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4|回复: 0

[转贴] 监管瞄准让人上瘾的网络借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4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子

近7%或8%收益的各种网络理财“宝”,虽然引爆了大众的眼球,但对P2P网络借贷理财人群却毫无吸引力。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爆发,更多的保守投资人群开始注意到网络借贷这一领域。

已向深圳老牌网络借贷平台红岭创投投资了上百万人民币资金的张先生,对于自己的资金安全颇为放心,唯一有所担心的是目前涌入的新投资者太多,可出借资金总量远远超出网上贷款需求,收益率正开始下滑,但目前还能获得年化15%左右的收益率。

国内的网络贷款平台运管者们则深知低于10%的收益率无法吸引一些保守的投资人来初尝P2P滋味,于是纷纷先打出“保本”旗号消除投资者顾虑,再允予年化12%-18%高收益吸引用户进入。虽然在监管层面,除去定存与国债,不允许风险理财产品在宣传中出现“保本保收益”,但在目前P2P理财监管真空的局面下,这一宣传方式牢牢抓住投资人对高收益期冀的心理。

随着网络借贷迅速兴起,有部分P2P平台出现经营异化,游走于监管合规的灰色地带。此外,不少人士对多人借贷、资金池模式、金额和期限错配等高风险业务形态也为网络借贷的安全性抹上阴影。

P2P网络借贷不断累积的风险也使得业界持续呼吁监管出台,多家为P2P网贷公司负责资金支付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证实口2014年2月27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将召开P2P网络借贷业务座谈会口了解P2P公司的经营情况及对网贷监管的建议。多家机构已收到座谈会通知。不过支付清算协会属央行主管的一家行业自律组织口没有出台正式规定的资格,但也显示监管层对该行业的研究调查正在展开。

一名投资人感叹道,一般来说,一个细分行业初级阶段的时候都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时候,监管来了,高收益的时代将一去不返了。

银监会早于2011年9月份就下发通知警惕P2P平台风险,而P2P平台在银监会警示后却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在上海热衷于组织存款为银行季末年末完成任务的蒋先生表示,正是因为这一纸通知,让其好奇P2P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业务,涉足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转战网络借贷市场。

蒋先生说,通过网络借贷可以像银行一样的发放贷款很让人兴奋,面对网上申请贷款的急需用钱的小白领、私营小业主、小微企业主,向他们就借款用途、经营情况、还款来源提出问题,获得回答后再经过自己的判断而决定是否借款,这一过程再加上不俗的利息收益让自己颇有成就感。

除了投资人会审慎查证借款人的信用背景,作为中介方的P2P运营平台也不断加强自己的征信能力,并求贤银行业人士。有些平台获取了FICO信用评分及决策系统授权,用于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征信信息、财产信息、公司工作信息等对潜在违约风险影响最显著的特征变量进行分析。而有的平台则直接从银行业界挖人,例如红岭创投邀请曾任深发展银行行长助理的张宇加盟担任总经理。

但是,随网络借贷逐步被接受,面对不断增长的投资人,P2P平台对于获取借款人资源感觉颇为吃力。平安集团旗下陆金所管理层曾表示,大家都缺货,货自然是指优质的借款项目。因此除将传统的个人或企业借贷引入互联网线上平台外,P2P平台普遍寻求与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合作,涉足一些过桥资金和房地产打包融资业务。

中国央行官员发表的文章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人民币600亿元。中国现在收益率明显超过外国。国外领先的两家网络借贷平台分别为Lending Club与Prosper。Ranger Alternative Management II给出的数据显示,贷款去除违约之后的收益率在4%到10%不等。

P2P网络借贷还容易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这两条“红线”。虽然强硬政策导致这一新兴行业停滞的可能性不大--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最近撰文称,互联网金融监管要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不搞“一刀切”,但业务的拓展,风险的积累不能忽视。曾任万穗小额贷款公司担任董事长张化桥就在博客上指出,过桥资金业务看似风险很小,实际风险十分巨大,一笔亏损就有可能带来多笔业务利润损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 10:44 AM , Processed in 0.0313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