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3|回复: 0

[转贴] 中国推动技术输出带来投资机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9 09: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傅峙峰

一个月前,笔者在《铁路基建板块逻辑天花板渐被打开》一文提示中国积极推动高铁技术输出将带来投资机会以来,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等高铁股已录得超越大盘的升势表现,而中国也确实在高铁技术输出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据媒体报道,11月2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与罗马尼亚总理会晤期间,决定在修建罗马尼亚高铁方面进行合作。最早接到中国高铁技术输出提议的泰国也于日前通过了铁路修建的负债法案。

技术输出带来的利好预期被市场接受,成为了一条路径清晰的投资逻辑。而且,这个逻辑似乎存在被拷贝的可能,因为有迹象显示,中国拟推动输出的技术并不止于高铁,还可能有核电、4G和其他高端制造业等。

在罗马尼亚访问期间,李克强还与罗马尼亚达成协议,罗马尼亚将借助中国的4G技术进入4G时代。此外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表示欢迎中国投资英国核电建设。

可以发现,中国积极推动技术输出不遗余力,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中国要找到新的出口增长点。同时,出口装备技术,也是中国出口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

泰国和罗马尼亚地处南亚或东欧,也符合中国区域战略布局发展的利益,政府层面的推动除了经济方面的考量,也有自身的战略意图,所以不论为利为政,都有积极的动力。

在市言市,高铁、4G和核能等行业板块,一旦海外市场空间被打开,订单预期将推动板块和个股估值提升,随后收入业绩一旦释放,则会带来第二波业绩推动的上涨。

在从估值到业绩的验证过程中,市场自然也会产生一些疑问。首先,中国技术输出是否具备足够的优势,包括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其次,就算未来获得订单,但由于是通过政府层面的外交获得,会否会有利润率的牺牲。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人提出一个附加疑问,中国有很多技术尚不处于全球高端行列,未来仍需进口技术,如何能做到技术输出?其实,技术的发展是动态的,各国并不一定会寻求最尖端的技术,而是会结合自身情况,在技术和成本之间做一个综合考量。诚然,中国在一些技术方面并不拔尖,但在应用上已经成熟,而且经过中国的进口、消化和改良,在成本上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这种性价比较高的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十分合适的,在技术进步较慢的领域,成本优势是可以盖过技术不足的。中国高铁之所以有望输出到泰国、中亚甚至是澳洲,都是基于这一点。

对于第二个问题,确实有一些顾虑。因为如果中国推动技术输出更看重国家战略,技术输出很可能成为利益交换的一个筹码,牺牲一些利润率也未必不可能。不过,这要结合不同行业来看。比如在通信行业,中国龙头企业华为和中兴在很多产品方面现在已不是靠价格来比拼优势争夺市场,它们的一些服务和产品的价格已经和世界主要竞争对手一致,部分产品价格甚至更高。技术和服务优势可以带来利润溢价,自然也不怕利润有太多的折让。若是在具有价格优势的行业,比如高铁等,其本身就具有突出的综合优势,没有必要再以降价来勉强获得订单。更重要的是,在国与国合作之间,许多协作是尊崇“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比如,这次中国与罗马尼亚的全面接触,也提到了罗马尼亚向中国出口奶牛。要知道,中国奶牛存栏量下降导致了2013年一定程度上的奶荒。互惠互利还只是一部分,对于高铁和4G等建设需要大规模资金的项目,发展中国家可能本身不具备足够的资金,这时中国其实可以通过提供优惠和充足的贷款来实现市场的开拓。这种手段并不新鲜。

退一步讲,就算有部分利润的折让,规模的增长也会带来足够利润。毕竟在产能宽裕的情况下,海外市场的开拓是实打实的新增量,而做亏本的买卖现在已不是中国的主动路数。

考量成本和技术的综合优势,中国具备能力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并不少。高铁、4G和核电正在推进,同时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也无不可能。中国装备制造业也有拓展海外市场的空间。它们本就具有相对成熟的行业土壤,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不过是扶马送一程。

站在引导经济结构转型和中国区域战略意图考虑,推动技术输出将是未来一个大趋势,会给中国国内相关行业带来新增需求。对股市而言,这个简单清晰的路径在高铁板块上已显成效,未来路径的复制值得关注。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Horatio.fu#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 01:53 PM , Processed in 0.0270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