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有过这样一个“辅导作业”的段子:
一到三年级的家长最为嚣张和暴躁,因为他们什么都会;
四到六年级的家长就比较低调,基本上不骂了,因为他们大部分的题都不会了;
到了初中就变得心平气和了,因为他们所有的题都不会了…
有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团队,居然做了个实验:让一群父母,跟他们的孩子一起考试学习,看谁能考过谁…
话说,谁不想看看父母挂科的样子呢?
最近,这部纪录片登上了央视:《隔壁的班级》
2017年夏,英国博尔顿,布莱克罗德小学。
这天的晨会上,校长宣布了一个重要通知:学校将要组建一个新班级。
但新同学不是小孩,而是一群大人。
他们平均年龄40岁,职业各异,有工程师、装修工人、化妆师、房地产开发商、重金属摇滚乐歌手、法务秘书…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家长。
在未来一个月里,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小学校园体验生活。
跟普通小学生一样,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穿校服去学校,上课、写作业、吃饭、社交,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以及升学考试…
这是一项疯狂而冒险的实验。
毕竟,一所小学搞定日常教学,已是满负荷。现在多出一群大人要管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岔子。
但校长说:如果没有冒险,那么人类可能还生活在洞穴里。
他认为,现在的父母,对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20年前,来学校体验,是最快的了解渠道。
一群成年人去当六年级小学生,听上去容易,做起来却…
比如第一节课,班主任就发话了:我发现很多人都戴着首饰,但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只允许戴手表来学校。
放眼望去,一大半人都不符合要求,都得整改。
随后,是一场数学摸底考试。
试题来自六年级数学课程内容,还减了题量,为的是让家长们慢慢适应。
即便如此,一位年近50岁的妈妈,一上来就被一道除法题难住了。
她学生时代数学就很差,30多年来没再考过数学,这次考试,直接让她重回噩梦…
多次尝试失败之后,她情绪激动,举手示意,哭着跑进了厕所…
她对老师说:我觉得自己太笨了…
英国纪录片《隔壁的班级》一共4集,2018年在英国首播,今年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
影片真实记录了英国公立小学教育现状,也见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因为比较冷门,豆瓣无评分,但看过的网友纷纷打出四星五星。
有网友评价:意外的好看,家长和孩子都好可爱!希望能出中国版,内卷的家长们都该看一看,反思反省,理解孩子的不易…
这部纪录片首先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我们总是误认为,大人,一定比孩子更有力量。
我们都已长大成人,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能处理复杂的问题和人际关系…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当回一名小学生,不一定会做得比孩子好。
比如,小学生一天要上很多门课,即使是不擅长不喜欢的学科,也得硬着头皮学。
成年人早已离开校园,那些学不好的,也不学了,几乎都忘了被那些课程支配的恐惧。
但现在,他们不得不重新面对。
有人一见数学就头疼,有人提笔忘字,有人四肢僵硬,五音不全,上音乐课就是灾难…
光是那次数学考试,就有一半家长没考及格…
即使是高分通过的家长,也发现:现在小学六年级的课程,比我们当年难多了!
还有,大部分成人都缺乏锻炼,但每周数小时的体育课,没跑。
马克,52岁,是个大胖子,从小就不爱动。
他至今都记得,小时候见到体育老师就会浑身发冷,为了逃避体育课,他就自己写假条,冒充爸爸的签名…
但是现在,为了不给儿子丢脸,他强迫自己去跑步、跳跃…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再比如,成年人根本意识不到,学校有那么多规矩要守。
不让戴首饰,只是最基本的。
校纪校规,两个手都数不过来:走廊里不准奔跑,不准打架,不能用手机,不准大叫,不准和老师顶嘴…
有孩子吐槽:我们几乎啥都不能做,动都不能动。
想想我们上班,多多少少都有机会摸鱼:吃零食、聊天、上网…
但这些孩子,每天的时间被严格分割,一节课要坐足40分钟,无聊了不能玩手机,困了也得强打精神…
难怪上学第二天,就有家长受不了了,要投诉:监狱的规矩都没有这里多!出去抽根烟都不行吗?
