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 2014/03/14 16:31:59 傅峙峰 周 一中国股市遭遇大跌,开启新一轮跌势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但随之而来的三个预期周中支撑周期股反弹,但这些预期都靠谱吗?
这三个预期中首当其冲的是货币宽松预期。自上周末中国公布通胀数据和金融数据后,一个显而易见的迹象出现,即中国融资需求不振和通胀压力几可忽略。通胀数据的显著回落打开了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融资需求缩减则提高了货币政策宽松的可能性。于是评论人士和分析师都开始预计中国央行可能很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第二个预期是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和摩根士丹利都表示正在积极推动将A股纳入MSCI指数。如果A股被纳入MSCI指数,会显著增加国际资金的配置需求,从而从交易层面提升指数权重股的上涨动力。
第三个预期则是优先股试点或很快推出的传闻。有媒体报道优先股试点最快或在本周末推出,而传闻试点个股农业银行以及电力等板块都率先上涨。
预期的逻辑本身靠谱不靠谱,从预期到兑现靠谱不靠谱,都是值得讨论的。如果本身是不靠谱的,那么预期推动的周期股上涨可能就是空中楼阁;如果部分靠谱部分不靠谱,指数反弹也将一波三折。
首先,货币政策宽松预期的强化从表面上看是靠谱的。因为融资需求看起来是在萎缩,而且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不用再紧盯着通胀这个上限,而更应该注重下限。但实际上,这里存在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如果是融资需求疲弱,降准这样的手段有效吗?要知道,降准是总量工具,解决的是融资层面的供给因素,如果是需求端发生萎缩,那么增加供给效果可能并不大。现在银行间资金面非常宽松,银行外的融资价格也没有太大的上涨压力,货币供给层面并不需要宽松。
如果从银行自主战略收缩角度出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银行本身资金宽裕,同时融资规模没有积极增长。如果是这种局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能起到的作用也不明显。因为银行今年的战略重点很可能以控制风险为主,而不是追求规模和盈利。如果要继续观察这一情况是否属实,可关注未来银行内外资金价格会否差异化,或者是直接融资规模会否快速增长。
降准并非不可能,触发因素可能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外汇占款的持续下降,其二是信用风险爆发并冲击流动性。现在并不是这两个因素触发货币宽松的主要时间窗口,仍需要数月的观察期。因此,以降准为核心观点的货币宽松预期,至少一两个月内兑现的可能性很低。
其次,将A股纳入MSCI指数,这个预期兑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推动这一想法的不仅仅有摩根士丹利,中国证券监管当局为了提振中国股市,多次表示要引进长线战略投资者,也在态度十分积极地推动。
在落实这个问题上,制度和技术环节有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环节。因为如果资本项目开放没有做好,那么MSCI就算把A股纳入,也要面临较大的制度成本,ETF及其管理者很难及时并顺畅地配置资金,流动性不佳也会减少境外投资者的兴趣。
不过,中国正在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各方游说下加快这项工作并非不可能。摩根士丹利将此项工作的预期窗口设定在明年,已经是给出了比较宽裕的时间表。时间宽裕可以从容地推进工作,但对中国股市而言,预期等待兑现的时间太长了。A股纳入MSCI的预期并非第一次出现,如果推进时间一长,市场将很快淡化预期。
最后,优先股试点的推出预期也存在很久了,优先股推出对蓝筹股而言是增加了融资手段,能够在融资的同时又不稀释股权,又降低企业负债率,固定收益和可能的转股也能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所以对蓝筹股而言有一定积极意义。尤其是对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行业,比如电力行业,其改善融资结构和债务压力的作用非常明显。
近期能否推出试点,相对比较容易证实证伪。因为第一个预期窗口就在本周末,如果周末确实有实质性的试点进展披露,比如试点管理办法和细则的出台,预计会加强市场预期,这一波蓝筹上涨的推动力就可能得到强化。如果近期毫无动静,市场又会恢复平静,就像以往那样。
此外,在这个时点,优先股的推出并非对所有蓝筹都是利好。对于股价已经大幅下跌后分红率很高的四大行等,以他们现在的分红率,再要推出优先股,分红率就会更高,银行到时候是否愿意负担如此高的支出还是个未知数。只能说,等到银行股迫不及待地要用优先股来融资时,很可能是行业流动性风险快速暴露的时候。巴菲特在2011年购买美银优先股的时候,美银当年股价下跌了40%,手握大量不良资产和面临一堆法律问题。
综合来看,这三个预期因素中,A股纳入MSCI和优先股推出确定性更高一些,但时间节点或许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乐观,而货币政策宽松在时间节点和工具使用上的不确定性更大。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Horatio.fu#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