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9|回复: 0

[高中专栏] 为了报高考志愿,我竟然花了上万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报高考志愿,我竟然花了上万元

 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2022-07-01 21:00 发表于北京


1126E089-61EE-42E5-A7FF-CC68CE11858E.jpeg


某种意义上,交卷并不是高考的结束,填完志愿才是。


今年一共有1193万考生参加高考,也是恢复高考45年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在这个越来越庞大的数据匹配机制中,志愿填报变得尤为重要。


它意味着商机。在中国,现存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超过了2000家,数量排在前三的省份是河北、内蒙古、山东,收费最高可以到数万元,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它也关乎命运。仍然有许多学生因为缺乏志愿填报的信息支持,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这里,并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学业、就业选择。





文 | 易方兴

编辑 | 金匝

运营 | 栗子

 




志愿大战


一台电脑不够,得抢3台。


早上7点,早饭都没吃,内蒙古的陈思雨一家就开车冲向网吧。附近的网吧已经爆满,新的网吧开车过去需要十几分钟,她调查过,那里的机子更新,速度更快。


在内蒙古,网吧才是一个考生的最后归宿。整个7月,内蒙古一机难求。每台电脑包机一天100块钱,陈思雨包了3台,精细化分工,“一台专门用来看精确到秒的北京时间,一台用来登录志愿系统,最后一台随时查询大学和专业情况”,每台电脑都要有“舵手”负责操控,这个工作落到了她和父母头上。


和其他省份的平行志愿不同,内蒙古采用的是全国唯一的动态排名机制,在这个系统里,考生报考心仪院校和专业后,能实时看到自己的排名,也可能会被分数更高的人挤出,直到系统关闭前,可以反复修改志愿。但是,每人最终只能选一个院校下的一个专业。


陈思雨形容,“炒股票一样”,惊险又刺激。她的分数不错,过了一本线,她要做的,就是像守城的将士那样,让自己的名字,在第一批次的录取名单里坚守到最后一秒钟,一击即中,因为一旦落选,就会滑档,直接进入第二批次的录取。


这场惊心动魄的志愿大战里,另一个角色变得格外重要——那是陈思雨花了将近一万块钱请来的志愿填报专家,也是她的军师。排名在变,军师的指导也会变:下一步要怎么做?是求稳还是跟随兴趣走?怎么去寻找最完美的平衡?


像陈思雨这样,只包3台电脑,只能算是普通。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她的一个同学一口气包了10台,亲友们和志愿填报机构的老师们在网吧坐成一排,严阵以待。由于每申请一个专业,都要输入验证码,所以,就连填写验证码这样的小事,这位同学都请了机构一个手速最快的老师操作,陈思雨填一个验证码要七八秒,那个老师可能只需要一两秒。


2F53C4C9-F04B-46DC-BA92-5E828BC9D4C2.jpeg
▲ 图 / 视觉中国

除了最刺激的内蒙古,其他省份对志愿填报的重视也毫不逊色。陕西省安康市的王晓桔,打高二起,父母就给她找了一家志愿填报机构,签约之后,每一学期都会有一个专门的辅导老师来记录她的月考、大考、联考成绩,并且在高考出分后提供两次时长为40分钟的当面指导,最终确定她的志愿。在安康,一个贫困人口数量位居陕西第一的小城市,这样的服务收费6000元,还是折后价,如果等升高三后再找,会涨价到一万多。


高考出分那天,王晓桔和母亲抱头哭了一个多小时。她的分数也过了一本线,但比她估算的低了二三十分,去不了省外的985,她觉得“很不甘心,不是自己的水平”。尽管父母口头上从来没要求她的成绩,但她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大的期待——为了保证她的午休,妈妈专门给她找了一个“小饭桌”,吃完还能有地方睡会儿午觉;志愿填报机构给的那本填报指南,“那么厚,我妈在上面做满了笔记”。


后来,王晓桔和父母从安康坐上大巴,前往西安的志愿填报机构,去接受那40分钟的面对面指导。在车上,她茫然地看向窗外,心情沉重,觉得自己像个战败的士兵,不知道接下来这条路要怎么走。




