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4|回复: 1

【维摩诘经实证】方便品第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7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维摩诘经实证】方便品第二

1.jpg


尔时毘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这时,在毘耶离大城里面有一位长者,名字叫维摩诘,他过去已经供养了多到算不清楚的佛,很深地种植了善根,得到无生忍。

      刚才我讲「无生忍」和「无生法忍」没有差别,这也是一个证据。如果地上菩萨得的是「无生法忍」、声闻人或初悟的菩萨得的是「无生忍」,这里用「无生忍」岂不是很埋汰这位等觉菩萨吗?可见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大乘法里面的「无生忍」意思就是证得了般若波罗蜜。

      「逮诸总持」,他证得各种总持门。总持门有很多,比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观自在」「诸法如幻化,斯由分别起」等等,要成就思所成慧必须要找到一个总持门,能够用一句话总摄佛法的知见与行持。真观推荐的总持门是「不是句」: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

      「获无所畏」,获无所畏是佛世尊才有的功德,其中之一就是说法时不怕别人来问难。等觉菩萨还是会被诸佛问难,这里说获无所畏是比佛世尊差一点点,但是其他人没有办法胜过他。

      「降魔劳怨」,魔有四种,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重点是在烦恼,你能够降伏烦恼,另外三种魔就不是问题了。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此处讲的是度众生的方便智:知道众生的喜好,也能分清楚各人的根器是猛利还是迟钝。

      后面讲的也是他的修证功德,此处不一一解释。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

      维摩诘居士为了要度人,就用他的善方便,住在毘耶离城。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

      他的钱财和物资非常多,布施给贫穷的人。「摄」是摄受的意思。娑婆世界有十种不可思议的摄受众生的方法,其中之一是「布施摄贫穷」。一个人因为小气、自私自利招感了贫穷的果报。菩萨用布施财物的方法来摄受他,将来他就会变成这位菩萨的弟子。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

      比如你开车守规矩,别人不守规矩,有时你会觉得很生气。但是不需要生气,当别人用不合理的方式挡了你的路,他由于占了你的便宜,将来要还你。将来这些不守戒律的人注定要来做你的弟子。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

      用忍辱来摄受嗔恚心重的人。比如有人鸡蛋里面挑骨头,对你兴师问罪,你要是也跟他意气用事就糟了。你可能会觉得,他很不讲道理,我们忍气吞声,这样对吗?其实不讲道理的人,修善法的因缘还不成熟,你跟他理论是没用的,唯一的办法是忍耐。我们的忍耐是有价值的。你明明没有错,他要挑你毛病,或者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时他亏欠你的,以后一定会变成你的徒弟来偿还。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

      比如大家吃大锅饭,一起耕田,成果均分。有些人想:「反正都一样,我少做一点没关系。」菩萨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因果报应,一丝一毫都亏欠不了,占便宜在前,就要吃亏在后。我们不要认为谁在占便宜、谁在吃亏,该精进就精进,用这种方式来摄受偷懒懈怠的人,果报是没有办法逃避的。表面上看起来大家分一样多,但是以因果报应的法则来讲,这些偷懒的人就亏欠了菩萨,以后要做菩萨的徒弟来偿还。因为菩萨很精进的缘故,就可以多收许多学生。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

      用制心一处的禅定来摄受不知道要修禅定的人。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决定慧」意思是实证,知道自己所知的东西绝对不会错。但是很多没有智慧的人还是批评,用无明和业力跟菩萨的智慧相抗衡。菩萨虽然一时奈何不了他,将来他总要寻找出路,迈向成佛之道,到时候非做菩萨的学生不可。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白衣」就是在家居士,白衣跟染衣相对。佛世尊的时代有规定,出家人要到坟场捡死人穿过的衣服,把它洗干净以后再染成深色,叫做「染衣」或者「坏色衣」。比较干净的布做的衣服,则是在家居士穿的,称为白衣。这句话是在讲,虽然他是在家居士,但是奉行清净的戒律。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

      虽然处在家中,但又不着三界相。就像第八识一样,在三界中现身,但不着在三界相上面。明心以上的在家菩萨也可以说他是虽处居家不着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表面看他有老婆小孩,但实际上他经常修梵行。怎么修?其实没有「做」和「不做」,也没有梵行,知道这一点就是在修梵行,因为你能够安住在离开一切法相的境界里面。比如《大般涅槃经》讲,有人问佛陀:「佛陀你不是说从无始以来你就离开一切的不清净行,怎么会跟耶输陀罗生了罗睺罗?」佛陀讲:菩萨住在大般涅槃里,在三界中做种种方便示现,实际上并没有这些事情,因为对第八识来讲,它们什么都不是。你知道这个道理,就算世间相上做了夫妻之间的事,也等于是常修梵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虽然世间相来看,他有父母妻儿等眷属,但是他却经常安住于无有眷属的一真法界。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虽然他也穿得很漂亮,但实际上是以各种功德的相貌来庄严自身。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他也跟一般人一样吃饭,但实际上是用禅定的快乐来代替饮食的滋味。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

