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哲史艺丛] 论防盗墓贼的一百种方法:光物理防御不够,还有写小作文卖惨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8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防盗墓贼的一百种方法:光物理防御不够,还有写小作文卖惨的?

 张弋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6-05 07:20 


20.jpg


本 文 约 34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分 钟 


提问:怎么做才能让墓室防盗?

21.jpg

也许你会想到机关?伏弩、流火……嗯,这的确是好办法。又或许,聪明的你还懂奇门遁甲,能想到海底沉船墓中可以移动的房间、可以致幻的青铜树、埋在地下扰乱罗盘的大磁龟、如同“鬼打墙”一般走不到头的悬魂梯……打住,说好的物理防贼,使用“精神攻击”可就不礼貌了。


其实,以上这些大部分是后人赋予的想象。让我们回到现实:在中国历代的古墓中,虽然存在着很多机关,但受到冶炼等技术的限制,古人的工艺水平难以达到文艺作品中描绘的水平,更多的还是物理防盗。


比如明清两代墓葬流行的“自来石”装置。简单来说,自来石就是堵门的石条,一般情况下一端抵在地上制作好的坑中,另一端则抵住门,形成一个结实的三角。有了自来石把守,墓门一关,外面的人就推不开了。在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中,陵墓的石门就采用了这个装置,高达3.3米的石门背后被长达1.6米的自来石抵住。不过破解这个机关倒也不难,考古人员有妙招:利用拐钉通过门缝,将自来石抵在门上的一端抬起,门就被一点点打开了。


比起“守门员”自来石,“积沙墓”可要凶险得多——原理很简单:将炒过的沙子与碎石一起填埋在墓室上方,贼人在挖墓道时一旦挖到流沙和碎石,就会被直接活埋,这确实属于让盗墓者比较头疼的防盗方式了。然而积沙墓也非万全之法。贼人摸到墓穴的位置后,会绕路从墓室下方薄弱处进入,避开上方的流沙和碎石。总之,即使机关再好,也难防有人惦记。

22.jpg

您的汉代好友发动技能“苦情牌”

封建社会在传统上视死如视生,厚葬之风盛行,其中又以西汉时期最典型。王公贵族下葬经常有玉衣、玉棺、金饼以及各种铜器、玉器等大批珍宝随葬,因此西汉贵族的墓葬就成了历代盗墓贼们垂涎的对象,以至于“汉墓十墓九空”。

23.jpg

墓里面装了这么多好东西,这些西汉贵族们就不怕被人偷?在下葬时,他们没有设置任何自保的法子吗?——当然不是,为了阻挡盗墓贼的脚步,先祖们可谓是奇招百出。

这不,下面这位西汉楚襄王刘注,就采用了一种别样的防盗措施:在用于堵墓门得石头上写了篇“小作文”,试图从“物理”和“精神”两个角度双管齐下,对盗墓贼进行全方位劝退。

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徐州发掘龟山汉墓,即楚襄王刘注夫妇墓。考古人员发现,在刘注墓室甬道里堵塞了两层大石用于防盗,共计26块,每块重达六七吨,把墓道口堵得那叫一个严严实实。不过,刘注这样还不放心:考古人员发现,刘注还在石头上隐隐约约刻了一段文字……难道是什么“进者必死”之类的诅咒咒语?

仔细一瞧,原来恰恰相反,那石头写的是:

第百上石
楚古尸王通于
天述葬棺椁
不布瓦鼎
盛器令群
臣已葬去服
毋金玉器后
世贤大夫幸
视此书
目此也仁者悲之

24.jpg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在这块石碑上,楚王通告天下,下葬时实行的是薄葬,墓里没有金银、没有铜器、没有华服,只有棺木和尸体,后世贤丈夫,若有幸看到此刻铭,心生同情,就不要盗我的墓了。”

即侧面暗示盗墓者:墓内无贵重物,拜托求求了,千万别来。

说白了就是打苦情牌,主打一个卖惨。

那这有用吗?答案显然是——没有。进入墓室后,考古队员发现,刘注的墓早已经被盗墓贼洗劫过了,基本上就是个空墓。

刘注:无奈,防不胜防。

毕竟刘注的墓开凿于汉武帝时期,正是西汉强盛时,要说墓中没有奇珍异宝,谁信呢?何况,汉代重孝道,行厚葬,刘注的崖洞墓几乎掏空了整座山。如此大费周章的营建,盗墓贼怎肯相信里面真的会“不布瓦鼎、盛器……毋金玉器”呢?对于盗墓贼来说,这块石碑最终起到的作用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25.jpg

大汉“堵门天团”,出动!