信息不对称


填报志愿时的迷茫和挫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信息不对称。


回想高中三年,陈思雨从来没有感受到,学校或老师提供过任何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支持,没有哪一种教育,是在指导她怎么根据高考志愿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直到填志愿当天,她都没搞清楚985和211大学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对什么专业靠兴趣。唯一明确的是,她特别想去南方念大学,尤其是上海,因为高三那年,她看过一部偶像剧,那部剧里的一些情节,就是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拍的。


比起教学生们怎么填志愿,陈思雨的学校更关注成绩。她的年级一共有23个班,只有前4个是重点班,每次大考过后,整个年级都会排名,重点班上成绩最差的3名同学会降级到非重点班,陈思雨也因为好朋友被降级而伤心过。在这个机制里,学生们感受到一种超乎年龄的现实残酷,大家都在拼命“内卷”,考更高的分数,其他需求都是排在其次的。


还有一些学校和老师,虽然会给学生提供志愿填报的经验,但又是片面的。在陕西安康时,王晓桔的高中班主任有一个观点——“考不出省的人是没出息的”,每次讲起这个,班主任的语气就变得强烈:“你们一定要去北上广深读大学,才能开阔眼界。”


有一次,王晓桔成绩波动,老师找她谈话:“再这样,你就只能在省内读大学了。”她一度觉得,如果真的发生了,“该是多么不齿的一件事”。安康不发达,但重教育,一个盛行于当地的观念是,一定要走出去,千万不要留在本地。到了填报志愿时,王晓桔最大的愿望也是,要填一个外省的学校。


叶晓阳,布朗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后,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密歇根大学。他多年以来的研究方向,是试图用行为经济学和人工智能改善学生的教育决策,其中就包括高考志愿填报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如何更科学地填志愿。这项研究他做了7年,也感受到许多高中老师和学生们在志愿规划这件事上的信息不对称。


有一次,叶晓阳给宁夏的一些高中老师做调查,发现有些老师连平行志愿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一半以上的老师认为,他们的建议对学生的志愿填报很重要,而学生群体里,只有5%这么认为。家庭背景相对弱势的学生,面临的困境更大。他发现,在高考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学生会比城市学生录取到平均质量更低的学校、就业前景更差的专业(即“高分低录”)。


相比之下,同样是内蒙古的杨柳要幸运得多。她在通辽一中就读,班主任叫刘彦伟,四十出头,教英语。从高二起,刘老师每周会抽出来半堂自习课,介绍他了解的大学、专业知识,跟学生们聊未来的打算,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开家长会的时候,他也不忘跟家长强调,要早点帮孩子确定未来想学的方向。后来,杨柳才知道,不是每个高中老师,都会像刘老师那样帮助学生进行规划人生,还有一些学生,最终只能选择志愿填报机构的指导。


550589F6-A42B-47F7-AB8B-73B696B7A5BC.png
▲ 填报志愿的机构打出令考生和家长心动的标语。图 / 张斌(福建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短兵相接


真正的战斗打响了。


陈思雨的高考成绩是550+,高出当年内蒙文科的一本线70多分。上午9点,内蒙古动态志愿系统开启,截止时间是下午2点,在这5个小时里,她要找到一个用来坚守的“阵地”,既不至于浪费分数,也不至于滑档。


网吧里嘈杂起来,一些家长们点燃手里的烟,四处弥漫着一股焦虑的气息。在请志愿填报专家之前,陈思雨在一本里找过五六个备用志愿,但当天,家里花费重金请来的专家临时建议,让她报提前批,因为“提前批的一些学校比一本的更好”,她的计划被打乱,只能现找。


上海交通大学,这是她想去的大学,但很快,她就被更高分的人挤了下来。接着,她又试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再次被挤下来。这时候,她和父母已经有些着急了,连午饭都没怎么动筷子。专家突然提出一个建议:“可以报华侨大学。”这是一个陈思雨从没听过的大学,专家说,这个大学比较冷门,容易报,而且是中央统战部直属的。直到后来,陈思雨才知道,华侨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


