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5

[知识] 跟着雪龙2号去南极,都能吃到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8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跟着雪龙2号去南极,都能吃到什么?

Screenshot 2025-11-08 at 4.50.39 PM.png

IMG_6251.JPG

中国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对于吃上一口新鲜热乎的可口蔬菜,都有一种深深的执念。

 

15世纪初,有一支多达两万余人的庞大船队,正穿行在印度洋之间。当他们抵达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当地人惊讶地发现这群来自遥远东方的船员,历经两年多的航行,得坏血病的人却很少。

 

在那个年代,缺乏维生素导致的坏血病是所有航海人的噩梦,而这支庞大船队的领头人——郑和,则很有可能是凭借在船上木盆、陶罐中栽种出的蔬菜,让这个夺走无数世界航海人生命的“致命之病”,远离了自己的船队。


IMG_6253.GIF
对于长时间的远航来说,果蔬不仅是生命的保障
也是在漫漫孤独中对情绪的一种寄托,
图为第41次极地科考中“雪龙2”号备菜过程。
动图来源/央视频

600多年前的郑和或许不知道“维生素”是何物,也不知道新鲜蔬菜与坏血病的联系,但中国人的“种菜”基因,却实实在在守护了当年的海上奇迹。

 

如今,在比当年走得更远、环境更恶劣的极地远洋航行中,中国人依旧能“随时收获”一颗颗新鲜的白菜,并成为这茫茫大海上不可或缺的生命硬通货


IMG_6254.JPG
看似普通的一颗白菜,却是航海人心中的“白月光”。 
图/视觉中国

中国极地科考队自1984年以来,已开展了40多次极地科考,每一次都面临着在海上航行数月、来回穿越时刻有着10级大风、8米大浪魔鬼西风带的艰辛航程。在这种困难下,中国人在南极建立起五座“里程碑”,不仅在科研能力上跻身全球极地研究“第一梯队”,更是在“吃”上边让世界瞩目。

 

此刻,这支中国极地科考队的42次极地科考,正在“雪龙2”号之上向着南极出发。而船上载着的不仅是科考队员和先进科研设备,还有支撑整个上万里航程的食物储备——这些食材即将面对南极严酷环境、漫长时间的考验。


IMG_6255.JPG
图为第36次极地科考,中国极地科考队正航行在南大洋,
面对未知,中国科考人都会随时保持新鲜。
摄影/李航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6256.JPG

在前往世界尽头的远洋航行中

中国科考队为什么能把隔壁馋哭了?

 

 

有这样一部改编自他国南极科考队员随笔集的电影《南极料理人》,它通过一系列温馨、幽默的日常片段,讲述了一群在海上漂泊数月后抵达南极的科考队员,如何依靠“吃”这件事,找到工作之余的乐趣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IMG_6257.jpg
第32次极地科考,
中国极地科考队在南极的冰海中孤独航行,
而“吃好”往往是保持船员精神状态的良方。 
摄影/李航

电影中对于他们吃到新鲜蔬菜时所表现出来的兴奋场景的刻画,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因为每次长达半年有余的极地科考,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海上。这种长期不靠岸缺乏食材补给的远洋航程,以及在极地的冻土之中,缺乏果蔬维生补给会造成的严重健康威胁……

 

与常人对吃的想象不同,在前往南极的远洋航行中——肉可以敞开吃,果蔬才是令全世界航海人“两眼放光”的存在。


IMG_6258.JPG
“雪龙2”号科考船之上,有着许多功能区
“保存新鲜”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摄影/陈星宇,设计/鱼一条

那么,在长时间无法补给的航行中,吃到新鲜蔬菜需要分几步?

 

——只要一步,找到中国科考队。


“雪龙2”号这座红白相间的“冰川孤岛”之中,有着能“馋哭”隔壁科考队的菜单:


IMG_6259.JPG
“雪龙2”号上的菜单,可以做到每天都不重样。 
制图/任东


红豆粥沙糯的口感带着淡淡的甜刚出笼的葱花卷带着面香葱香保持着中式优雅小笼包,滚烫的汤汁在面皮之下等待被咬开。


IMG_6260.JPG
小笼包与红豆粥, 是中式早餐的优雅灵魂。
图/视觉中国

口味重?酱色光泽下的红烧鸭块透着咸鲜的中国味;虾米烩冬瓜让清爽的冬瓜中渗满海味的层次;西芹的脆嫩与肉丝滑爽又在翻炒中爆出无边的烟火气


当然,餐后水果也少不了精选苹果朴实带着清甜的香蜜味让人橙子用迸发的汁水他们随时C满满润梨以清冽的甜润他们随时清爽……


IMG_6261.JPG
红烧肉、糖醋排骨、蒜苔炒肉、辣炒包菜……
新鲜蔬菜与中式烹调,万里之远依旧有着家乡味。
图/视觉中国

就是菜单,在看似平常的菜肴里,除了藏着人情温度也装下了中国新鲜食材在世界尽头冰海中的“国际地位”


