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的司法体制还是这样的话,即使个别法官的女性意识觉醒了,还是没有办法改变整体的状况。
大家好,我叫贺欣,来自香港大学,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一席。今天我想讲的题目是“离婚中的男女不平等”。
20年前,我在珠三角的一个法院做经验研究的时候,隔壁的一个法官朋友过来聊天。他在抱怨完法学教育的沉闷之后,不经意地说,现在我们法院判离婚,第一次的离婚案件我们基本都是判不离的。
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场面,当时觉得自己像触电了一样,眼睛发亮,我说还有这样的事情?要知道我们在法学院的时候,学怎么判离婚这个事情可是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为什么到这里第一次的离婚案件是判不离?
于是20年来,我就一直在研究这个话题,写了这本书和几篇文章。
第一次离婚判不离
离婚现在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今天我们都在“离婚自由”这个口号下生活,我们不仅强调结婚自由,也强调离婚自由。
如果看一下数字的话,我们会发现过去10年中国的离婚率攀升了将近一倍,基本上是全世界离婚率最高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我们每年在法院会受理150万件离婚诉讼,是非常大的一个量,这里面近70%的原告是女性,大家基本上可以理解为这是女性权利意识觉醒的一个标志。
我一直在用法律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离婚这个话题,也就是不仅要看法条是怎么规定的,而且要看在实践中是怎么运行的。
在开始研究以后,我去过至少七八家法庭,参与了几十次离婚案件的庭审,访问了很多法官,然后有了很多所谓的经验材料,最后通过这些材料来展示这里面的差别。
我们首先看,法条是怎么规定离婚的。
法条写得很清楚,原则上是“情感是否确已破裂”。但是这个原则是很难去确定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破裂的标准是什么。
所以法条会进一步地做一些规定,比如说是不是有家庭暴力,打了多少次、有没有报警记录、有没有医疗记录;有没有其他恶习,比如吸毒、赌博;分居是不是够两年或者有没有什么疾病等等,这些是法条讲得很清晰具体的规定。
但是如果我们去看大量统计数据的话,会发现这些规定可能没有什么作用。比如说有的人不仅有报警记录,也有各种医疗打伤的报告,可是起诉了好几次还是离不了婚,我们会看到大量类似这样的报道。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法院在判决的时候,不仅仅是考虑法条,还要考虑法院和法官自身。
法院的判法,基本上首先是能调解就调解,不管是调离还是调不离,只要能调解就是好的。如果实在调不了,一般就会像我碰到的那个法官所说的一样,采用所谓“买一送一”的方式——你第一次申请离婚时,法院不判离,他会让你再来一次。
如果你已经是第二次、第三次来了,判离的可能性就会慢慢地增加。所以判离还是不判离,不是看情感是否确已破裂,而是看你这是第几次来离婚。
但是当一方坚决不离的时候,法院可能就会很慎重。
通常很极端的情况,就是说一方死也要离,不离这个生活没有办法再过下去了;可是另外一方非常抗拒离婚,他放出话来说,你法官敢判我离婚,肯定有人要死,不是我自杀,可能就是对方家庭成员要死,或者是法官要死。更可怕的,当男方的威胁是真实的时候,法院一般都是判不离或者是延迟判离,把这个事情暂时拖下去。
我们下面会问,法院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都知道“案结事了”是法院的一个基本理念、一面旗帜,我把这四个字稍微做了一个次序上的调整,改成“结案事了”,就可以很清楚地解释法院这么做的基本逻辑。
什么叫“结案”呢?就是要把这个案件迅速地处理掉,要把它结束,时间不能拖得太长。因为我们的案件数量很大,然后又有审限的要求,所以这是效率上的一个考虑。
不仅如此,对于法院还有维稳的要求,就是说案件处理了,判下来调解了,法官还必须防止上访、上诉、自杀、他杀等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不能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法官不仅要“结案”,而且还要“事了”。