时间不等人,到了这会儿,也只能听专家的。陈思雨先报了华侨大学的对外汉语专业,这个专业在内蒙古只招两个人。她填进去的时候是正好排第二。但快到截止时间时,她再次被一个人挤到了第三。已经来不及换大学,只能换专业,她又换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当时,报什么专业对她来说,“只要好就业就行”。在她有限的认知里,汉语言文学、会计、法律,这三个万金油专业是比较好就业的。高三时,她曾看过公务员岗位要求,记住了“汉语言文学”的需求比较大,这也是她最后选这个专业的原因。


这一次,她守住了阵地。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里,她始终排在了专业下的第一名,比第二名高了十几分。那时候她没顾上想“分数被浪费”这回事,只觉得很开心,终于能报上了。


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考砸了的王晓桔,采纳了志愿填报机构的另一种策略。坐了3小时的大巴车,王晓桔一家人出现在西安的志愿填报机构,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家长。陕西填报志愿就三天,所有的需求也都集中在这三天,说是咨询40分钟,但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超时。


EB865AAA-C3CA-47E3-AA4B-3F22220BD348.jpeg
▲ 一对父母正在为孩子查看志愿表。图 / 视觉中国


终于轮到她了。父亲先给了个意见,希望女儿报师范类专业。但王晓桔特别不愿意当老师,填报的老师支持她,“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接下来的谈话围绕她来进行。陕西可以填6个平行志愿,第一个志愿,她先定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那一年中科院第一次在陕西招本科生,知道的人不多,虽然分不太够,但可以冲一冲。接下来的志愿,她填了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之所以也愿意填师范类,是她觉得,“如果能去985,师范类也可以接受”。


但接下来问题来了:要不要填陕西的211西北大学?受班主任影响,王晓桔一心想去省外,但填报的老师强烈建议她也填上,二人发生了分歧。最后,老师通过专业优势、贴合兴趣等理由说服了她,她在志愿里又加上了西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


最后,她对自己说:听天由命。




市场疯狂


志愿填报是门生意。每到高考季,也是志愿填报机构的创收季。机构们就像蜜蜂追逐花期,频繁迁徙,这几天可能在一个省份辅导完,接着又要去另一个省份继续。


在杨柳的家乡内蒙古通辽,志愿填报的机构们会紧盯家长来学校的时候,比如家长会、动员会这样的日子,提前接到通知,在学校门口站一排,发彩色传单,辅导一位学生填报志愿,收费平均都在一万块钱以上。


王晓桔也曾在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兼职过。6月的25日、26日是当时最忙碌的两天,机构的大厅能容纳100人,但在这两天里也不够用了,还得临时租下隔壁和楼上的办公室。老师们都顾不上吃饭,只能抽空啃两口面包。当时,王晓桔的任务之一,就是安抚在外面排队的家长。她发现来做咨询的大多是妈妈,爸爸很少,最远的一个妈妈住在榆林那边,她给这位妈妈打电话时,对方还在地里干农活,但这个妈妈,最后也花了9000元,来为女儿做这样的咨询。


陈思雨所在的城市,当地最权威的志愿填报老师,一次收费也是1-2万元,而且,这位老师还会把填报时间相同的四五名学生约到同一个网吧里,同时多线操作。在当地,她的家庭不算富裕,能找到当时小有名气的志愿填报老师,还需要父亲动用人际关系,更为出名的老师就更难约了,即便是想办法找到了,对方也不一定有档期。陈思雨的发小更夸张,当时在志愿填报机构花了两万多,这个价位意味着可以享受到更豪华的服务:会有两个报考老师,以及两个操作电脑的员工,服务于这一整个家庭。


陈磊成立志愿填报机构已经8年,一开始,他觉得这份工作只是弥补考生和家长的信息差,后来,他才发觉不能止步于此。高考相关的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首先得“把游戏规则全部搞通、搞透”,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这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机构要做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这块;第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决策模型,兴趣、擅长、城市、收入,优先级顺序怎么排?这样最后才不会为决策后悔,因为那是你自己想要的。


