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0

[新闻] 中国应获得2009“年度危机管理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4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本世纪另一个十年的开始,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测似乎正日益呈现两极分化态势,既有人预计中国将引领世界走出经济衰退,也有人预测中国正徘徊在崩溃的边缘。

回顾过去的12个月,一个应当记取的教训是,一定不要低估北京坚决出台政策应对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一年之前,中国正面临着出口骤降、住房市场陷入困境使开发商遭遇破产危险以及失业人数不断上升的局面。

相关专题
展望2010
政府大开放贷闸门以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的举措,却使中国经济迅速回到了正常增长的轨道。股市、房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先后反弹,中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计将接近9%,首次公开募股额达到创纪录水平,位居世界首位。

有了这样的危机管理,你或许会认为中国领导人应该多获得些赞誉。但不知何故,美国《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却将应对经济危机方面的“年度人物”奖授予了美联储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截至笔者截稿时,美国的失业率高达10%,美元似乎仍处在困境中。

不过,尽管中国经济实现了复苏,但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使人有不安之感。中国经济下一步将走向何方?看空人士警告说,中国将步美国和日本的后尘出现房市泡沫破裂。

他们对显示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指标不屑一顾(如12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20个月高点),称中国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失衡正在加剧。这包括普遍存在的过度投资和资本配置不当,以及日益过剩的房地产供应和高涨的房价。与此同时存在的则是依然不足的国内消费和对出口的过度依赖。

这些因素将导致伴随着产能大量过剩的经济泡沫,而不是经济奇迹。

虽然我们已多次听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但如果对上述问题视而不见则有盲目乐观之嫌。即使悲观人士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中国面临的困难处境,但中国要实现广泛的经济复苏,在政策制定方面也需要更加纯熟才行。

不过,其他人则坚定地更加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瑞银(UBS)的经济学家们在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宽慰说,“天没塌下来”。他们虽然认为没有证据显示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但承认,在去年的放贷狂潮后存在周期性风险。这份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是,据瑞银估计,中国去年的新增银行贷款超过了当年GDP的50%。

瑞银还举出了一系列理由来证明,人们对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担心有点过头了。报告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一般城市居民的住房负担能力,而是正在不断上升的中产阶级的负担能力。迄今为止,按揭贷款额占GDP的百分比一直未出现增长,而住房市场出现泡沫时这一百分比通常是会增长的。

瑞银说,中国的贷存比率为70%,也处于可控范围,中国的金融体系因此属于新兴市场国家中最稳定的。

不过,中国领导人对房地产市场的前景似乎却并不这么乐观。中国总理温家宝上周警告说,房地产价格上涨太快了,并暗示说有可能通过税收和利率手段来稳定房地产市场。

与以往一样,中国经济前景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应对。从元旦期间披露的一则政府给银行的备忘录中,可以看出一些政府下一步举措的线索。

人们预计,政府今年上半年不会调整利率,但会出台新的行政手段来控制贷款规模。中国去年12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上涨0.6%,从而结束了持续九个月的通货紧缩局面,所以中国决策者可能不得不先于原计划调整利率。

美林(Merrill Lynch)的报告称,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今年的新增贷款规模将从2009年的人民币9.5万亿元(合1.39 万亿美元)降至7.5万亿元。

上述备忘录提到了贷款“平滑”问题,因此像去年那样贷款发放前高后低的局面预计将不再出现。该备忘录还鼓励银行发放并购贷款。这对那些有能力整合市场的企业应该是个好消息,也是一个有助于支持股市的良好题材。

当然,中国经济前景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外部环境。中国希望其他主要经济体能够进一步复苏,从而为中国的出口提供一些动力。去年,由于中国将人民币汇率与不断贬值的美元相挂钩,中国经济及中国出口商从中受益,如果这一趋势发生逆转,将成为另一个需要考虑的不利因素。

像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一样,中国也从融资套利交易型投资中得到了好处,投资者纷纷趁美国利率极低、美元不断贬值之机借入美元。热钱已在加速流入中国。如果有关美元保持疲弱的假设需要重新斟酌(去年12月,美元汇率一年来首次出现了月度上扬),那么也需要重新考虑投资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风险。

这都意味着,投资者以及中国领导人必须密切关注“年度人物”贝南克在2010年的动向。

Craig Stephe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2 02:14 PM , Processed in 0.0305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