受约束的生活太难熬了,于是成人班里陆续出现了违规事件。
有人上身穿校服,却搭配了牛仔裤;
回家不写作业,结果被罚中午去校长室补做。
有人早上睡过头,迟到了55分钟,还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已经晚了,我就干脆慢慢来…
上课不停讲话,扰乱课堂,被老师赶出教室,去厕所面壁…
还有人在午餐时间泡茶,结果被老师严厉训斥。
因为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在校冲泡饮品,午餐时间必须去食堂吃饭…
我们以为,成年人的自控力会好一些,会自觉遵守纪律…
但现实却狠狠打脸了。
想想也是啊,我们多少人沉迷手机无法自拔,说好的锻炼身体,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说好的少吃点,反手就点了一堆外卖…
我们有什么资格苛责孩子?
当然,还有更难的,考试。
这群家长要在一个月里复习三门学科,参加小升初考试。
时隔数十年,他们再次体验了一把刷题到深夜、考试前紧张焦虑,考后期待成绩…
看得出,他们尽了全力…
但最后成绩出来,还是如大家的预料,数学、拼写和语法,成人班的平均分被毕业班全面碾压。
特别是拼写和语法,小学生的达标率高达97%,但大人还是有1/5不合格。
只有阅读理解这一门,成人略胜一筹。
听到这个结果,大家都很感慨:我们的孩子真的很用功,才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啊!
是啊,做这样一个实验,不是为了难为家长,让家长当众出丑…
而是真正让父母,学会去换位思考。
唯有真正站到孩子的位子上,我们才能看清楚,孩子每天到底在经历着什么。
每天六七点钟起床,打起精神去学校,要接收很多新的知识,遵守很多规则,要在不大的空间里,跟几十个人打交道,学着不跟人发生冲突…
这一点也不容易!
仿佛每一天都在冒险,这个过程必然有快乐也有痛苦,不可避免有挫折和沮丧…
在结业仪式上,一位妈妈半开玩笑地对两个女儿说:经历这一个月,我终于知道你们为什么放学后不再想聊学校的事,也明白了为什么你们总是忘记带水壶和体育课的装备…
上学一点也不比上班轻松,事好多,犯错在所难免。
而求学的过程,不就是不断犯错,又不断改正的过程吗?
家长们放下了傲慢,就会发现,读懂孩子,没有那么难。
不得不说,参加这个纪录片拍摄的家长,本身就很优质。
他们未必是什么成功人士,他们的孩子也不是什么学霸,但他们都愿意为了教育,做出改变。
比如,那个数学考不及格的妈妈。
以前她总是要求女儿:你可以做得更好!
可是她逐渐发现,孩子愿意说的越来越少了…
这次体验后,她更加理解女儿的努力,也成了女儿学习的伙伴。
尽管她依然是数学渣,但她让女儿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在一点点进步。
最打动我的,还是52岁的马克。
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孤独症。
大儿子上五年级,成绩不好,体育也很差,满脑子记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总是说别人听不懂的话。
家里有特殊孩子,实在太难了。马克和妻子的付出和痛苦,不足为外人道。
而这次体验,对他们父子而言,最大的挑战是:运动会长跑。
马克自己也紧张得要命,赛前一个小时,他就不说话了,还想上厕所,想喝水,就是不想比赛…
但他还是和孩子约定,一定要参加。跑不完没关系,能完成一半,就是胜利。
最后,大儿子跑完了一半,沮丧地说:我是最后一名!
马克安慰他说:你尽全力了,没关系。
轮到马克自己上场了。
虽然落后其他人整整一圈,但马克还是坚持跑完了全程。
比赛结束,他和孩子们紧紧抱在了一起。
他用实际行动向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输赢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参与了,我坚持了。
说到底,教育不也就是这个道理嘛。
我们和孩子相伴一场,最重要的,不是孩子考多少分,争得多少个第一,而是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孩子,可能是全世界最用功最辛苦的学生,他们面临的竞争、背负的压力,远远比英国小学生多得多…
或许这部纪录片让我们思考,可以暂时把目光从考试、分数移开,看一看、抱一抱我们的孩子。
所谓教育,从来不是大人高高在上,对小孩指手画脚,而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一起走过一段旅程。
我们一路陪伴,一起成长。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1 12:08 PM , Processed in 0.0321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