在这样两个因素的考虑之下,第一次判不离就非常好。因为判不离的时候不用分财产,不用分子女抚养权,直接驳回,法官很快就可以结案了,而且一般来讲不会出事。
倘若你想离婚,你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机会,也不是永远地判不离,你还可以再来。当然你不停地来,法官会做更多的工作,等双方心理上对离婚这件事情更能够接受的时候,他就会判离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听起来也挺好,可是会导致的后果就是男女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会展示在很多方面。
家暴的判定
首先我们来看家暴。家暴是中国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有30%到40%的家庭都有家暴。
跟大家分享我听到的一个庭审案件。原告是一名百货公司的职员,女性,40多岁,她的丈夫是公共汽车司机。当法官问原告说你为什么要离婚的时候,坐在旁听席上的我有点猝不及防。
她说,他对我家暴前后至少600多次,不仅打我,还打我们的孩子,不仅私下打,还当着我父亲的面打。我当时听着就有点毛骨悚然,没想到情况会那么恶劣,于是我马上就相信了。
但法官不会像我那么幼稚,法官是要讲证据的,他就进一步地询问,比如说你为什么现在要离婚?原告说,我现在才提起离婚是因为我儿子今年已经长到18岁了,我觉得我应该从家庭里面出来了。
法官就仔细地盘问了打的过程,当然他也会问被告到底有没有打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被告会怎么回答。被告说,我没打,我们互相有扭打,有对打,她在很多情况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不给我做饭,你问问她什么时候给我洗衣服了?她很多时候都该打。
法官趁被告不提防的时候,问他有没有像原告所声称的那样掐她的脖子,男方显然也不是特别了解法律和法院的运作,于是他承认了掐过一两次。
后来法官跟我说,其实那时就已经拿到了男方家暴的证据——因为掐脖子是非常严重的,掐了第一次以后就会掐第二次,越掐越重,会让人窒息,可能导致死亡的后果。所以一旦有了“掐脖子”这个行为,家暴这件事就铁板上钉了。
这个故事我听起来当然是非常意外,但更意外的是法官接下来的处理方式和过程。
他庭审完以后马上问双方是不是愿意调解。双方都愿意调解,就进入了分财产的阶段,因为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不存在孩子的抚养权问题。然后我就发现法官根本没有再次提起家暴这件事,在分财产的时候,他们完全是按照所谓的公平的方式来分配的。
换句话说,即使家暴被认定了,但是当法官通过调解的方式来处理离婚案件的时候,这个事情就被无端地抹去了,被删除了,被蒸发了,不存在了。女性在离婚的过程里面遭受的家暴,一旦是通过我们刚才讲的这种离婚的方式来处理的话,就得不到任何法律上的保护。
这是一个个案,我们还有大量的这种数据。西南政法大学的陈苇老师发现,在他研究的重庆地区的法院,在458个女性当事人之中,只有3个是因为家暴获得赔偿,可想而知家暴在这个过程之中是如何被淡化的。
美国学者Michelson在大量的数据和裁判文书里面也发现,如果离婚诉讼里面有一方提出家暴,并不会增加离婚的机会,甚至还有可能降低。尽管家暴是离婚的法定条件。
这样的原因想起来有点恐怖,往往最有可能的解释是,有家庭暴力的家庭,那些不愿意离婚的对方,通常是男性,他们可能都比较阴险、比较恶劣,手段比较毒辣。法官都不敢惹他们,所以往往会顺着他们的意思走。
在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中,当事人遭受家庭暴力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这是一个很好很先进的制度,它会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
可是在2018年,全国3500家法院仅仅发出了2215份人身保护令,平均起来每年每家法院发出的人身保护令是0.7件。
大家不要忘了,全国每年的离婚诉讼是150万件,其中10%到15%以上都有家暴的元素,所以人身保护令的发放数量和家暴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完全不对称的。
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考虑是,法官想尽快地结案,所以觉得没有必要再发所谓的人身保护令。因为人身保护令执行起来其实蛮复杂的,需要证据还需要去落实,它会增加法官的工作量,但是不会增加法官的业绩。
