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转贴] 谁说巴菲特不懂宏观?|巴伦读书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0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说巴菲特不懂宏观?|巴伦读书会

龙红亮 Barrons中文网 2025年03月15日 23:02
只不过他对宏观环境的判断方法和主流的尤其是卖方分析师的方法迥异。
编者按

近日剧烈动荡的美股走势让人们再次想起了巴菲特大量持有现金的做法。巴菲特的确曾多次表示自己做投资不对宏观经济做预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关注或者不懂宏观,实际上,从择时的客观效果来看,巴菲特堪称宏观大师。《巴菲特的投资心法》作者龙红亮认为,不预测并不代表巴菲特对宏观环境没有自己的判断,只不过他对宏观环境的判断方法与主流的尤其是卖方分析师的方法迥异,他更关注具体股票的估值水平如何,本文选摘自本书第十章的《宏观大师巴菲特》一节。
0.jpg

世人皆知巴菲特擅长选股(或者说,选公司),却忽略了他的宏观判断能力。巴菲特在60多年致股东的信中,以及多个场合,也多次说自己并不擅长宏观预测同时也觉得宏观预测并不靠谱。

例如在1961年致合伙人的信中,他就说道:“我肯定不会预测明后年宏观经济或股市行情会怎么样,我根本不知道。”2003年致股东的信中他又说道:“我必须强调的是,预言家的墓地有一大半都躺着宏观经济学家,在伯克希尔,我们很少对于宏观经济做出预测,我们也很少看到有人可以长期做出准确的预测。”

在2013年致股东的信中,他又说:“总结宏观形势、听信别人的宏观或者市场分析都是浪费时间。”由此可见他对所谓的“宏观形势分析”有多么厌恶。但这并不代表巴菲特对宏观环境没有自己的判断。只不过,他对宏观环境的判断方法,和主流的尤其是卖方分析师的方法迥异,他更关注具体股票的估值水平到底如何(是极度泡沫化还是有坚实底部)。

1969年巴菲特解散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决定,可以说是股市成功逃顶的经典案例。他成功避过了之后股市漫长的熊市,并且在1974年股市处于底部时大举抄底可以说这一手玩得非常漂亮,不愧是宏观大师。

在1969年5月巴菲特写给合伙人的信中,巴菲特表达了对当前股票市场过热的担忧。他说到,他觉得当前的投资环境已经变得更加恶劣且令人沮丧。他所能把握的机会已经逐渐消失,市场逐步走向以短期为目标的投机氛围。

可以看出,从1968年开始,巴菲特就对股市的热情高涨忧心忡忡。虽然自己管理的基金持续表现优异,但他知道这种情况难以持续下去,市场迟早有一天会出大事。简而言之就是,他觉得市场上找便宜的公司已经越来越难了,而他手上管理的钱却很多(超过1亿美元),根本找不到足够多的投资机会。

这种情况下,为了给他的投资者(合伙人)一个交代,他决定解散BPL。BPL的合伙人可以选择领取现金退出,或者将投资份额转成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当然,以现在的视角看,选择转成持有伯克希尔股票的人,如果一直持有的话,都变成了亿万富豪;而当时选择拿回现金的人,错过了20世纪最伟大的一场复利投资。

从1969年开始进行的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清算工作,耗费了巴菲特一年多的时间。后面几年的信也很简略,主要是教合伙人怎么投资债券,还有伯克希尔公司本身拥有的纺织业务、购买的保险业务(如1967年买下的国民赔偿保险公司)、银行(伊利诺伊国民银行)等经营情况的回顾。可以说,从1969年到1973年,巴菲特在股票市场并没有什么大的投资动作。1973年开始大举买进华盛顿邮报,算是巴菲特开始抄底股市的标志性事件。

标普500指数1968~1977年走势见图10-1。

1.jpg

图10-1 标普500指数走势(1968~1977年),资料来源:Wind。

由此可见,巴菲特对于宏观风险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不过,他并非根据传统的自上而下那种宏观数据分析得出了云山雾罩的结论,而是实打实地从公司估值水平的角度出发去看股市泡沫问题。

这并不是巴菲特唯一一次准确预判了股市的风险。在随后十几年的投资生涯中,他屡屡对股市出现的泡沫保持高度警惕。在1987年美国股灾当年的年初,巴菲特写下了1986年致股东的信,信中表达了对当前股市泡沫的担忧。

当条件合适时,即当具有良好经济状况且管理良好的公司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出售时,股市有时会提供大满贯本垒打的机会。但我们目前没有发现任何股票接近我们的标准。这句话绝不意味着我们对股市的预测,我们不知道,也从未知道,市场在近期或中期是会上涨、下跌还是横盘整理。

然而,我们所知道的是,恐惧和贪婪这两种超级传染性疾病的偶尔暴发将永远发生在投资行业但发生时间是不可预测的。它们导致的市场紊乱在持续时间和程度上同样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我们从不试图预测任何一种疾病的到来或离开。我们的目标很温和:我们只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在撰写本文时,华尔街几乎看不到恐惧。相反,愉悦感占了上风——为什么不呢?还有什么比参与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呢?在牛市中,企业主的回报与企业本身的低迷表现脱钩。然而,不幸的是,股票价格不能无限期地跑赢企业价值。

巴菲特对股市里面一些明明经营得比较差,股价却能一飞冲天的公司感到恐惧,认为这是股市泡沫的明显特征。终于,在1987年10月19日,美股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当天标普500指数下跌20.5%,创下了历史纪录(见图 10-2)。

2.jpg
图10-2 1987年标普500指数走势,资料来源:Wind。

当然,在1987年10月的大跌中,巴菲特并没有收集到足够的筹码。在他逐步买入时,股市迅速反弹。他在当年致股东的信中提到,

在伯克希尔,我们发现,过去几年股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可做的。在10月份的休市期间,一些股票价格跌至我们感兴趣的区间,但我们无法在它们反弹之前买进足够多的股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美股大跌,更是巴菲特大幅抄底的经典之作。在2008年之前几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就反复提到了复杂衍生品的危险,觉得这玩意儿很难搞得懂,而且很多是场外衍生品,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所以巴菲特在1998年买下通用再保险公司后,决定关闭旗下的衍生品交易部门。但由于动作迟缓,在收购后的数年里,仍然损失了数亿美元让巴菲特对复杂衍生品心有余悸。

当金融危机来临,美国股市大幅下跌时,手持巨额现金的巴菲特频频出手,并在《纽约时报》上喊出了“Buy American.I AM.”的口号,以表达自己言行一致。这一战也让巴菲特获利匪浅。那篇2008年10月17日(美股最为恐慌的时候)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我认为值得认真阅读。

金融市场短期内的混乱,改变不了这些上市公司本身经营基本面在未来的逐步改善。如果说股价最终反映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那么只要公司盈利在中长期稳步增长,股价迟早会跟上,根本没必要担心。过于担心短期的得失,失去的是长期的收益。

巴菲特的投资心法:普通人的致富之道
作者:龙红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文|龙红亮
编辑|喻舟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3-31 04:38 AM , Processed in 0.1008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