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房地产三支箭”还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筑业都是受益者。 毫无疑问,由于房地产行业具有较高杠杆,是一个波动剧烈的周期性行业,而建筑、建材和家电行业位于房地产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行业周期与房地产具有强烈的同步性。不过,建筑企业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由于对经济具有调节作用,受到逆周期财政政策的拉动,往往又呈现出一定反周期性,在今年上半年极其低迷的地产行业景气中,建筑板块中的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和中国交建这几家公司的股价反而实现了上涨。11月29日,A股市场上,建筑板块受“11月28日,证监会决定在上市房企及涉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并自即日起施行”即房地产“第三支箭”消息影响飘红,尤其是大基建央企股。11月29日,房地产指数(886057.WI)涨幅达到7.62%,建筑指数(399235.SZ)涨幅为2.48%,基建工程指数((399995.SZ))涨幅为2.7%。据wind数据,截至12月6日,建筑指数(399235.SZ)近20日上涨6.00%,基建工程指数(399995.SZ)近20日涨幅为11.75%,而上证指数近20日上涨幅度仅为4.83%,显然基建板块跑赢大盘,最近关注度正盛。12月5日,中国建筑(601668.SH)收涨7.57%,中国中铁(601390.SH)和中国交建(601800.SH)涨停。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三家企业2022年年初至今涨幅为25.05%、12.66%、12.51%。中国建筑是2022年4月14日《巴伦周刊》中文版发布的市值增长50春季观察上榜企业,在春季榜单列第27位,中国建筑亦在2022年7月21日《巴伦周刊》中文版发布的2022年“中国公司市值增长50强”年中观察榜单也榜上有名,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两家企业则是年中观察榜单上榜企业,分别位列36位和44位。中信证券认为第三支箭对上游建筑/建材企业而言,一方面其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得到释放,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有利于提振房企拿地、开发信心,承压偏弱的建筑建材需求端有望迎来拐点。另外中信证券认为基本面“内功”扎实,估值仍在低位的建筑央企,以及基本面已经触底,具备市占率提升及多品类业务拓展空间的建材龙头,配置价值已经凸显。2022年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及“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在此背景下,大批中字头优质股将迎来价值重估的机会,而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三家企业均是中字头央企,“中字头”加上建筑行业,这三家企业在宏观经济、行业和企业基本面上都有投资者共识支撑,本文意在解析当前有政策利好的背景下,这三家中字头建筑央企谁是更优秀的投资标的?在目前高股息、偏低估值及健康现金流的情况下,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务方面,规模更大的中国建筑业绩更具韧性,毛利率也表现较优,前三季度中国建筑新签订也数额最大,从投资者回报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分红率都较高。但三家企业业务侧重点不同,中国建筑侧重房建,中国中铁、中国交建则侧重基建板块,中国中铁在基建新兴领域也有所布局,中国交建的海外订单则增长最快,三家企业目前都是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尽管与房地产行业为上下游行业,行业周期具有同步性,但在事实上,2022年建筑行业并未同房地产行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2022年上半年建筑行业实现增加值35574.8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2022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2641.6亿元,同比增长2.5%。截至2021年底,建筑央企营业收入前四名和前八名分别达到16%和21%,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而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和中国交建在建筑央企中均在前四名,其中中国建筑市场份额约为5%,中国中铁、中国交建、市场份额在1%以上,均是国内龙头建筑企业。与建筑行业走势一致,2022年上半年三家企业也实现了不错的业绩并且2022年上半年三家企业在资本市场也表现优异,截至2022年6月31日,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和中国交建上半年股价分别上涨了11.44%、6.04%和10.48%。业绩报告显示,中国建筑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亿元,同比增长11.2%。中国中铁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605.87亿元,同比增长12.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1.26亿元,同比增长15.50%。中国交建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39.24亿元,同比增长6.8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0.83亿元,同比增长13.43%。2022年上半年业绩中,营收净利数值角度来看,中国建筑是三家企业之首,以增速来看,中国建筑营收增长最快,中国中铁净利润增速最快。而向前回顾三家企业近五年业绩,也是中国建筑业绩更具韧性,营收净利增速更快且更稳。2022年,市场对于房地产投资逻辑已转变,民营房地产企业与央企房地产出现分化,市场的共识是信用较高,财务和经营方面稳健的央企房地产企业更值得关注。