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中国金融业从业者如何“过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7 0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金融业从业者如何“过冬”?

 杨波 财富FORTUNE 2024年07月05日 21:02 
IMG_5473.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消息显示,中金公司有员工不幸离世。对此公司回应称:“近日,我司上海地区一名员工不幸离世,我司对此突发事件感到非常悲痛,并向员工的家人朋友表达了深切的哀悼。我司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和员工家属共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妥善处理好相关事宜。”


中国金融业从业者面临降薪、退还奖金的双重压力,从金领人群变成了岌岌可危的金融民工,而刚刚发生的中金公司员工的惨剧,只不过是这双重压力下的悲剧缩影而已,而且绝对不会是唯一的。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金融业从业者岌岌可危之下,A股市场的几大国有银行股股价却不断创出新高,这里面当然也有市场资金避险的成份,但一面是员工的收入缩水,一面是大型银行股价节节高升,这样的反差就显得尤为讽刺了。

不同于制造业和工业,金融业是强人力属性的服务型行业,因此金融才被誉为现代经济的血脉,而且无论古今中外,金融业的从业者收入也一直处于全社会的领先阶层,这不是人为能改变的,但在金融业从业者获得高收入的同时,高风险同样也是蕴含在其中,不仅工作压力大,还面临着极为内卷的行业竞争,对于从业者来说,在选择进入到金融业之前,就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互联网行业的内卷在于,程序员们充满了35岁焦虑,可以尽早进行人生规划,但对于金融业的从业者来说,过去却仿佛是温室里面的花朵,对于未来的乐观预期和缺乏规划与预警, 导致了类似中金员工一样的悲剧。

换句话来说,对于年收入动辄百万量级的“码农”群体,他们是被市场教育出来的,因此往往对于未来是充满了危机感的,但在金融业中,尤其是高净值收入的群体中,包括过去的信托,今日的券商、基金,未来的银行,其从业者长期处于“温水煮青蛙”的氛围中,而企业也相对忽视了对员工的心理教育与人生长期规划。

比如,金融界动辄就是华尔街如何如何,但是华尔街在过去24年中,先后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年金融海啸的冲击,如果把时间拉长到百年,更是几乎每隔十年就是一次大的危机,因此经历的多了,能够幸存下来的都是“剩者为王”的赢家,但在国内相对封闭的金融圈中,除了近两年的地产危机之外,似乎罕有经历过这样的寒冬,不仅公司没有经历过,员工也没有经历过。

正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危机的心理预期,加上金融业从业者本来又是骄傲的“天之骄子”,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多是一帆风顺,罕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挫折,因此一旦遇到某些财务或者工作生活方面的挫折,就会是一场大风暴,从而导致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就像这次中金员工那样,用极其极端的方式来面对挫折,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对于期货市场的玩家来说,一旦操作不当就往往得上天台,但在经历过市场教育之后,近些年已经罕有听过有这类案例,因为有对于市场的基本敬畏,但反观国内银行、券商、基金的从业者,似乎罕有对于市场的真正敬畏,因为在很多员工的潜意识里面,这就像茅台的价格,只能上升不可能下降,这种对未来不切实际的预期,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而且,楼市在二十年上涨的神话破灭之后,对于楼价永远上涨充满信心的那部分人,现在应该已经几乎没有了,而这种转变也就不过两年时间而已,说明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终究是要面对现实的,而对于今天仍在辛苦打拼的金融民工们而言,也确实到了改变自我预期的时候,没有什么行业的薪水和收入是只涨不跌的,金融业也无法例外,睁开眼去面对现实,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适当降低未来预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财富中文网)

编辑:杜晓蕾

作者杨波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资深财经媒体人,专注中概股研究。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1 09:28 AM , Processed in 0.0364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