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7|回复: 0

双标争议下,“零添加”执念为何难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2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双标争议下,“零添加”执念为何难破?

 柏文喜 财富FORTUNE 2022-10-12 08:01 Posted on 上海
1.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国庆长假期间,有“酱茅”之称的海天味业陷入“双标”风波中。尽管海天味业三发声明,表示在其种类丰富的产品中既有含添加剂的酱油,也有零添加的酱油,并不存在国内外“双标”问题,但舆论仍未平息。实际上,这既与当今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与担心有关,也与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生产工艺、市场营销的了解比较有限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以“零添加”为营销旗帜并在此次争议中“躺赢”的千禾味业,本身就是做食品添加剂起家的。

近日有博主晒出国外所购海天品牌的酱油,其配料表上不含添加剂,而国内海天酱油的成分配料表上则含有谷氨酸钠、苯甲酸钠等多种食品添加剂,引发舆论热议。就“双标”的问题,在海天味业三次声明之下公众舆论依然难以平静,且造成股价持续下跌。截至10月12日收盘,国庆长假后开盘三天海天味业跌了三天,市值已经蒸发460多亿元。同时,主打“零添加”的竞争对手千禾味业则股价连涨三天,且多款产品卖断货。

实际上,针对“双标”问题,海天味业10月10日的公告内容已说得非常清楚,其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高中低档不同档次的产品,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和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而公众舆论之所以对其紧追不放,既与当今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与担心有关,也与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生产工艺、市场营销的了解比较有限有关。

首先,就食品添加剂而言,并非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是有害的。认为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有害,从而对其唯恐避之不及,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其实从人类开始加工和烹饪食物开始,调味、增香、改性和保鲜、防腐的食品添加剂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生活。比如食盐、食用碱、香辛料等就是最原始的食品添加剂。而食品工业的诞生更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不会有现代食品工业,就不会有当今丰富多样的食品供应。食品生产工艺中普遍使用的改色、发酵、乳化、增稠、澄清、调味、保鲜和防腐等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无法进行。

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的发现、发明和使用,才让人类能够享用琳琅满目、丰富美味和充足供应、价格合理的各类食品。只不过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环节与剂量、允许含量在行业内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超范围使用和超剂量使用添加剂是不符合行业要求和国家标准的。也就是说,在允许使用范围内和允许剂量以内,基本是可以确保食品安全的。

其次,就标准体系而言,“双标”乃至“多标”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就必然存在食品安全或者消费者歧视问题。除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不同的标准之外,还存在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这些不同类型的标准体系自然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断言孰优孰劣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因为标准体系不同就认为存在食品安全或者消费者其实问题显然也是不合逻辑的。

同时,无论哪种标准,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添加剂都是各类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脱色与漂白工艺中禁止使用吊白块,传统的硫磺熏蒸漂白工艺在当今的食品生产中禁止使用,但中国内地绝不允许的瘦肉精在允许的剂量以内在美国却是合法的。因此,只要企业所运用的标准体系符合行业规范与法规,则基本上是可以保证食品安全的,而且对于一些大型品牌企业而言,企业标准往往高于地区、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其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也是有保障的。

至于“双标”或者“多标”之下是否存在消费者歧视问题,这恐怕是此次关于海天味业舆论炒作并未明说却十分关键的一点。某家企业到底使用和适用哪一类标准,这些标准是强制性标准还是自愿性标准,确实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但是就商业性生产经营而言,只要企业不违反产品生产销售的区域性强制标准,并且将企业所遵循的相关标准体系予以公示以保证市场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就是无可厚非的。

进而言之,企业在不同区域和根据不同目标消费者的偏好,选择了合法合规而又有所不同的标准体系,因此而出现的“双标”乃至“多标”现象,实际上是遵守法规和迎合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和更加契合其需求的选择,更不应该被认为存在消费者歧视问题。君不见,为了方便使用者,国内市场的共享充电宝普遍有三个以上的不同标准和制式的输出接口,怎么不见舆论汹汹去谴责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双标”与“多标”呢?

再次,关于“零添加”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营销说辞,而在食品生产工艺与标准中并未有确切的定义。严格意义上的“零添加”是不存在的,只是添加物的种类多少与剂量的不同,以及不同企业对于“零添加”的认知不同而已。就逻辑上而言,为生产工艺和产品保质所需,且在合法剂量和合规残留量之内的添加物都是安全的,根据生产工艺需要或者产品分类而增加或者减少某种合法添加物也是允许的。正因为不同企业和不同群体对所谓的“零添加”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企业所宣扬的“零添加”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添加”,更多是为了体现产品差异化而特别突出的一种营销说辞。

另外,所谓的“酿造”更多的也是一种营销说辞。因为现代工业产品标准所要求的一致性,必然要求生产工艺上要实现产品均质化,从而排斥因批次不同而产品差异化极大的“酿造”方式,选择可以充分实现产品均质化的“勾兑”工艺。至于企业所宣扬的“酿造”,实际上只存在于发酵环节和原浆生产环节,但是直接的发酵物和原浆并不能成为可进入商业销售环节的产品,符合均质化要求并能够体现食品色香味,且能够保质的产品必然要经过调制勾兑、增色增香、杀菌、加入防腐剂等工艺流程。也就是说,现代生产工艺所制造的标准品都是勾兑化产品,酱油如此,连天天宣传“酿造”概念的白酒也是如此。

总之,在海天味业“双标”争议中,无论是以所谓的“双标”来暗示相关企业可能存在的对国内市场和消费者的歧视来打民族感情牌,还是无视海天味业也存在“零添加”产品而用“零添加”说辞来恶意打压,以及对于“酿造”概念和食品添加剂有害论的过度宣扬与炒作,实际上都是利用当前社会信任极度缺乏和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以及公众对于食品行业基本知识与生产工艺的缺乏了解而进行的一场有意无意的误导。这种误导无论对于维护理性有序的社会氛围,还是对于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于公序良俗而言都不是好事。事实上,以“零添加”为营销旗帜并在此次争议中“躺赢”的千禾味业,本身就曾为食品添加剂“焦糖色”的主要生产企业,并且是赖此起家的。(财富中文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6 10:36 PM , Processed in 0.0302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