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1|回复: 1

【维摩诘经实证】菩萨行品第十一(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2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2-11-12 10:24 PM 编辑

【维摩诘经实证】菩萨行品第十一(五)

smile-mouth-teeth-laugh-65665.jpeg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荣,光荣的事情。辱,丢脸的事。意识对荣辱有忧有喜,但是第八识无忧无喜。我们要尽量学习第八识的这个清净体性,尽量做到无忧无喜。经常思维「法无相貌、自性,不需要对它产生忧喜;已经产生忧喜也不用在意,因为实际上并没有忧也没有喜,一切都是功能差别」,这样自然就能渐次远离忧喜。

      不轻未学,敬学如佛。

      一个人没有学佛,你也不要因为这样就看不起他,还是要尊敬他,把他当成是佛来学习。他有任何值得学习的地方,统统去学习。前面经文提到过,外道六师都可以做为老师。即使是一个断掉善根的人,比如发誓不做任何好事的电话诈骗犯,他仍然有佛性,佛性必然是善,菩萨便应敬学如佛。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

      掉到烦恼里面的人,菩萨要想办法让他发起正念。正念是八正道之一,正确的见解称为「正见」,回想正确的见解叫做「正念」,正念能够相续不断叫「正定」。八正道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其他五个是正思维、正业、正精进、正语和正命。

      于远离乐,不以为贵。

      「远离乐」就是离开烦恼的快乐,离开欲界烦恼称为心解脱,这是禅定。断掉结使,只有微苦于五蕴身现行,则是有余涅槃。灰身灭智,不再轮回,则是无余涅槃。这些都是声闻人视为珍贵的「远离乐」。一般人喜欢「偷得浮生半日闲」,觉得能够暂时离开烦恼是很好的事情,这比较倾向于声闻人的心性。菩萨经常以众生为念,不会乐于远离众生。

      萧平实老师有一天偷空打坐半个小时,觉得非常愉快。出定之后他想:「要是每天都能坐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该多好。」但是他马上又起了一个念头:「不可以这样。」这就是「于远离乐,不以为贵」的典范。一个菩萨要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哪有时间让你在那边打坐啊?

      初发菩提心的初住菩萨,一直到初见性的十住菩萨,虽然已养成修行的习惯,但染污习气仍然很强,所以称为习种性菩萨。他们常常会混日子,或者找一些娱乐让自己开心。你不要因为这样,就说他不精进修行。关键还是要看他是不是经常安住于一真法界,只要能安住,就是精进。习种性菩萨如果过度勉强自己去纠正染污的身口意行,就会落入造作,违背无作三昧。最好的方式,仍然是暂时随顺习气,只在自己意乐的状态下,微幅修改自己的身口意行。

      不着己乐,庆于彼乐。

      自己有快乐的时候能够不执着,别人有快乐的时候你能够替他庆幸。这里的快乐不是指涅槃乐,而是指一般的乐受。比如众生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替他高兴。或者有人得到暂时的快乐,比如好吃、好玩、好听的东西,我们也替他高兴。因为我们要利益众生,也是要用这些东西让他快乐。不要在人家快乐的时候泼冷水:「你怎么不好好读书、不赶快去拜佛、不好好修行。」你要了解人性,修行是没有办法强迫的,他不想做,你就不要太要求他。偶尔讲还可以,不能太常讲,讲个不停,人家看到你就怕,只想躲着你,这样就没有效果了。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

      定力好的人对这句话要多思维:为什么菩萨把禅定当成地狱?修习禅定并不会下地狱,但是禅定的时候很难利乐众生,也很难做观行增长智慧,以这两件事情来讲,跟地狱没什么两样。(这里的禅定是指二禅以上的禅定,如果是初禅就不碍事,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的禅定,不妨碍观行和度众。三果以上的菩萨日常生活中都是保持在初禅定境当中。)萧平实老师说:「当你确定自己可以入某种禅定,也可以保持在定境之中,这种禅定的法相观察清楚之后,就不用常常入这种禅定,不然就是耽于禅乐。」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生死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菩萨把它当成像《红楼梦》「大观园」一样的美好,因为只有在生死轮回当中,菩萨才能利乐有情。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

      看到来请求帮助的人,要把他当成是一个好老师。你因为这个人,才发起布施的心,所以他是「善师」。又比如有人来求法,你跟他讲法以后,对这个法义有更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人来求,菩萨就不容易累积福德。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

      具一切智就是成佛。菩萨虽然拥有钱财、房屋、象马车乘、妻子、奴婢等等,但不视为是「我所」,碰到必需布施的因缘,全都能够拿来布施,心无吝惜,菩萨把它视为成佛的必修功课。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

      看到毁破戒律的人,菩萨要想办法救护他。

      诸波罗蜜,为父母想。

      六波罗蜜、十波罗蜜都是波罗蜜,特别是般若波罗蜜能够出生法身慧命,所以菩萨把诸波罗蜜当成是父母。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菩萨把三十七道品当成家人,常常跟它们在一块。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

      让善根生起现行,叫「发行善根」。「无有齐限」就是多多益善。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

      严饰,就是庄严的装饰,比如说极乐世界的「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它们是菩萨在修菩萨道时有某一种功德,成佛时的国土就有那个庄严的装饰。菩萨看到人家的佛国土有各种严饰,就会发愿成就相应的功德,以便将来自己的佛土也有同样的严饰。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

      菩萨要靠无量的布施,包括法施、财施、无畏施,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

      汰涣掉染污的种子,使身口意行变得清净,这样修行下去,用来庄严未来的佛国土。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

      菩萨在无数劫当中不断地生死,有这种意向,也有这种勇气。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

      听说究竟佛有无量的功德,菩萨便发心想要成佛,对于成佛的障碍和艰辛,不产生疲倦的心理。新学菩萨有时候还是会有疲倦的心理,只要能够再度发心行菩萨道,也可以说是「志而不倦」。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

      以智慧破除烦恼,离开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系缚。你看到这里就知道:烦恼要靠智慧来破,而不是靠禅定。方法很简单,知道烦恼「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能将它破除。但这必须靠现量,而不能只靠正教量。我们要「依智不依识」,比量和正教量是「识」,只有现量才是「智」。

      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菩萨虽然离开烦恼,却能够承担度众生这种很困难的任务,让众生能够得到永远的解脱。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

      以超凡的精进摧伏烦恼的魔军,经常让自己安住在念而无念的实相智慧行当中。无念,并不是完全没有念,而是「念而无念」,因为「实相智慧」就是懂得不管是什么东西统统都是实相,你有这个智慧,念也等于无念。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2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6 07:23 PM , Processed in 0.0490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