据年报显示,三家建筑央企主营业务板块相似,且均有涉及房地产相关业务,中国建筑及中国中铁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14.33%、4.18%,中国交建年报中其业务板块分类未直接体现房地产开发投资收入。中国建筑主营业务分为房屋建筑工程(下称“房建”)、基础设施建设(下称“基建)与投资、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其他业务五个板块,半年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以上五个板块占营业收入比重依次为64.05%、21.02%、14.33%、4.71%、1.80%。中国中铁的主营业务可以分为基建、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其他业务。中国中铁2022年上半年五大业务板块占营业收入比重依次为86.28%、1.55%、2.28%、4.18%、5.70%。中国交建的主营业务主要由基建建设、基建设计、疏浚业务、其他业务板块组成。2022年上半年四大业务板块分别占主营业务比重为88.82%、6.05%、7.21%、2.45%。其业务板块中并未直接体现房地产业务,中国交建旗下中交地产(000736.SZ)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占其营业收入比重为99.59%,2022年上半年中交地产营业收入为实现营业收入124.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39%。长期以来,基建对于经济都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宏观经济下行时期,基建“逆周期”调节作用突出。据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经济三季报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GDP为870269亿元,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从生产角度看,2022年前三季度工业建筑业生产持续恢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上半年三大建筑央企疫情之下能够实现业绩增长也离不开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部署出台推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目前两批金融工具共支持重大项目2700多个,开工率超过90%。近期,政策依旧暖风频吹。首先对于三大建筑央企而言,直接利好的政策是基建政策,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刺激下,基建投资力度持续加大。11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于11月9日、11月18日、11月25日连续三次召开基金项目视频调度工作会,主要针对重点省份和部分省份及全国基金项目,最近一次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参会,此次会议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1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策部署,持续发挥协调机制作用,集中力量推动基金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加快资金支付,带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等和稳经济政策措施督导“回头看”视频工作会强调,各有关地方要紧紧抓住2022年最后一个月的时间,继续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促进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基建投资提速有利于稳定经济运行,加快基金支持项目开工可以撬动更多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配套融资投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在关键时期发挥出逆周期调控作用。据财政部11月3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前10个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专项债券39831亿元,超七成的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前10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升。申万宏源证券认为由于专项债集中加码、政策性开发性融资超大力度保障,2022年年内基建投资有望延续高光表现,预计2022年累计同比增长11.2%。其次是房地产相关政策对三大建筑央企亦有利好,本文第一部分已分析三大建筑央企均含房地产相关业务,三家企业资产负债率均在70%以上,而最近的涉房企业融资放开,对于三大建筑央企负债率或有所缓解。11月以来,地产“三支箭”逐渐落地。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金融16条,11月23日至25日六大行积极向多家房企提供意向性授信,额度超1.2万亿,“第一支箭”落地;11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文继续推进并扩大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支持,总支持规模约2500亿,后续还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容,“第二支箭”落地;11月28日证监会决定在地产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条措施,并即日起实行,至此“第三支箭”正式落地。第三支箭主要内容为“允许房企重组上市,发行股份收购资产同时,可募集配套资金用于除拿地和新开发项目外的其他用途,并支持同行业上下游整合;已上市A、H房企放开定增;鼓励房企发行REITs,推动租赁住房REITs常态化;积极发挥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作用。”一方面,地产政策直接利好三大建筑央企旗下地产公司,中国建筑旗下两大地产品牌分别为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中铁置业是中国中铁旗下房地产业务公司;中交地产是中国交建旗下子公司。