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1|回复: 3

[知识] 世界经济思想史和流派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4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世纪到1800年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相继兴起的时期,这是西方现代经济思想的萌芽时期;1800-1870年,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1870到20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边际效用学派大发展时期,各种学派和新的分支学科相继出台,特别是把数学、统计学、测量方法和模式塑造方法引进经济学,建立了计量经济,数理经济。19世纪70年代,以法国的瓦尔拉斯、英国的杰文斯和奥地利的门格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建立了从各个市场分析供求的微观分析方法,也称均衡分析方法,他们提出了边际需求的概念,认为边际需求决定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决定市场均衡。马歇尔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被认为是这一时期边际主义理论发展的集大成者,该书的广泛使用使微观分析成为主流。该书也是第一次放弃使用"政治经济学"而采用"经济学"这一概念,这也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完全独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信仰、理论和方法的多元性,使人们很难把经济学的任何一个学派视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接下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时“边际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继续发展,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正式结合起来,这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新凯恩斯主义兴盛起来,但当“当分析被用来设计财政政策和管理经济的时候,凯恩斯的思想看来是适度成功的”。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新古典主义占据主流地位,并与意识形态的斗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20世纪60-70年代是西方经济学最繁荣的时期,“在野”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新保守主义的旗帜下休养生息,重整旗鼓,在70年代凯恩主义陷入危机时东山再起;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学派林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们或昙花一现,各领风骚,或孤芳自赏,独树一帜;它们或是自诩为“嫡传”的凯恩斯主义者,或公开声明是凯恩斯主义的叛逆者。概而要之,芝加哥学派所主张的是全面维护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历史传统和全面恢复“自由放任”的理论纲领,倡导的是对新古典的回归和凯恩斯经济干预主义的抗衡,坚持的是哈耶克为代表的经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经济学体系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根本原则。20世纪下半叶,诸多自由主义学派来势凶猛,“是市场还是国家”的争论再次白热化,使20世纪最后几十年的西方经济学进入了“战国时代”,曾几何时登上美国“正统”经济学的宝座和成为英国的“御用”经济学,“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应运而生,并曾经喧宾夺主,如日中天,占有一席之地,影响了一代经济学者,对“主流” 的自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足以构成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劲敌甚至动摇其“正统”地位的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在20世纪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使得西方经济学在20世纪是如此地璀璨夺目,流光溢彩。

经济学家谱

重农学派 (15 世纪到16 世纪中叶)和重商学派 (18世纪50-70年代) ----亚当.斯密----古典学派(两个分支,分别是: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 大卫.李嘉图又对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和约翰穆勒(新古典学派)产生了影响;而约翰穆勒又进一步对瓦尔拉斯、马歇尔、费雪产生了影响。之后凯恩斯接受了瓦尔拉斯、马歇尔和马尔萨斯的思想产生现代主流经济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而卡尔.马克思则对前苏联、东欧和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结合了社会实践后产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现在开始逐步出现了转轨经济学。

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心是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瓦尔拉斯,孟格尔,马歇尔之后 ,经济分析的重点转向价格制度分配资源的功能 马歇尔用边际分析研究供求及价格的方法成为新古典经济学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与分工结构有关的总量需求及种种宏观现象无能为力。凯恩斯则发展新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现象 萨缪尔森在战后降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作为微观经济学,将凯恩斯等人的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 放在一本教科书中 形成当代经济学的结构。
发表于 2009-10-4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4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4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学派的理论进行到极端都要闯祸。

现在最缺少的就是中庸之道。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1 12:37 AM , Processed in 0.0610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