为什么中国科考队能在世界尽头的远航中依然吃得这么讲究?常规来说,叶菜类的保存期只能维持数天一两周,有些水果新鲜期则更短。数月的漫长航行中确保食材的稳定供应,全靠这项被公认为全球最先进保鲜技术路径的黑科技——氮气保鲜技术。


IMG_6262.GIF
图为11月1日“雪龙2”号启航前新鲜果蔬正被送往船舱
让科考队员在远航中也能“新鲜有味”。


尽管效果卓越,但受限于制氮设备庞大、系统复杂,氮气保鲜技术往往搭载于硕大的保鲜舱室之中所以,此前的应用范围大多存在于商用、工业领域,其他领域的应用并不广泛,在家用冰箱领域中更是罕有。


IMG_6264.JPG
能保证果蔬长久新鲜的保鲜仓巨大且笨重,
并不能让队员们“随手拿取”。 


如今,这项技术被方太通过5年研发,将原本高达2米,重达半吨的大型工业制氮设备浓缩至2.5厘米厚、2公斤重,做到了仅有平板电脑大小,融入进家用冰箱,这项氮气保鲜科技,首次完成了远洋科考船同款保鲜技术家用化落地。在近日起航的42次南极考察中,方太新一代高端全嵌冰箱“雪龙2一同远征冰海成为了队员们自由拿取蔬菜水果的“移动补给站”


IMG_6265.JPG
一个大容量的“生活补给站”,是对吃的基本追求。 


有了这些先进的补给与保鲜技术,中国人“吃”那份与生俱来的执着更加明显——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把日子过得新鲜有味:身处冰原万里之外,我们依然要蒸一笼暄软的葱花卷炒一盘镬气十足的西芹肉丝,更要随时随地吃到新鲜蔬菜与多汁水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考队的餐桌,不止填饱了胃,更慰藉了乡愁


新年之际“雪龙2号上的聚餐,
让远洋上的人感受到家的温度。 
动图来源/《雪龙二号》

是一种来自千年民族智慧与文化深处的底气。

 

2014年,中国科考队第一次成功在中山站无土植出了一批蔬菜,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是中国人种菜基因万里之外的延续——我们不仅要吃,还要吃得新鲜,吃得应时。各国科考队“闻菜而动”,俄罗斯科考队带来了伏特加蹭,智利科考队带着车厘子来蹭,韩国科考队带着泡菜来蹭……


IMG_6268.JPG
“仅此一家”的南极温室是科技的体现,也是中国人对“尝鲜”的千年延续。 
摄影/阿凡昌


中国人的一颗白菜,就这样成为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硬通货”。


IMG_6269.JPG

无尽风雪中,养成这样的菜单并不容易。 
摄影/李航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6270.JPG

既有中国味,也要“世界风”

科考队的“饮食地位”来自于食材管理艺术

 

 

“雪龙2”号的远洋菜单,都是如何“养成”的呢?

 

时间回到10月“雪龙2”号启程之前的装载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工作人员正在清点食材清单:白菜土豆洋葱……这些再日常不过的蔬菜,将在未来数月的考察行程中成为最珍贵的美味。


IMG_6271.JPG
“雪龙2”号从码头离开故乡向南极出发
等待它的将是长久的海上漂泊。
图/视觉中国

       

但这些似乎并不能完全支撑半年多的航行与科考行动,因此在科考中程与后程,科考队一般都会进行靠岸补给。

 

南美洲智利蓬塔阿雷纳斯港,在很多次南极科考行程中都是“雪龙2”号补给的重要一站。


IMG_6272.jpg
智利蓬塔阿雷纳斯,有着丰富的南美风情与多元美食。
图/视觉中国

在这个狭长的国度,有着多元的美食文化。在北部沙漠地区,干燥的气候孕育了传统炖菜,羊肉加上土豆、胡萝卜和洋葱等蔬菜,再配上秘制香料,味道浓郁且多样;而首都圣地亚哥所在的中部,则以多元融合饮食而出名,特别是新鲜的海鱼与虾,配上酸橙汁、洋葱与香菜,让人欲罢不能;最后靠近南极的寒冷南部,则流行着将海味、猪肉、土豆等放在石头上蒸烤的传统,每一口都是原始粗犷的气息。


