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 2013年 11月 29日 16:19 中 国的信托公司正面临生存危机。
短短五年时间,它们就从中国信贷数据中可忽略不计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变成了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人民币10万亿元(合1.64万亿美元)。
Reuters 天津一处港口,工人们将覆盖在铁矿石上的一层布揭开。 信托公司是唯一一类可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所有业务领域的机构,因此会获得套利机会。但是随着在监管方面享有的独特地位逐步被动摇,从套利机会利用者成长起来的信托公司现在需要重新思考其业务模式。
这是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 Co.)与平安信托(Ping An Trust)的新研究报告的结论。报告称,未来几年信托公司仍将是一个重要融资渠道,因为中国的银行系统还不太可能胜任向小型或高风险企业提供资金的任务。但随着新的竞争者开始渗透到信托公司的传统业务中来,如果信托公司希望继续发展,那么它们将需要开发诸如私人财富管理等新业务。平安信托是由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ing An Insurance Group)控股的一家信托公司。
中国的信托公司与西方的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理财公司,它们从企业、富翁甚至银行手中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贷款、艺术品、物业和股票等方面的投资。
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将巨量、低回报的投资产品打包,而这是很容易复制的。信托公司从银行获取资金(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向客户筹集的资金),然后投向那些银行不得进入的领域,主要是房地产、地方政府基建开发项目、矿产项目。据上述报告,这类业务对信托公司收入的贡献占到了39%左右。
当中国60多家信托公司互相竞争这块业务时,还不是什么问题,但去年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扩大了证券公司和共同基金的许可业务范围,让它们与信托公司形成直接竞争。此外,银行过去通常依赖信托公司帮助打包其理财产品,但银行监管机构近期颁布了新规定、允许银行抛开中间人——尽管这还只是个试点计划。
这份报告称,信托公司赖以生存的这种盈利模式未来是无法持续的。
信托公司面临压力的另一块业务是报告所谓的私人配售投资银行,即寻找需要资金的项目。到目前为止,信托公司利用了相关漏洞,得以为银行理应避开的领域的项目提供融资。
但信托经理们对向开发商、矿主和地方政府提供资金越发警惕起来,因这些领域已债台高筑。
麦肯锡上海办公室的高级合伙人白德范(Stephan Binder)说,最大的瓶颈在于找到可投资的资产。他说,各企业发现,一旦获得一项优质资产,产品就会脱销;有海量的流动性想要投资,但未必有足够的优质机构可以托付。
白德范说,在垃圾债券市场缺位的情况下,信托公司将继续填补这一空白,为那些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得信贷的公司提供高息贷款。
他说,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稳定,所以在愿意让银行从事哪类业务方面相当保守。而且,银行还不具备能够向次级借款人放贷所需的技能。
但随着债券市场日趋成熟,银行变得更加老练,信托公司可能被迫退出当前的核心业务。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十年之久,但信托公司必须开始寻找新定位,而不是仅仅作为另一种融资渠道。
Dinny McMah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