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进到幼儿园,我们会给他开一个新生欢迎会。有一个小朋友叫云溪,她是一个多重障碍的小女孩,四岁了,走路还不稳,大夫说她必须戴着头盔出门。
云溪比其他小朋友晚两周入园,因为小朋友们刚入园还需要适应,怕影响她的情绪。云溪来之前,老师先去家访,了解她的兴趣,拍了很多视频、照片,然后做成PPT给小朋友们介绍她:我们班要来一个新的小朋友了,她很安静,很喜欢笑,喜欢抱着洋娃娃,但是她个子很小,走路不稳,特别容易摔跤。然后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来讨论,云溪来了,我们可以为她做什么?
小朋友就发现,洗手池很高,云溪上不去。他们就自己去测量,从户外搬回来一个大大的积木放到洗手池跟前,这样云溪就可以自己洗手了。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可以陪云溪一起上卫生间。有的小朋友说:我可以拉着云溪的手,我保护云溪不让她摔倒。
这样的新生欢迎会不是特殊孩子独有的,所有的孩子都有新生欢迎会。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普通小朋友是自己介绍自己,或者请爸爸妈妈来介绍。
云溪到幼儿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老师把幼儿园一天要做的事情画成了这样的流程图。云溪就知道我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减少她的焦虑。
另外云溪刚开始不太适应入园的一些生活步骤,普通孩子会拿着这种图卡,告诉云溪去挂衣服、搬椅子、洗手、喝水。
这样云溪在小朋友带领的视觉提示下,就能更好地在幼儿园生活了。
上厕所、穿衣服、做操这些事情对特殊孩子来说也是很困难的。群群是一个脑瘫的孩子,他刚入园的时候不会站立小便,那时幼儿园没有一位男教师,可怎么教呢。可是群群很快就学会了。他跟着普通小朋友一起去卫生间,自主地模仿了他们的动作。
群群学做操也让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老师耐心地示范教学,画图谱分解动作,家长也把做操的录像录回去给群群看,但群群好久都没学会。而且一听到做早操的音乐,他肌张力就非常紧张。有一天他的小伙伴木木却把他教会了。木木告诉他:群群你跟我这样做。群群就非常开心地跟她一起做。
成人在教孩子的时候可能会给孩子很大压力,也很难真正用儿童的视角去教授。但是孩子的思维和解释就很能让同伴明白。
孩子看孩子和我们成人看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孩子的眼里是没有障碍的。
源源和珂珂在幼儿园共同生活了三年,有一天源源的妈妈跟我说,源源过生日的时候说想请珂珂来家里,可是妈妈不知道珂珂是谁。源源说:就是那个爱扎小辫的、穿着花裙子的、画画很好的小朋友。妈妈还是不知道是谁。源源说:哎呀,就是那个扎着粉色蝴蝶结的那个小朋友!妈妈明白了,她说的就是珂珂。妈妈看到的珂珂是一个脑瘫的孩子,大运动比较困难而且口齿不清。但是这一切都不在源源的眼里,源源看到的只是同伴的衣服、花蝴蝶和她做的美术作品。
这是幼儿园的明星时刻,每月老师会组织所有的小朋友,告诉他的伙伴他有什么样的优点,他喜欢他什么。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明星时刻。
虽然有这么好的无障碍氛围,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发展速度的差别还是蛮大的,怎么来教学呢?
普通孩子理解能力很快,如果老师只照顾特殊孩子的学习速度,普通孩子会很无聊,如果只适应普通孩子的速度,特殊孩子又没法受益。
在奇色花,我们会给所有的孩子做评量,看看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普通孩子的共性需求比较多,就做一份比较大的计划。然后根据普通孩子的整体计划和特殊孩子的个别化需求,单独给特殊孩子做个别化计划,支持孩子们一起学习。
比方说学唱“小娃娃跌倒了”的音乐活动,同一个活动里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学习目标。班上普通孩子的目标是学会唱这首歌、能够创编动作。小梦的目标是能够理解歌词。言言特别喜欢来回走动,所以给他的目标是能够跟随集体、跟随音乐摇摆。航航的音乐能力比较强,他除了有普通儿童的所有的目标之外,还让他和普通儿童一起范唱。
幼儿园里的学习其实不是一节节课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早入园、就餐和入厕都是孩子学习的机会。
比如小梦的一个学习目标是为3以内的数量配对,就是一只鞋配一只袜子,两只鞋配两只袜子。老师给知道她特别爱帮老师干活,就让她来发放餐具,老师出示数字3,小梦就拿出3个碗,再配3个盘子和3个勺子。这样就在生活中做了配对的学习。 孩子们在一起肯定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时老师一般先观察,如果他们没有伤害彼此,就会留时间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冲突越来越大,老师就会用处理冲突的六个步骤来帮助孩子解决。
比如小梦和鹏鹏都想骑一辆小车,老师发现他们矛盾比较激烈了,先冷静地走过去,阻止伤害行为的发生。 然后,老师要去认可孩子们的情绪。因为小梦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比较弱,老师就掏出兜里随身携带的笔和纸,画了一个小孩哭脸,跟小梦说,“小梦想要那辆小车,小梦很难受,哭了……”这样不停地去描述他们的心情。很神奇,如果你能把孩子的心情描述出来,他的情绪马上就平复了。
接下来,老师要澄清并重述问题:“你们两个都想骑这辆小车,对吗?”两个小朋友都点点头。最后是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有需要再给予支持。老师看着他们:“你们都想骑,可是小车只有一辆,你们想想怎么办呢?”最后鹏鹏对小梦说:“这辆小车有五个座,我力气大,我在前面骑,你叫三个女孩坐在后面,我带你们好吗?”