      他也到赌场或者各种娱乐的场所,目的是要度化众生。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异道」就是外道。他也去学习不同于佛教的东西,但是这不会毁掉对佛法正确的信仰。其中「正」可以改成「证」。如果只是相信佛法,说不定哪一天还会退转,一定要等到你证明它是推翻不了的,这才是真正的「正信」。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世典」有很多,比如儒家的四书五经,或者基督教的《圣经》,这些世间人认为正确的经典。虽然他懂得这些,但是他知道它们跟佛法比起来还是不究竟,所以真正喜欢的仍然是佛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见」是个动词,比如「请见谅」,意思是请你原谅我。同样的,「一切见敬」意思就是他受到一切人的尊敬。「为供养中最」,他是最应受供养的福田。

      这句话也可以解释成:他尊敬一切有情,用这样的方式来供养未来佛,这是最殊胜的供养。真观认为这个解释更好,因为再怎么伟大的人也没办法得到一切人的尊敬,但是菩萨却可以普遍地尊敬一切有情,没有差别。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一直用正确的佛法来摄受老老少少。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治生」指经营事业。「谐偶」,意指人际关系的和合。不管哪个正当营生的行业,以及跟别人打交道,都是「治生谐偶」。一般人不会供养在家菩萨,在家菩萨要护持出家菩萨,必须要做世俗的营生,赚世俗的钱,但并非因为他爱钱,只是为了要有弘扬佛法的资粮,以及做为度众的手段。

      履行人间的义务,其实也是弘扬佛法,因为你的眷属正是你要度的人。修行人跟自己的家人往往不太亲近,他们对佛法不感兴趣,只会跟你讲世俗的事,彼此很难太投缘。我们跟学佛的道友却非常投缘,才刚认识不久,就觉得很熟悉。这是因为学佛的人是少数,可能几个大劫以来都很亲近,经常一起学法,所以学佛的人初见面就很投机,好像是结识很久的朋友,跟自己的亲属反而没有那么亲。这很正常,只有把这些人安排在人间做你的亲属,你才有机会慢慢和他们增长因缘,用这种方式增长他们的佛缘。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四衢」就是十字路口。到人车来往比较多的地方利益众生,如果到山里面去,接触的人就会大为减少。

      入治政法,救护一切。

      古印度从事政治事务的人,是剎帝利种姓,佛陀也是剎帝利种姓。现代的公务员,下至科员上至国家主席,都相当于古印度的剎帝利。当公务员的人要怎么修行,看这句你就知道。你要在公务执掌范围内,尽量为人民服务。比如说你做了军委主席,哪个地方发生了灾害,你可以派兵去救援。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比如真观从事佛教学术研究,写学术方面的书籍和论文。目前的佛教学术研究水准不高,很多人怀疑大乘法,懂得佛法的人进入学术界,证明大乘佛法确实是佛说,这样有很大的功德。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菩萨也可以去当幼儿园或者小学老师,教育幼童。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说不定菩萨还跑去妓院、舞厅这些色情场所,示现得了一身病,最后死得很惨。大家一看知道原来纵欲有这么大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教化。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酒肆」是卖酒的地方。菩萨有时候跑去喝酒,甚至还划起拳来,跟人家称兄道弟,这也是为了度众生,让人立志成就大英雄、三界人天导师。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菩萨如果示现为长者,他在长者里面是最尊贵的,为长者说殊胜的佛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

      菩萨如果示现为居士,他在居士里面是最尊贵的,能够断掉居士对于三界有为法的贪着。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

      菩萨如果示现为剎帝利,他在剎帝利里面是最尊贵的,教他们忍辱,断掉他们的骄慢。剎帝利当中有很多王公贵族,平时被别人尊敬惯了,有时候人家稍微怠慢一点,他就很生气。最近有一个新闻,韩国一间航空公司社长的女儿,因为空服员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接待她,她非常生气,命令飞机重新起飞,事情闹得非常大,后来被追究刑事责任。平时养尊处优的人慢心都比较大,所以维摩诘居士教剎帝利忍辱。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

