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迪埃•冯•德尼肯(Didier von Daeniken)说,在为欧洲、中东和亚洲地区的富人理财18年之后,他发现不管是哪个地方的富人,关心的事情都是差不多的。
冯•德尼肯现年48岁,2007年以来一直担任巴克莱集团(Barclays PLC)旗下私人银行巴克莱财富(Barclays Wealth)的亚太区负责人。他说,各地区经济周期或许并不一样,或许亚洲地区的富一代更多,但企业家毕竟是企业家。
Barclays Bank Plc
迪迪埃•冯•德尼肯
巴克莱正在大力拓展其全球私人银行业务,过去两年它在技术和新招聘人员方面投入了3.5亿英镑(合5.49亿美元)。该公司预计未来的业务增长主要来自亚洲,因为该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已经造就了一代新富。
巴克莱在亚洲地区的私人银行业务一直在稳健增长。据冯•德尼肯说,去年公司在该地区管理的资产增加了25%,延续了过去五年的增势。虽然巴克莱并不单独列出各地区管理资产的数额,但据冯•德尼肯说,在截至6月底巴克莱管理的1,760亿英镑全球资产当中,亚洲地区约占10%。
不过,亚洲并不是西方私人银脱困的灵丹妙药。首先,随着人才争夺导致薪资猛增,成本正在增加。其次,在亚洲地区做私人银行需要一种新商业模式。在西方,多数客户一直是为其私人银行支付一笔固定的管理费,这就给银行带来了稳定而有保障的收入,而亚洲客户则更喜欢按交易付费。
常驻新加坡的冯•德尼肯前不久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Jason Chow专访,谈亚洲市场的挑战,谈他为什么看好日本,为什么不惜重金聘请资深银行家。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访谈内容。
《华尔街日报》:亚洲私人银行的机会在哪里?
冯•德尼肯:只要几个主要经济体大量创造财富,市场就会不断增长。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要瞄准大中华区、印度尼西亚和印度。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另外还要加上日本。这听起来不合常理,因为人人都会跟你讲日本失去的几十年。但实际情况好像不是这样。比如在去年,日本市场(按高净值个人数量计算)就扩大了4.2%左右。如果你到日本四处看看,就会发现日本富人相当之多。看他们开的车,穿的衣服,就知道他们相当有钱。
《华尔街日报》:过去,私人银行一直是收取资产管理费,但亚洲富人更愿意按交易付费。你们的商业模式是否需要为亚洲而变?
冯•德尼肯:我认为就是在欧洲,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这是对这个时代的一种反映,而不一定是对地理位置的反映。即便是在今天,欧洲也比人们所认为的更加以交易为导向。
另外,规模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要想在亚洲实现盈利,管理的资产至少得有200亿美元到250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随着各个银行在亚洲大力扩张,你们怎样控制成本,特别是薪酬方面的成本?
冯•德尼肯:2008年,我们把受聘银行家的素质定为我们战略的核心原则之一。我们称之为倒金字塔结构。
我们跟伦敦总部讲,到2012年年底,董事总经理(15年或以上资历)要占60%,副总裁占30%,助理副总裁占10%。2008年董事总经理才占17%。
这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成本。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你想给予客户优质建议,资历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在宣告:我们超过半数的银行家都是资深业者。把我们拿去跟竞争对手比一比吧。在大多数竞争对手的组织结构中,半数以上都是为资深银行家打下手的资历较浅者。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完全错误的。
《华尔街日报》:在大家都相互挖角的环境下,你们用什么办法留住人才?
冯•德尼肯:有些银行家的确开价过高……但由于我们是一家小规模机构,我们不需要一年聘请120位银行家。如果某一年我们聘用了25位银行家,我就非常满意了。要在整个亚洲找到150名优秀银行家,那是不可能的。
《华尔街日报》:亚洲地区很多客户在上次衰退期间因为投资失利而受伤,他们对私人银行并不满意,你们用什么办法来应对他们的这种认知呢?
冯•德尼肯:理解客户是很重要的。这听起来是非常基本的东西。
谈论风险并不需要利用多么复杂的工具。银行家的首要职责之一,是一次又一次地问“你确定吗”、“你知道我们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吗” 、“你是否了解自己投资组合的风险”。
《华尔街日报》:业务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冯•德尼肯:亚洲经济表现不佳──这是主要风险,这意味着我们客户的收入将会减少,这样一来他们用于投资的资金也会减少。但也就这样一种风险。
《华尔街日报》:你会担心竞争对手在私人银行这块蛋糕中获得了较大的份额吗?
冯•德尼肯:我更担心的是这块蛋糕变小。
通过扩充银行家的人数,我们实现了扩张。银行家会带来客户,这成了我们扩充资产规模的重要贡献因素。在接下来五六年里,越来越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将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阶段是让银行家把他们的客户人脉带过来。下一阶段是让客户来宣传我们取得的成绩。
Jason Ch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