6EFEA00F-4AF6-48B9-B214-62F96C70CB9C.jpeg
▲ 不少考生和家长在高考结束前并不十分了解院校信息,考后亟需专业人士帮助。图 / 视觉中国


有一年,陈磊遇到一个分数只够上二本的女孩,成绩一般,家人希望女孩将来去小学或是幼儿园当个老师。但陈磊聊天发现,女孩很有爱心、有耐心,收养了5只流浪猫狗,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喂猫和狗,还要带它们遛个弯。“这件事情她坚持了一个高中”。


“我问她,你愿不愿意将来长期跟猫狗打交道?她说愿意。”那次咨询,陈磊说服了她的家人,不要逼着孩子上师范,他建议报云南农业大学的动物医学专业。


这个女孩的命运,因为志愿有了些许改变。毕业后,她在云南一家宠物医院干了三年,后来回西安创业,开了一家宠物医院,年收入百万,还给他送了一面锦旗。陈磊经常说起这个故事。“所以我们做决策,尤其是关于人生的选择性决策,要从人的闪光点出发。”


但这一行鱼龙混杂,不同的机构、不同的经验下,填志愿的策略、优劣也会不同,“有的新手,没有经验,就喜欢安全第一”。陈思雨发小就是如此,他的分数线刚过二本,机构承诺,“一定会报上二本学校”,但最后,因为策略偏保守,选了一个不太好的学校,发小觉得分数被浪费了。


就像叶晓阳说的那样,在充满不确定的志愿填报战里,如何寻找最优解,是永恒的难题,这并不是单纯靠商业性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过去这几年,他一直在摸索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比如面对学生和老师的讲座,以及一对一的辅导,去弥补信息差。




选择


某种意义上,陈思雨和王晓桔是相似的两个人。她们的成绩都在一本线之上,都受困于信息缺乏,最后都不得不付费向志愿填报老师寻求帮助,最后也都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不同的志愿填报老师,给了她们不同的策略,一个一味求稳,另一个则更加务实,最后,就有了道路的分别。


志愿填报结束之后,陈思雨顺利收到了华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的“战争”结束了,去南方的愿望也实现了。在福建的4年,校园郁郁葱葱,她住4人间的宿舍,有独立卫生间,她很满意。


但她会有点儿后悔选择了一个双非大学。“后来会发现,真的开始找工作,大家对大学的划分,比如说像211、985,它的界限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个时候多少会有点后悔。”


她偶尔也会想起那个家里花重金请的填报志愿专家,“他只负责你一次,帮你度过了这一天,你确实上了大学,他的钱就赚到手了,但其实一个选择会关系到你后面很多事情,比如你的求职,你的未来发展。”


陕西安康的王晓桔,经历了不一样的情绪变化。6个平行志愿,最终录取她的是西北大学。


她没有多开心——还是没能考出省去。高中毕业后的暑假,父亲开车带着她,特地去西北大学转了一圈,她满脑子想的都是:“这就是以后4年我要待的学校了,学校很大,没有特别满意,也没有特别不满意。”


95BEAF56-0C25-42EE-BBE7-64A563A8A7DE.jpeg
▲ 王晓桔入学后,西北大学新修了玉兰湖。图 / 视觉中国


心态变化,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生。她赶上了西北大学翻新,住进了新的宿舍楼,吃到了新食堂,用上了新体育馆,一切都是新的。她也学到了喜欢的专业,觉得“还蛮有意思的”。西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是重点专业,作家贾平凹、迟子建,导演黄建新等都毕业于此。就算是找工作,在西安的认可度也比较高。这让她渐渐意识到,当年班主任说“考不出陕西就没出息”,其实并没有那么绝对。


王晓桔甚至有些感激当年志愿机构的那位老师,尊重她的兴趣,也为她加入了西北大学的选项。尤其是研究生考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之后,她更相信了这一点。“你在哪个城市读大学,其实也没有那么深刻的影响。即使是当年我去了北上广深,但学了不喜欢的专业,我依然会很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30 12:55 PM , Processed in 0.0370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