      菩萨如果示现为婆罗门,他在婆罗门里面是最尊贵的,能够除掉婆罗门的我慢。这里的「我慢」和前面讲的「骄慢」同类,骄慢是七慢当中的慢(地位高的人看不起地位低的人),这种慢一般人都有能力观察得到,「我慢」比较微细,必须初果向以上的修行人才观察得到。婆罗门是四个种姓当中地位最高的,但他们毕竟是修行人,多少会控制自己的骄慢,他们主要的问题是我慢。婆罗门教主张「五阴是我」,这个「我」和佛陀讲的常乐我净的「我」不一样,所以会落在五阴相里面,落在五阴相里面的「我」就不离「慢」。这些婆罗门认为觉知心的存在非常好,这就叫做「我慢」,这种「慢」很微细,即使是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人都断不了。菩萨为这些外道修行人断掉我慢,他们就能够证得出世间的果位。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菩萨如果示现为大臣,他在大臣里面是最尊贵的。他会教大臣正确的佛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菩萨如果示现为王子,他在王子里面是最尊贵的,教王子忠孝。这是很重要的,不然这些王子为了争夺王位,什么坏事都可能做。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

      内官,就是太监、宫女。菩萨如果示现为内官,在内官当中是最尊贵的,教宫女端正,不要因为嫉妒和争宠,而恼害他人。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菩萨如果示现为平民,他在平民当中是最尊贵的。平民在四种种姓中叫做「吠舍」,他们的地位次于婆罗门和剎帝利,所以要想办法增长他们的福德。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菩萨如果示现为梵天,在梵天当中是最尊贵的,教导祂们最殊胜的智慧。梵天是色界天,要有初禅以上的定力才能够在那里出生。梵天没有欲界爱,只要能够见道,就能够立刻证得三果以上的果位。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菩萨如果示现为帝释,在帝释里面祂是最尊贵的,让祂们知道天人会因为五衰沦落到其它五道。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护世,是指护世四天王,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菩萨如果示现为护世天王,他在护世天王中是最尊贵的,能够守护众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长者维摩诘就用这样很多很多种无量方便去饶益众生。这相当于普贤行愿中的「恒顺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维摩诘居士为了要度众生,假装自己生病。因为他生病,很多人都要去看他,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等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福德非常大。比如现在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生病了,可能总书记也会去看他。有人来看他的时候他就说法。维摩诘是在家居士,他称呼别人用「仁者」,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儒家也用这个词,它的意思很好,所以跟长辈、平辈、晚辈都可以用。来看维摩诘居士的人,不见得都符合儒家仁者的标准,但是佛菩萨不看众生的五阴,而看众生的第八识,第八识能够奉行普贤行愿,称为仁者,名副其实。

1.jpg

敦煌壁畫中的維摩詰菩薩(唐代)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

      诸位仁者!现在你们要知道,人的身体它是无常、无强、无力、无坚,很快会腐朽掉的东西。

      这里的「法」可译成「东西」,跟「正法」的「法」意思不同,后者意思是规律。这里是说,色身不可靠,靠它你就要倒楣。它是苦、是烦恼,各种疾病都在这个色身上发生。

      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诸位仁者!你们要知道,有聪明智慧的人不会依靠这个身体。

      《诗经》说「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和「恃」都是依靠的意思。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这个身体就好像是一团泡沫聚集在一起。比如说洗衣服的时候会产生泡沫,但是用手去撮它又不见了。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又好像是水泡,比如下雨的时候,雨水打在地上,出现一个水泡,没办法存在多久。

      是身如炎,从渴爱生。

      这个身体又像阳焰,当太阳把地面晒得很热的时候,远远看过去就像是一滩水。阳焰的产生是由于看的人口渴,希望有水喝,所以把它误认为水,如果人不那么渴,看仔细以后马上就知道是幻觉。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这个身体就好像芭蕉一样,中间没有坚实的东西,一层层剥下来什么都没有。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这个身体就像是幻化的东西一样,从颠倒起,「颠倒」是指颠倒妄想。真观常说:一切有为法……离开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因为你有颠倒妄想,就以为这个身体真实有。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这个身体如梦一样,其实整个山河大地、色法还有这当中出现的一切都像梦一样,不止是身体而已,如同《金刚经》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这个身体又像是影子一样,它是从业缘而生的。有了业缘就产生业力,出生身体,虽然看起来有身体,但离开业力与妄想,它什么都不是。我们的「不是句」可以在这里找到经教依据。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响,就是回音。对着空旷的山壁大喊一声会听到回音,这个回音是怎么来的?需要你发声、有一个反射声波的障碍物、传递声波的介质等等。这是需要诸多因缘条件凑在一起才能够成就的。这个身体也是一样,由四大和第八识等条件才能组成。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这个身体又像是天上飘浮的云一样,很快就不见了。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又像是闪电一样,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不断地改变。

