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回复: 0

央行发布三季度政策报告,软银清仓英伟达加投OpenAI | 财经日日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2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行发布三季度政策报告,软银清仓英伟达加投OpenAI | 财经日日评

Screenshot 2025-11-12 at 8.45.27 PM.png

央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11月11日,中国央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以专栏文章形式提出,应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观察金融总量要更多看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指标;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尤其是关注央行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不同类型资产收益率等重要的利率比价关系。


关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央行报告明确,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央行官网)


|点评| 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担忧有所加剧,对国内经济增长保持较强信心。随着“反内卷”拓展到各行各业,支持消费的政策逐渐落地,央行对于物价合理回升持积极态度。并且,不同于专注于当前经济状况的“逆周期调节”,本次央行在此基础上强调“跨周期调节”,表明央行后续货币政策的实施将着眼更长远的未来。综合来看,央行或许认为,短期内实施降息的必要性有所下降。

本期报告中,央行加大了对利率比价关系的关注。例如今年初,债市就对央行潜在降息可能进行提前定价,预期差导致债市波动加大,对整个利率市场都产生了扰动。除了完善政策框架外,增加与市场沟通的渠道并注重预期管理同样重要。

调查显示美国经济“K型分化”严重



11月12日消息,美国银行发布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美国有近24%的家庭被归类为“月光族”的类型,这意味着他们的收入都用于满足基本需求。数据显示,在低收入家庭中,有29%的家庭是“月光族”,这一比例较2024年的28.6%有所上升。中等收入或更高收入家庭中,“月光族”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


美国银行指出,在千禧一代家庭中,高收入家庭的平均工资增长速度比同一代低收入家庭高出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反映了典型的“K型经济”,即“穷者益穷、富者益富”,高收入资产持有者推动了美国大部分消费支出,并且收入增速还比低收入家庭更快。(财联社)


|点评| 不仅是美国,全球处于宽松货币政策周期的经济体,可能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经济K型分化的问题。流动性注入市场后,持有更多金融资产的高收入家庭通常会优先受益。相较而言,低收入家庭的财富增长有限,且抗风险能力较弱,更容易遭受降薪裁员、物价上涨等冲击。近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动新一轮产业变革,或还会加剧财富分化。相关行业头部企业和人才收入激增的同时,大量流程化岗位可能会被迅速取代。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背景下,增长结构的平衡,更能影响微观主体的真实生活。缩小贫富差距,考验的是制度设计。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托底、税收制度如何调节收入分配,尤为重要。

支付清算协会就“免密支付”提出倡议



11月12日消息,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出倡议,支付服务主体应进一步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包括规范授权管理、强化商户风险管理、加强交易环节监测、保护用户权益及做好业务跟踪与规范。其中,提到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充分保证用户开通“免密支付”业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提供“免密支付”一键取消功能。


同时,协会提示用户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包括强化手机设备和账号安全防护、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签约情况等。(央视新闻)


|点评| 免密支付被视为数字时代追求效率的产物。只是站在消费者角度,恐怕大多数人都很难理解,支付行为有何提高效率的必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开通免密支付的流程往往相当顺滑流畅,关闭这一功能的选项却极为隐蔽,需要用户费力找寻。免密支付功能的出现,或许更多还是为了简化操作流程,尽可能多地促成一些非必要、非计划型消费。基于此,支付清算协会的倡议确实很有必要。

实际中,可能还会有许多不熟悉手机操作的中老年群体,在不知情状态下开通了免密支付,误买了物品,后续也难以操作退货退款。科技进步或能提高效率、改善体验,但需在尊重用户权利的前提下进行。

京东双11订单量增长近60%



11月12日消息,京东发布“双11”总战报,战报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1日23:59,京东“11.11”成交额再创新高,下单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小米表现同样亮眼,截至11月11日23:59:59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突破290亿元。今年“双11”,小米号称让利20亿,单品最高立省4000元,活动产品涵盖手机、数码、家电等各种品类。


“双11”创造者阿里巴巴宣布取消“GMV竞速赛”,不再实时公布成交总额,还改变过去“大卖家通吃流量”的做法,宣布流量分配去中心化,将30%的搜索流量向中小商家和新品倾斜。据悉,不少商家爆料,在双11期间,收到了来自多家电商平台的“价格约束”规则,要求品牌在其他平台的最终到手价不得低于该平台的售价。(综合封面新闻)


|点评| 又一个“史上最长双11”落幕,只有个别电商平台和企业发布了战报。京东为今年双11促销活动规划了整整37天,并且战报中没有公布具体成交额,这让看似亮眼的成绩单显得有些水分。事实上,活动期间,随处可见的“双11”广告跳转已让很多消费者心生厌烦,活动前部分商品提前涨价,打乱了部分消费者的正常采买计划。全年几乎不间断的各类电商活动,也让双11全年底价的含金量骤减。

部分电商平台的中小商家更是对双11活动产生了畏惧,参加活动补贴虽然提升了销量,但算上额外的时间、人工成本,最终很可能是亏本赚吆喝,但不参加活动销量难免会有所下滑。如今双11的氛围,早已不似从前。

软银清仓英伟达加投OpenAI



11月11日消息,软银集团公布的第二财季(自然年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本季度公司净利润达2.502万亿日元,大幅超过去年同期的1.18万亿日元。其中,愿景基金账面收益190亿美元,对ChatGPT开发商OpenAI的投资在该季度贡献了2.157万亿日元(约140亿美元)的账面收益。软银集团在财报声明中披露,已于10月出售所持英伟达全部股份,并将通过愿景基金2号在12月向OpenAI追加投资225亿美元。