墓主这么苦口婆心地劝退盗墓贼,难道是西汉诸侯们的传统?


那倒不是。其实西汉时期各诸侯陵墓在防盗设计上,主要还是使用“石防盗门”这一种方法,即在墓门的位置用大石头一层层摆放,形成一扇门“密不透风”的石门堪称大汉“堵门天团”。它们在当时甚至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即“塞石”。这一名称来源于山东曲阜九龙山三号墓封堵甬道石块上的铭文。九龙山为西汉鲁王陵墓,其中三号墓甬道前段用两列长方形巨石堵塞,共19块,石块上阴刻有文字,其中一石块上刻有“王陵塞石广四尺”的字样,由此可知,这些封堵墓葬的大型石块名为“塞石”。“王陵塞石”为其一,另外还有3块石头分别刻有“胡安国”“淳于文”等字样,主要是石工姓名和塞石的编号、尺寸。

狮子山汉墓或为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客的墓葬,甬道前段用双层双列(“田”字形)4组共16块塞石封堵。塞石的大小基本相同,长约2.5米,宽、厚各约0.9米。塞石制作较为粗糙,表面不甚平整。在塞石的一端铲出约10厘米见方的平面,其上用朱砂记录了塞石的尺寸及位置编号,如“第乙下易东方二简道广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宽(?)丈五寸”等。

26.jpg

羊鬼山汉墓为狮子山楚王的王后墓,用双层双列两组共8块塞石将整个甬道全部封堵。每块塞石的大小相近,长近3.5米,宽、高各约0.9米。塞石制作十分规整,表面平整光滑。在塞石的后端也发现有阴刻的文字,如“甲石上易第三后方北”等。

驮篮山一号墓应为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墓葬,用双层双列5组共20块塞石将整个甬道全部封堵。塞石长3~3.4、宽1.01、高0.94米。塞石制作极为精致,表面平整光滑,部分塞石的一端刻有位置编号,如“前山西下三”等。驮篮山二号墓为驮篮山一号墓楚王的王后墓,塞石为5组共20块。塞石的形制与封填方法与一号墓相同,塞石的前后端也刻有位置编号,如“西下二”等。

北洞山西汉第四代楚文王刘礼墓,在墓道中段南部以夯土填塞墓道,在墓道后段及中段的北部均以三层三列塞石封填,塞石空隙填有玉衣片、玉饰、残玉璧等。塞石制作极为精致,表面平整光滑,上下两层塞石之间以榫卯扣合。


27.jpg


这些塞石一般都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内向外、先下层后上层)放置,以确保堵得严实,与小型塞石相比,使用大型塞石的墓葬封闭得更为严密,确实可以增加盗掘的难度。

这样来看,塞石在本质上还是“物理防盗手段”,像刘注那样在塞石上打“苦情牌”、玩成“精神攻击”的情况,实在是特例。如果遇上粗心的盗墓贼,有可能直接将它当成了普通的塞石,根本没有关注上面的文字。

那么,真实情况下,塞石防盗的“战绩”如何呢?

就目前开掘的汉代诸侯王墓葬来看,塞石的损毁情况并不算严重,但徐州西汉楚王陵墓仍然基本上无一幸免。也就是说,盗墓贼们完全有办法避开塞石进入墓穴,直捣黄龙。

正如西汉张释之所说,“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可隙”,由于贪欲不绝,盗墓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屡禁不止。墓穴建造者与盗墓贼之间的斗智斗勇,也成为中国古代数千年来经久不息的话题。

参考文献:
山东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5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两国王陵与寝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县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材料的再补充》,《考古》1997年第2期。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8期。
阎根齐:《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
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孟强:《徐州东洞山三号汉墓的发掘及对东洞山汉墓的再认识》,《东南文化》2003年第7期。
耿建军:《徐州西汉楚王墓塞石的开凿与封填》,《考古》2013年第3期。
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汉代采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11期。
赵丹:《谈谈汉代墓内防护措施》,《黄河·黄土·黄种人》2019年第20期。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jpg
END
作者 | 张弋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郑美玲(实习)
校对 | 火炬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8 08:34 AM , Processed in 0.0319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