      是身无主,为如地。

      这个身体,跟固体一样,找不到永恒的主宰。地,就是固体。

      是身无我,为如火。

      这个身体,跟火一样,找不到生死轮回当中不变易的主体「我」。火,相当于热能。

      是身无寿,为如风。

      这个身体没有寿命,就像风一样。风,相当于动能。

      是身无人,为如水。

      这个身体没有人,就像水一样。一般人所谓的「人」,是能够保持特征,存在一段期间。但是色身却不断变化,找不到人们所谓的「人」。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这个身体不实在,四大聚集在一起,是四大暂住的家(处所),四大若是拆散,什么都没有了。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这个身体是空,这个「空」是放在四大后面,所以应该是空间的空,要是再加上「识」,就是《阿含经》讲的六界法。「空」字在经典里面有不一样的意思,差异相当大,要从上下文判断它真正的意义,特别要注意有为空和无为空的差别。「有为空」像「无常、苦、空、非我」里面的「空」,表示徒劳无功。无为空是指第八识自住境界无有一法可得。虚空、有为空、无为空都是离我、我所,所以这三种解释都可以。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这个身体无知,就像是草木、瓦砾。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这个身体无作,必须有动能才能够转动。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

      这个身体很不干净,眼屎、鼻涕、粪便,很多东西都不干净。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这个身体很假,你给它洗澡、穿衣服、吃东西,到头来还是坏掉,什么都不剩。邓丽君有一首歌《谁来爱我》,歌词大意是: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事,你都不理我。真观听起来,好像第八识为色身做了一大堆事情,「怕你冷、怕你热、怕你渴、怕你饿」,一直要照顾着色身,结果一般人根本不把第八识当成「我」,反而把被照顾的色身当成「我」,都不想想:会坏灭的东西怎么能是「我」。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

      这个身体是灾祸,有一百零一种疾病和苦恼。意思是色身很容易发生问题。

      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这个身体好像小丘上面的井,不久就会枯竭。

      是身无定,为要当死。

      这个身体没有办法一直保持,到时候还是会死。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这个身体像毒蛇、怨贼、空聚落。这三个都是《阿含经》里面讲的例子。「阴界诸入所共合成」,我们的身体离不开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么多东西凑在一块成为身体。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维摩诘居士接着说:「诸位仁者,既然这个身体这么令人讨厌,你就要喜乐佛身。为什么呢?佛身就是法身,它是从无量功德智慧中出生的。」

      这里讲的法身偏指究竟佛的第八识。凡夫的第八识跟究竟佛的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不一样,所以要成就究竟佛的法身就要先把染污的种子、无明的种子、尘沙惑的种子全部转换成清净的、各种功德的种子。所以他说佛身是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这些清净法都是已经显现出来的功德,如果不透过这些东西就无法显示究竟佛的佛身。

      「从真实生」的「真实」是指什么?前面讲「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要断掉一切不善法、修集一切善法,总是要把那些种子放在一个地方,所以「真实」是指能藏的心体。过去的一些不善法储藏在这个心体里面,现在把这些不善法的种子清掉,换成善法种子放进来。如果没有这个能藏的心体,这些统统都做不到了。所以要从真实的地方才能出生究竟佛的法身。

      「从不放逸生」,要修集这么多善法、断掉这么多不善法,你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修到什么时候呢?所以要不断地精进。所谓的精进,并不是说不能散步、逛街、旅游,看电视、听音乐,重点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忘失「真如」这个理念。当然,「真如」这个理念对于闻思成熟的人来说要忘也忘不掉,所以对这些人来讲根本就没有放逸的问题,就算他再怎么睡懒觉、做种种的娱乐,不读经、不打坐,你都不能说他放逸,因为他从来都不离开「真如」的理念。一个修行人如果不能这样,就会被戏论所纠缠,不能得到大乘解脱。

      刚刚开悟的人还不能时刻安住在「真如」里面,所以还是要不断地浸习在这上面,这也是真观请大家精读《维摩诘经》的用意。能够这样不断修习无量的清净法,最后一定可以圆满究竟佛果。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居士又劝大家:「为了要得到这样的佛身,断掉一切的众生病,一定要发菩提心。」

      这里的「众生病」是指自身的众生病。众生有各种问题,断掉这些「众生病」你当然就成佛了。为了要这样,一定要发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

      发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首先要从发世俗菩提心开始。你看到众生有很多的苦,希望自己能够成佛、众生也能够成佛。这个阶段你不知道佛是什么、法身是什么,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就跟人家一起发菩提心,这称之为世俗菩提心。之后学习大乘法,知道了什么是法身,直到破参、明心,知道什么叫胜义菩提心。具足这两种菩提心,你就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佛了。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居士便用这种方法,让许多来探病的人发了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7 11:17 AM , Processed in 0.0385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