IMG_6273.JPG
智利炖菜,香辛浓郁。
图/图虫·创意,摄影/Kseniya

当然,对于长时间漂泊在海上的科考队来说,可口的水果似乎更加吸引他们——车厘子如红宝石般的色泽、牛油果绵密的口感、葡萄饱满的汁水、苹果清新的香气都让它们成为了船上新一批的“南极旅客”。


IMG_6274.JPG
智利水果凭借优秀的品质,早已在我国大名鼎鼎。
图/视觉中国


除了南美大陆的多汁水果与特色蔬菜,澳洲大陆的澳大利亚霍巴特港在往年科考中也多次成为另一个补给点。


IMG_6275.JPG
面向世界的澳大利亚霍巴特,背靠的是神秘澳洲的广袤。
图/视觉中国


许多人谈到澳大利亚,都免不了怀揣着吃上一口袋鼠肉的美丽梦想。但真的尝过之后,你或许又会感觉这种肉类的滋味一言难尽……经常待南极的朋友都知道,比起吃肉,这片原始大陆上的“丛林食物”Bush Tucker,指本土果蔬与草本植物)似乎更有“风韵”。


IMG_6276.JPG
澳大利亚烤袋鼠肉,是当地的传统食物。
图/视觉中国


外表深蓝紫色的戴维森李子,切开后却有鲜嫩红粉的果肉,浓郁的酸涩味让它成为餐桌上酱汁的上等配料;小手指大小的指橙,充满如柠檬般酸爽的汁水,又沁透着柑橘般的果香,是调酒的“绝佳拍档”;被称为“沙漠葡萄干”的丛林番茄有着焦糖芬芳,无论煮汤还是调和蔬菜沙拉都是一绝;略带甜味的山胡椒莓有着别样辛香,同样是调味的极品……


IMG_6277.JPG
澳大利亚葡萄和指橙等本地水果,对新鲜的要求格外高。
图/视觉中国


每一次靠岸补给,都是一次食材的精心分配。这些采买回来的新鲜蔬果,一部分会作为长期储备被存入专门的保鲜集装箱;另一部分,则会放入“雪龙2”号的生活区冰箱中,供船员随时取用。

 

在这段漫长的远航中,队员们最期待的还是打开冰箱时,那些来自陆地的色彩与风味依然鲜活如初——他们希望这些娇嫩易坏的果蔬,能在极端环境中尽可能延长保鲜期,留住刚采摘时的口感和营养,让他们能在大海中随时感受另一片大陆的风。


可以说,中国厨房在冰海之上的“国际地位”,都是来自一场关于“如何将家乡与世界的味道,一同护送到冰雪尽头”的食材管理艺术。


IMG_6278.JPG
“雪龙2”号正破冰前行。
摄影/陈星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6279.JPG

万里远洋随手可及

上千年的“保鲜进化”背守望

 


靠近南极的冰海远洋中,船舱之外就是天然冷库,又为何要说“雪龙2”号的果蔬保管是“食材管理艺术”?因为守护新鲜,需要的恰恰不能是极致的寒冷。


IMG_6280.jpg
“雪龙2”号面对的“冷酷仙境”,对食材保存也是重大挑战。
摄影/李航

这个说法并不矛盾,因为真正的保鲜并非只有温度的体现——极寒能抑制腐败,但也会夺走食物本身的活性。当果蔬的水分被凝结成冰晶,细胞结构与风味便会遭到破坏。试想一下,一颗冻透的白菜,解冻之后是什么样的口感呢?


软塌无味,不复清脆甘甜。更重要的还有人体所需营养的流失。


而这,似乎与中国人数千年对食物保存的探索所关联:我们追求的,从来都不只是“不腐”,而是“如初”。


IMG_6281.JPG
“雪龙2”号上直升机给中山站科考队员运送果蔬物资。 
摄影/阿凡昌

15世纪的郑和出海,除了在船上种蔬菜,他们还以盐、酱、醋、酒糟腌制、烟熏、晒干肉类与蔬菜,糖渍、蜜腌或火焙水果的方式来长久保存。无论是南方的坛封,还是北方的冰窖,都不是仅为满足“饱腹”,而是对情感的一种执念——在异乡吃上家乡菜,是一种情绪的慰藉,也是生活与工作的力量。