软银清仓英伟达并非首次。旗下愿景基金早在2017年就成为英伟达早期投资者,据报道当时建仓约40亿美元,但在2019年1月就已抛售全部持股。(华尔街见闻)


|点评| 软银在AI行业中的投资得到了可观的回报,只是这种回报多数停留在股份价值升高带来的账面收益。软银这次清仓英伟达,并非看衰AI行业,恰恰相反的是,软银更为激进地向尚未实现盈利却赫赫有名的OpenAI大笔加码。软银近期通过股票抵押、发行债券等方式,加大全球融资力度,清仓英伟达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回笼资金、缓解资金压力的考虑。

孙正义领导的软银在过往投资历程中,确实展现出了其慧眼识珠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少败笔。软银推崇的就是向看好的行业和公司下重注并长期持有,一次成功带来的收益足以抹平数次失败的投资。

巴克莱称甲骨文债券可能沦为垃圾债



11月11日,巴克莱银行固定收益研究部发布报告,指出甲骨文为履行其庞大的AI合同而进行的资本支出,已远超其自由现金流的支撑能力,迫使其严重依赖外部融资。报告预测甲骨文从2027财年(2026年6月开始)起将面临严重的融资缺口,该公司可能在2026年11月耗尽现金。分析师将甲骨文的债务评级下调至“低配”,相当于“卖出”建议。同时警告称甲骨文可能最终沦为BBB-评级,接近垃圾债门槛。


巴克莱认为整个超大规模供应商行业正通过发行巨额债券来为AI竞赛提供资金,这已开始对信贷市场造成压力。甲骨文的困境尤为突出,该公司债务股本比高达500%,而亚马逊为50%,微软为30%,Meta和谷歌更低。(华尔街见闻)


|点评| 随着AI竞赛持续升温,各大科技企业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预计将持续扩大。尽管这些企业目前普遍拥有稳定的正向现金流和充足的现金储备,但不断上升的资本开支仍为他们带来一定的现金流压力。自今年9月起,美国科技企业的借贷规模显著增加。其中,甲骨文杠杆水平偏高,财务表现较弱,成为市场密切关注的对象。

美国现在的AI投资可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按照当前科技公司对数据中心的投资趋势,再加上配套设施的建设,未来所需的天量资金需要从全球股票、债券、私募等多个市场进行广泛融资。这场豪赌中,必然有大量公司会被淘汰,届时或将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

年内新发基金数创近三年新高



11月12日消息,数据显示,年内公募基金的新基发行数量达到1371只,超越2023年全年(1266只)和2024年全年(1143只),距离2022年全年发行数量(1424只)仅一步之遥。新基金募资规模普遍较小。年内基金发行总规模约9653亿元,为2019年以来的新低。此外,年内新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仅为7.82亿元。2020年—2024年这一数据分别为21.94亿元、14.92亿元、10.53亿元、9.08亿元、10.59亿元,均远高于今年。


按照认购起始日统计口径,年内股票型基金以761只的发行量创下历史纪录,较2024年全年的470只大增62%。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有568只,增强指数型基金有167只,两者合计735只,占股票型基金发行比例高达97%。(21世纪经济报道)


|点评| 今年大量小微基金发售,股票型基金成为基金市场的顶梁柱。随着A股指数逐级上涨,股票型基金对于场外投资者的吸引力逐渐升温。这几年,明星基金经理人管理规模明显缩水,网络中对基金经理较为偏激的观点不断,影响到了新投资者对产品的选择。基金公司也有意降低单个基金的份额,尽可能避免单一产品对公司整体产生较大舆论影响。同时,被动投资理念普及,费率更低、对基金经理投资能力要求不高的指数基金成为投资者新宠。

债券型基金发售遇冷,是拖累基金发行总规模的关键所在。债市此前的涨幅已经提前预支了央行降息的利好,可今年央行仅在5月进行了一次小幅降息,预期与现实间产生了较大偏差,债市表现偏弱,债券型基金发行疲软。

周三两市探底回升沪指跌0.07%



11月12日,市场探底回升,沪指微跌,创业板指尾盘一度翻红。沪深两市成交额1.95万亿,较上一个交易日缩量486亿。盘面上,市场热点快速轮动,全市场超3500只个股下跌。从板块来看,油气概念爆发,医药板块持续走高,银行板块表现强势,消费板块局部活跃。下跌方面,超硬材料股集体大跌,培育钻石、光伏、可控核聚变等板块跌幅居前。


截至收盘,沪指报4000.14点,跌0.07%,成交额为8405亿元;深成指报13240.62点,跌0.36%,成交额为11046亿元;创指报3122.03点,跌0.39%,成交额为4929亿元。(新浪财经)


|点评| 周三沪指继续在4000点附近徘徊,深成指和创业板指宽幅震荡。从板块上看,消费和科技两个方向都产生了较大分歧,市场情绪来回反转。医药、油气开采等防御类板块全天走强。银行板块早盘走高,板块内少数龙头股反复刷新历史高位,已然成为市场情绪的反向指标。

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周三表示,坚决防止市场大起大落、急涨急跌,明牌表达了监管对于资本市场的态度,恰逢10月国内宏观数据修复速度大幅放缓,场内难以形成有效的板块轮动,热点缺失后,各板块此消彼长下指数持续横盘。短期内,市场风险与收益都相对有限,场内投资情绪或将持续降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3 10:44 AM , Processed in 0.0585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