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会谈 2》里 @席瑞 提到,如果一个人在成长中没有「做小孩」,他会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想「做回小孩」。
小时候的期望很容易被满足,一张几块钱的贴纸、一个不起眼的娃娃、一个冰爽解暑的冰淇凌,就能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如果童年的爱没有得到满足,也会一直留在心里,也就出现了成年后的「报复性补偿」。 越长大越想弥补童年的缺失,如何理解「童年报复性补偿」?
有点像心理治疗中的「再养育(re-parenting,或者叫‘重新养育’)」。要理解这种心理,需要先理解一个概念:内在小孩(inner child)。它代表我们小时候经历的事情、经验,可能有成功,也可能有创伤;这些经验会影响我们成年后的想法和行为模式。当然了,来到心理治疗室的人,往往免不了面对自己的内在小孩创伤(inner child wound),这是因为小时候经历了破坏性的对待,比如因为一件小错误被狠狠羞辱,或者一个合理的小需求被无情拒绝。这些伤口,会在人长大后,仍然持续发挥影响,比如让人在面对一件小事时,陷入旁人无法理解的情绪崩溃。不去照顾内在小孩,就很难从根本上稳定自己的情绪。而照顾的方法,就是——再养育。也就是像足够好的父母那样,把那些小时候,父母没能满足的身体或情感需求,自己满足掉。这些需求多种多样,可能是没买的东西、没满足的口腹之欲,就像《荒野会谈》中提到的肯德基、动画片;也有可能是节目没提到、但心理治疗室中常提到的喜爱、安全感、秩序感、同理心等等。想起之前在微博上刷到的一个话题:把自己当女儿养后内耗变少了。很多网友在这个话题下分享自己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经历,比如允许自己去看演唱会,给自己花钱拍写真,不熬夜……不过这不是长大立刻就会的能力,这些分享中也不乏「有负罪感」「结束后不开心」的心情。的确,这是需要学习的,有些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习如何自我再养育。这其中的重要一步,是改掉内心消极的自我对话。那些「负罪感」「不开心」的来源,就是曾经从父母那里听到的话,比如「学习这么差还好意思提这样的要求」「浪费钱」「这都能搞砸真是太蠢了」……你可以选择一种新的说法,比如:「已经很辛苦了,看演唱会是你应得的」「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小时候家里穷,物质非常缺乏。几乎没有什么玩具,也没有什么零食。想得到和得不到,让童年的天空变得灰蒙蒙的,充斥着苦涩的味道。二年级时,我捡到一块厚厚的玻璃,立在阳光下,可以看到七彩的光影——像彩虹一样。我特别喜欢它,喜欢七彩的光影。那时,冬天家里穷得舍不得生炉子取暖——我冻得手脚开裂,走路都疼。姐姐上初中时住校,脚上生了冻疮,袜子都脱不下来,周末回家,我妈用剪子剪下袜子,一边给她洗脚,一边不住地流泪。我一直想要一把「铁枪」,我妈只给我买过蓝色的塑料枪,因为铁枪五毛一把,塑料枪一毛一把。小学五年级时,我妈去割草,从地里捡了一把漂亮的电子枪,装上 2 节 7 号电池,扳动板机,能发出 7 种不同的声音。有一天表妹来我家,她也喜欢那把枪,要拿走,我妈让我给表妹,我把枪扔到地上,哭着跑了。我妈骂我不懂事,都五年级了,还舍不得一把玩具枪。我只是哭,觉得十多年来,我唯一喜欢的玩具被抢走了,我没有别的。姐姐的初中同学送给姐姐一块美人蕉根,姐姐把它种到了石榴树旁,过了些日子,美人蕉发芽、长大,长出了花骨朵。暑假时,我和姐姐天天去看,盼着它开花。我妈扫院子,扫了一眼美人蕉,问了一句,这玩意儿长东西吗?话音未落,我妈抄起镰刀,把美人蕉齐根砍断,姐姐哇地哭了出来。有一年,地里涝了,家里收成不好,只吃馒头的话,粮食就不够吃了,于是卖了麦子,换成玉米(那时玉米比麦子便宜)。家里吃了好长时间的玉米面饼子、窝头,我和姐姐天天盼着吃馒头。农忙时,到地里割麦子、在麦场铡麦子,麦芒扎得身上红通通的,汗水流过,又疼又痒;在玉米地里上化肥、掰玉米,同样又刺又痒,浑身湿透。牵着牛用犁除草,一趟一趟,无穷无尽,半天时间才弄完一块地,然后还得去下块地。上初中,骑着比我岁数都大的破自行车,顶着大北风往学校骑,刺骨的寒风吹进出了汗的棉袄里,那感觉十分酸爽。那个破自行车还时不时出毛病,十几岁的我拖着它一步步挪到修车铺,有一次硬生生挪了 2 里墩多地,边挪边哭。初一住在教室里,冬冷夏热蚊子多,一天三顿馒头咸菜,冬天早晚有玉米粥,可熬粥的锅里捞出过老鼠……早上有粥有鸡蛋,中午、晚上有炒菜,骑新自行车,穿的衣服也好了很多,住宿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工作后和初中同桌一起喝酒,说起初中时拿着水萝卜咸菜、咸豆腐一起会餐,无限感慨。长大后,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变好,似乎童年的那些缺失逐渐得到了补偿。女儿出生前,我就开始学车——原来就没想过买车,为了带孩子出去方便,家里准备买车。女儿 1 月出生,3 月份我把新车开回了家。衣食住行都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最好。各种玩具、正版的画本、都是成套地给她买。上幼儿园时,她就读了几百本画本,在认识拼音之前认识了很多字,以至于一年级时,她对拼音十分排斥——她不会拼音,觉得它们十分碍事。衣服、鞋子、吃的、喝的,都买口碑好的品牌。稍微大点能玩儿时,给她办理各种游乐园的年卡,只要她想,随便去玩儿。周末拉着父母老婆孩子去附近的景点玩儿,在景区她要礼物,都会给她买几样。她三岁时,第一次带她出远门。她第一次坐高铁、坐轮船、坐飞机、住酒店、在江边跑、去海边玩儿。看着她开开心心的样子,觉得无比幸福。或许是小时候吃了好多苦,工作后遇到什么问题,都有冲上去解决掉的勇气。那些年的苦,给了我们顽强的生命力,更加盼着国家富强,以后的孩子们不用再吃苦。大概就是,心里有一个窟窿,长大了以后费尽心思想补上,到头来没有一个东西和这个窟窿的形状匹配……那个窟窿还是那个窟窿,空荡荡的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