财产权的分配
接下来,我们再看影响离婚的另外一个因素——财产权,看看在分财产权的时候,女性的权利是如何没有得到恰当保护的。
法律讲得很清楚,离婚的时候,财产权是双方各占50%,可是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女性会吃大亏,在农村尤其明显。
在农村,女性要出嫁的话,一般要住到男方家里面去,她们在这个村庄里唯一的亲人、亲戚和落脚点就是男方,而当她们离婚的时候,这些人就都变成了陌生人或者是仇人,很大程度上,她们是没有办法在村庄里面继续生活的。
那也就意味着,地产、房产这些她们都没有办法占有。虽然财产权有四部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可是“占有”的重要性是要占据90%以上的。没有占有,其他三项权能的行使都会受到影响。当你离开,也就没有办法保护你的财产,没有办法从你的财产里面受益了。
所以当她们没有办法占有的时候,其实就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砝码了,她们往往没有办法得到适当的补偿,特别是通过调解的话,甚至没有办法得到政府给她们的征地赔偿款、拆迁赔偿款,往往是净身出户。
在城市里会公平很多,离婚主要要分的财产是房产,那么按照分配的方式和最高法院的规定,就需要竞价。
什么是竞价?就是双方各出一个价格来对房产进行估价,谁出的价格更高,谁就拥有这个房产的所有权,而拥有所有权的一方会给对方支付这个价格一半的现金。
这个制度说起来完全是两性平等、中立的,可事实上结果不会是公平的。因为女方往往收入会相对低一些,在手里的现金也会少一些,所以她往往竞争不过男方,当竞争的价格到一定程度以后,都是男方占优势,然后男方拥有所有权。
失去房产所有权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首先你选择一个地方住肯定是有原因的,很多人是离学校、工作、教育、朋友近,仅仅是拥有现金,却失去了自己居住的临近的地方,是很吃亏的。而且在很大一段时间内,房产价格不停地上涨,你拥有的现金根本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
这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个延迟离婚案,看看这个过程会对女性造成多大的伤害。
女方是一个家庭妇女,男方在外面做生意,后来发达了,有了外遇,提出了离婚。女方第一反应很正常,不离,因为他们有一个7岁的女儿,她要保护家庭,保护孩子。
这时候男方有点恼羞成怒,就从家里搬了出去,还回来把家里的家具都砸了,然后和他的情人一起给女方发了很多侮辱性的短信。6个月以后,按照我们的常规操作,他第二次提起了离婚诉讼。
女方不仅受了侮辱,而且财产也被破坏了,心里面就很不甘,她觉得不能纵容男方这种非道德的行为,所以在男方第二次提起离婚的时候,她坚决地说不离婚。
法官也没有继续做更多的工作,毕竟有一方坚决要求不离,那就是“情感尚未破裂”,所以他表面上是支持了女方的要求,还是判了不离。这时候男方一看离不了,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也不要求离了,就带着情妇在外面生活,甚至还生了孩子。
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6年,女方当事人精神已经变得很恍惚了,她原来是家庭妇女,现在找了一份收入很低的工作维持生活,她发现这么过下去自己只是保住了名义上的婚姻,实际上根本没有影响男方的生活,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在第三次的时候,她自己提出了离婚,可是这时候男方已经把所有做生意获得的财产都转移掉了,女方找不到任何男方财产的证据,甚至这时候男方还要跟女方争夺他们最早结婚时候的那套房产,也就是女方最后居住的地方。可想而知,女方以她微薄的收入怎么能竞争得过男方。
如果这个法官真的是为女方着想的话,在第二次离婚判决的时候,不管女方怎么想都应该判离,因为那时候她还可能得到一定的财产补偿,可是到第三次的时候,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这个案件非常清晰地展示出延迟离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迟到的正义就是没有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