这一点,在如今的“雪龙2”号上也从未改变。但时至如今,船员对生活区冰箱的期待远不止“不坏掉”这么简单。他们需要的是留住刚采摘时的水灵与营养。


IMG_6282.JPG
每一颗菜都有自己需求的“最佳存放”环境
中国千年的饮食智慧中,对“新鲜”二字的追求从未松懈。
图/视觉中国


对于在动不动就要在海上“漂泊”数月的科考队员们来说,这种“新鲜”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更是心理健康的支撑——在茫茫大海的孤独与无尽的颠簸中,一顿新鲜的白菜饺子、一碟辣椒油拌黄瓜,都能让他们感觉到家的守望。


于是,我们能看到在远洋航行的舰船之上,从数百年前的腌菜到如今保存数周依旧新鲜欲滴的水果与脆润的白菜,这场食材“保卫战”在中国航海人中历经了上千年。


IMG_6283.JPG
中国科考队员所拍摄的过节聚餐的美食。 
摄影/阿凡昌


这一次远航中,这场“保鲜传统”已悄然走进船员日常。方太冰箱独创远洋级氮气保鲜科技,从巨大的保鲜仓走向了船员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区,实现他们对新鲜随手可得期望


对科考队员来说,这意味着无需担心蓝莓变软、车厘子蔫萎,随时取用的水果仍保持入口清脆,让人想起那片热情的南美大陆新鲜蔬菜存放多日依旧鲜润,维生素依旧在线,和着丛林番茄调制的沙拉酱,在大海上也能感觉身处神秘的澳洲大陆;当然,新鲜的白菜炒制一下拌上老干妈,更是有着浓厚的家乡味道……


这正是“如何将家乡与世界的味道,保护到冰雪尽头”的秘诀所在,也是现代科技如何满足“极端需求”的明确例证。


IMG_6284.JPG
IMG_6285.JPG
现代科技的强强结合。 


方太冰箱这项技术的背后,除将远洋科考船上沿用数十年的保鲜技术微型化融入家用冰箱;也有与上海海洋大学的联合研发,找到最适合食材保鲜的黄金氮氧比。


于是,在这场跨越半个地球的“极鲜”较量中科考靠岸采买来的新鲜蔬果,可以实现远超与传统家用冰箱的营养保留效果。经专业机构检测,车厘子7VC留存率99.7%,比普通冰箱提升114%、蓝莓7天花青素留存率99.9%,比传统冰箱提升105%这不仅为远洋的船员保障营养,在普通家庭的使用中也同样有这样的健康价值。


不仅如此,长期航海中冰箱存放必定杂乱且存放时间超长。这台有着超大容量的冰箱,搭载航天级新风净味系统,可以除菌、净味,使得食材不串味、留住食材原始风味,而且干净安全。


远洋级科技,留住更多新鲜。


如果雪龙2保鲜科技来到自己家中是否也能同样锁住世界风味方太冰箱让这个设想现实走进千家万户。

 

方太全球新一代高端全嵌冰箱中,远洋级氮气保鲜科技,不仅延长食材保鲜周期,更能锁住营养,封住原生风味;原鲜解冻科技,冻时锁鲜、用时新鲜;同时大容量、科学的收纳空间,也存得住大批量采购的日常物资。让我们无论是在长期离岸的孤寂中,还是在家庭的日常中,都做到让世界各地的每一口食物,都尽可能地接近它最初的模样.……


IMG_6287.JPG

世界风物,一箱存鲜。


入夜,极昼的冰海依旧泛着太阳的微光。


40年前,中国人第一次在这片冰海之旁建立了科考站,这40年间,从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到仅有微弱破冰能力的“极地”号,再到第一艘破冰科考船“雪龙”号,最后到如今的“雪龙2”号。他们穿越赤道,横闯魔鬼西风带,从需要绑在船上睡觉到如今能在平稳的船上随手从冰箱中取出新鲜水果。中国一代代极地科考队员将世界的秘密一点点在冰雪尽头打开。


在冰雪尽头,揭开世界秘密,
祝第42次极地科考成功! 
动图来源/纪录片《雪龙2号》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不仅走到了地理的极端,也带去了中国的味道;

不仅留住了一个民族探索未知的骄傲,也带回了世界的风。

你为我征服星辰大海,我为你守护人间烟火!


IMG_6290.JPG
对未知保持“新鲜”,中国极地科考队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摄影/李航


 你希望哪一道“家乡菜

能被带上雪龙2号?

欢迎留言讨论



文 | 何如卿

策划·审稿 | 欧寒天

图片编辑 | =G
设计 | 鱼一条
首图 | 陈星宇
封图 | 陈星宇
未署名图片来源 |方太冰箱  

*特别鸣谢*
阿凡昌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IMG_6291.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8 10:09 PM , Processed in 0.1666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