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于这些变化,我并不焦虑。从80年代走来,我见证了太多我们以为必定被人遗忘的事物,如今仍有活力。90年代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相声落伍了——演员们穿着长袍马褂,讲着《卖布头》《扒马褂》这样的老段子,舞台效果也远不如小品,甚至连春晚的节目都在调侃它。然而,今天的相声仍然能吸引年轻的观众。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也曾遇冷,但如今在抖音上,许多人开始拆解这些经典剧集,重新爱上老一辈的演绎。只要内容经典,终究会有被重新发现的一天,金庸的作品也是如此。
年轻一代对于金庸作品的陌生,或许与近年来小说影视化的乏力有关。在我小时候,一部金庸影视剧的播出,往往会引发阅读小说的热潮。我最早知道金庸,也是通过电视。当时正在播出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表哥指着电视用家乡话喊“黄龙,黄龙”,我误以为他喜欢一条黄色的龙,后来才知道是“黄蓉”。金庸剧的风靡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直到初中时,我在补习课上看到同学手里有本《神雕侠侣》,便立刻借来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沉迷于金庸的武侠世界。
如果告诉中学时代的我,未来看金庸、聊金庸就是我的工作,我恐怕会难以置信:这等好事怎么会落在我头上?爱好居然能成为工作,还能干得风生水起。这份幸运让我格外珍惜工作。许多作者可能会选择旅游、打牌来放松,但这些年我与工作为伴,几乎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当我感到疲惫或不得不接广告时,我都会提醒自己不要矫情,毕竟还有很多人正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而我调节心情的方式,就是在晚上不得不加班时,走出办公室,开上车,去离家不远的一家书店,继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