种做法毁了两代人。因此从这两代人中要产生有创意的科学家难度极大。

a558.jpg

三位科学家分享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4-10-09 11:43:00)

【延伸阅读】美报关注中国教育鸿沟 称歧视贫困者

参考消息网9月9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作者海伦·高题为《中国的教育鸿沟》的文章称,中国的教育制度——它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并严格按照考试成绩录取大学生——在国外常常被盛赞为教育平等的典范。中国学生在国际标准化考试中的一贯耀眼表现更是加强了这一印象。但这一声誉是建立在一种迷思的基础上。

文章称,尽管中国在扩大基础教育普及面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并且在过去十余年间令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翻了两番,但是它也造成了一种歧视贫困者和无门路者的制度,每向前一步都有官僚障碍和资金关卡妨碍社会流动性。

文章认为,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之间的巨大教育鸿沟是主要问题之一。农村学校有大约6000万名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由祖父母照料,因为父母在遥远的城市打工。许多城里学生就读的学校都配有先进设施和训练有素的教师,农村学生却常常挤在破旧的教室里,在合格教师缺乏的情况下费力地学习英语和化学等科目。

文章作者的朋友蒋能杰是一位独立制片人,他拍摄了一部有关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他对作者说:“农村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城里孩子在学业方面竞争。”他说,在他位于中国中部的老家,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都直接去了广东省的工厂做工,因为“回报比上一所三流大学可观”。

文章称,对于那些跟随父母去城市的农村孩子,接受像样教育的机会同样十分有限,因为政府的各种政策使外来学生无法完全融入。户口制度使农村孩子很难在城里的公立学校读书。许多农民工的孩子只能去学费高昂、教育水平不达标的民办学校读书。广州和上海等城市最近出台的改革措施在提供公平教育机会方面都没有切中要害。

文章认为在有800万外来务工者的北京,入学的前提条件似乎并不旨在促进教育公平,而是为了加重歧视。有些家长通过换工作甚至假离婚来绕开政府规定(区与区之间的规定有所不同)。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最后别无选择,只得把孩子送回农村老家,接受低水平教育。

中国有的地方规定中学生要在户口所在的省份参加高考,而一流大学分配给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招生名额比给其他省市的名额多。

文章称,即便有城市户口,也不能保证孩子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设法进入重点学校的竞争滋生了猖獗的腐败行为。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不惜花数万美元的“赞助费”。在重点中学,比如我曾在北京就读的那所,赞助费最高可达13万美元。此外,父母还可以花钱买到进一步的优势,他们花高价请教师来对孩子进行额外辅导,有关部门对这种做法进行劝阻,但它实际上还是很普遍。

文章说,为了遏制腐败风气,北京今年出台政策,要求小学生就近入学。但是新政并未阻止家长对教育制度下注,反而让资金流向另一个市场。优质学区房成为北京今春最抢手的商品。不少家庭争先恐后地把高端小区的宽大住宅换成小学名校旁边的破败平房。以西城区的一个热门学区为例,一套面积107平方英尺(约合9.9平方米)的平房要价55万美元。

文章称,中国教育一直极为重视考试分数,现在则正演变成另一套数字的角逐。当高三学生走进考场参加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时,他们的机会不仅是由十年寒窗苦读决定的,同样是由补习开销、父母为拿到城市户口而在城里受苦受累的岁月、以及大学分配给各省市的名额决定的。对贫困生而言,战胜困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

a559.jpg

一名考生于2014年高考首日在北京八中考点外候考(2014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2014-09-09 12:11:00)

【延伸阅读】报告称近千万中国富人欲移居澳洲 图环境教育好

中新网9月1日电 据澳洲网8月31日报道,有专家近日称,有近1000万中国富人打算移居澳洲,对澳洲人生活方式的向往是他们选在在墨尔本郊区购置房产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距离私立学校和CBD近的郊区是最受欢迎的,其中Toorak、Brighton、Hawthorn、Albert Park、Middle Park和Deepdene几个地区的房产需求非常旺盛。

目前,在澳洲,由海外买家购买的3.6万套公寓正在建设当中,其中一半以上在墨尔本,并且其中一些楼房全部由海外买家买下。

进来,因担心海外富人(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富人)在墨尔本和悉尼等地大量购置房产推高当地房价,澳洲议会正在对那些所有权为海外人士所有的住宅物业进行调查。First National Real Estate房产经纪公司的邦恩(Stewart Bunn)在20日的听证会上称,在墨尔本、悉尼和昆州的高端房产市场,住宅物业的购买者有1/4来自中国大陆。

亚洲投资集团CLSA呈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最富有的7000万人中,近半想要移民,其中有1000万想要移民澳洲。

资深分析师约翰斯顿(Andrew Johnston)说:“两大主要原因是澳洲清洁的环境和更好的教育条件。”

他称,澳洲房地产借助这两点因素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推动了过去两年的投资增长。因为在澳洲,海外人士投资新房产是没有限制的,但是如果他们有签证,就只能购买已经建好的房子。一旦签证将要到期,他们还有6个月的时间去出售房产。

邦恩称,在买房的时候,房产经纪人发现一些海外买家会在他们的签证情况上撒谎,并不把罚款当做一回事。

瑞银澳洲(UBS Australia)首席经济师哈斯莱姆(Scott Haslem)也指出,澳洲的一手房买家想要在墨尔本CBD和悉尼CBD买新建房产是“一定”会遇到来自亚洲买家带来的更大的竞争压力的。

(2014-09-01 10:12: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2 10:17 AM , Processed in 0.0801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