小海是一个中度自闭症的孩子,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一段时间他连续抓伤了一个小女孩豆豆。豆豆的父母能够理解,但是奶奶很心疼,找到小海的妈妈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我们老师就开始观察小海发脾气的时间,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小海很怕热,触觉比较敏感,天非常热或者小朋友离他特别近的时候,他就容易发脾气。还有小海的妈妈从幼儿园把他接回家,会给他做很多高强度的训练,让他压力很大。小海来到幼儿园这种宽松的环境时,就会来发泄压力。
老师就和家长沟通,调整家里的生活和作息,给小海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另外老师也发现小海每次动手抓人之前两个手都会捏小拳头,就告诉班上的小朋友,特别是豆豆,如果发现小海手捏拳头,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豆豆其实特别关心小海,觉得他有需要就会特别近距离地去看他,想跟他说话。其实有情绪的孩子往往伤的都是那种特别想帮他的孩子。
如果新来的小朋友有推抓人的行为,在新生欢迎会上我们也会很客观地告诉小朋友,教他们怎么保护自己。比如可以捏住特殊孩子的手腕,说不可以,我不喜欢。如果特殊孩子的体格大一些,就会教孩子用手势去沟通,双手交叉说不可以,或者蹲下躲闪、侧身走开。这样是可以避免一些冲突的。
后来豆豆和小海还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在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上演出,很近距离地接触,小海是笑的。
在处理小海的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走了一个弯路。当时为了其他小朋友不被伤害,我们抽了一位专职的老师到班上,希望能支持到小海。但这却让他的情绪更加剧烈了,其实是阻碍了他的融入。因为小海就不是班级的孩子了,变成这个老师的孩子了,老师就会时时刻刻跟着他,给他可能他并不需要的支持。 虽然孩子们之间会有这样那样小的冲突,融合教育的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面提到的云溪在幼儿园的四年里不但学会了生活自理、能够融入到班级里参与所有的学习,还能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她今年马上要上小学了。
这是我们的幼儿园的春良和浩南,幼儿园毕业以后上了同一所小学,在小学里春良一直用孩子的专业方法支持着浩南。
他们现在都上了初中,到了不同的学校,但是两个家庭一直保持着友谊,定期地聚会。
在融合教育的环境里,普通孩子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多元,学会包容,提高了对别人需求的敏锐度。在教授特殊同伴的过程中,也更好地整合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敏敏是我们幼儿园的一个特殊孩子,她的同伴毕建业后来回忆说:“在和敏敏一起生活的这段时间,有时候会想什么时候她可以不需要帮助,有时候会想不帮助她我还可以这么快乐吗?”
奇色花实践融合教育26年,搬了7次家,每次搬到一个新的社区,社区居民都会不理解。但是当居民和特殊孩子接触了以后,都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们,所以我们的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倡导。
融合教育开展起来不是那么顺利,它最大的阻力是残障平等意识不够普及。
残障平等意识决定了我们对残障者的教育安置模式。慈善模式认为残障孩子没有能力,不需要上学,我们捐赠、给补贴,让他待在家里,把他养得好好的。个人医疗模式把残障看作这些孩子自身的缺陷,认为他们需要治疗,治好了才能上学。
社会模式则认为残障是个人的身心障碍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障碍不是残障人本身,制度、环境和观念中的障碍才是最大的障碍,认同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潜能,所以它的教育安置形式就是融合教育。
一个奇色花真的太小了,帮助不了更多的残障孩子。我特别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河南省2014年就启动了学前融合教育的试点工作。目前河南省182所学前融合教育的试点幼儿园覆盖了省内158个县市区。不久的将来河南所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家门口上学了。
现在小学中学也都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一个尊重差异、消除障碍的过程。它的推行势必推动教育的改革。相信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接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谢谢!
(文字内容根据讲者试讲和讲稿有所增补。文中牛牛、小海、豆豆为化名。照片使用已征得家长同意。)
奇色花幼儿园正在进行募捐,欢迎了解并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