另一方面地产三支箭这些措施中,对于建筑行业有利的信号是:建筑等与房地产紧密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将参照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政策执行,三支箭落地拉动了行业预期,华泰证券、天风证券、东吴证券等研究机构观点多认为地产三支箭有利于大建筑央企估值修复。对于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方面,自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及“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之后,11月23日,证监会发布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八大举措形成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12月2日上交所制定了新一轮央企综合服务相关安排。涉及央企上市公司的主要举措为: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服务助推央企进行专业化整合,配合国务院国资委开展央企专业化整合,为央企整合提供更多工具和通道,推动打造一批旗舰型央企上市公司;服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自11月21日之后中字头行情持续至今。国有、央企上市企业估值回归正成为资金共识,这一长期被低估的板块或迎来机遇。同为“中字头”+建筑央企龙头,谁的实力更强是更好的投资标的?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建筑实现营收15352.7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3.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8%、15%;中国中铁实现营收及8481.8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0.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45%、11.48%;中国交建实现营收5419.7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5.7%。从前三季度营收净利角度增速比较,中国建筑增幅最大。从销售毛利率角度而言在中国交建销售毛利率更优,但净利率仍然是中国建筑优于同行。2022年前三季度,三家中字头建筑央企都交上了一份不错的业绩答卷,对于2022年最后及以后三家企业业绩能否继续保持增长,需要从三家企业在手订单和新签订订单来看。据兴业证券研报,2022年前三季度建筑工程行业实现新签订单总额23.43万亿元,同比增长6.8%;在手订单总额为5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中国中铁是前三季度新签订单增速最快的5家央企之一,中国建筑增速超过15%。从新签订合同数值来看三家企业中,中国建筑居前,但中国中铁新签合同同比增幅最大。2022年前三季度工程行业细分板块: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房建工程、钢结构、专业工程板块新签订单增速居前,分别为71.5%、26.2%、20.4%、14.4%、12.4%。中国中铁业务涵盖以上增速板块较多,中国中铁的水利水电业务新签合同额1222.3亿元,同比增长682%。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中铁新签合同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35.2%,其中基建业务占比87%。前三个季度,中国中铁在手订单5.53万亿元。中国建筑2022年前三季度新签合同额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70.8%,基础设施业务新签合同额6,675亿元,同比增长30.9%。中国建筑并未披露在手订单。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交建新签合同额为1.03万亿元,同比增长2.53%,完成年度目标的73%,中国交建在手订单3.23万亿元。另外三家企业海外业务新签合同情况为:中国建筑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884亿元,同比降低12.4%;中国中铁境外实现新签合同额1479亿元,同增17.3%;中国交建境外新签1112亿元,同比增长37.9%。从在手订单及新签合同来看,2022年及未来一两年三大建筑央企业绩增速仍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业绩具有确定性。业绩一直稳增长的三大央企自上市以来一直在回馈股东,仅从分红数额来看也是中国建筑分红数值最高,而分红率最高的为中国交建,但从净资产收益率角度无论是平均还是加权均是中国建筑净资产收益率更高,这意味着中国建筑带给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更高。中国建筑自2009年A股上市以来累计分红709.3亿元,连续分红13年,分红率17.91%;中国中铁自2007年A股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3次,累计分红金额为250.53亿元,分红率14.58%;中国交建自2012年A股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1次,累计分红金额258.24亿,分红率为18.06%。据wind数据,截至12月6日,中国建筑市值为2503亿元,市盈率(TTM)4.4倍;中国中铁市值1465亿元,市盈率(TTM)5.2倍;中国交建市值为1273亿元,市盈率(TTM)8.1倍。三家企业近日市净率依次为0.69、0.63、0.65。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交建均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上有名,分别排第9位、34位、60位。综上,《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三家企业虽有业务重合部分但侧重点也有不同,仅从业绩的韧性和回报率而言,体量最大的中国建筑质地更优、回报率也最高,中国交建当前分红率最高,中国中铁的弹性则最大。《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周刊》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