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市面上大部分互联网社交产品的匹配逻辑,硬件条件前置。从提高效率的角度而言,它们相信,已知条件越充分,人与人发展关系的可能性越高。
使用“她说APP”的林果发现,算法的匹配几乎精确。
“你在这个平台上能匹配到什么样的人,差不多就是你在生活中能匹配到的。”在硬件上,算法匹配符合林果的期待。
“她说APP”每天推荐21位异性,用户资料上有照片、年龄、学历、职业等信息,点击红色爱心可以标记为自己喜欢的对象。
婚恋匹配指导师洛根·尤里在《如何避免孤独终老》一书中,提出交友软件已经把活生生的、会呼吸的、三维立体的人变成了二维的搜索型商品。它传递了错误的观念,以为可以把人分成不同的部分,通过比较这些部分找到最合适的人。
它们深深地影响了人的选择。“人们会根据衡量他的指标调整他的行为。不管你衡量什么,都会促使人们在这个衡量指标上优化他的得分。你衡量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就是这样。某个品质越容易比较,它看上去就越重要。”
洛根·尤里举例,在交友软件上,很容易比较身高。长期以来,女性一直青睐高个子的男性,而数字世界加剧了这种偏好。由于网上交友档案中的身高对比很明显,矮个子男士的劣势比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更大。
“交友软件向我们展示的是符合我们最初标准的人——也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想要找的人。如果你认为自己讨厌和比自己高的女人约会,交友软件就只提供比你矮的女人供你选择,那么你就永远没机会证明自己错了。”
李二狗认为,产品只能实现硬件匹配,而软件比如精神上的匹配需要每个人在交往中自己感受。“产品对人的认知是单薄的,一款社交产品对一个用户的洞察,只能洞察到硬件条件,比如身高、年龄、学历、工作、家乡,以及他/她选择的几个兴趣标签,这些维度对一个完整的人来说是非常单薄的,完全无法说明这个人真正的性格,真正的三观,以及真正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