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37名家长,把一个7岁女孩‘驱逐’出学校”的新闻引起舆论关注。 事件的矛头指向班级家委会。原本,家委会是家长与教师、校方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在那次事件中,却成了激化矛盾、发起请愿书请求驱离当事家长和学生的存在。在日益强调“家校合作”对孩子教育作用的当下,人们好奇,事件中的家委会展现的作为,是个例还是呈现了某些普遍性。而在更多学校里,家委会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日常的行事逻辑与原则是怎样的,又是代表谁的利益。王博是一位3年级学生的父亲,自孩子读幼儿园起参与家委会,至今有6年的家委会工作经验,还是孩子班级家委会的会长。在他看来家委会的作用是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形成一道缓冲。不过,他也提到,有时候这种关系很脆弱,相对较好的家校关系是让双方知道对方的价值,在自己的框架之内不越界。
建立连接
2019年9月,儿子上小学,学校属于私立寄宿制,在杭州算是比较好的学校,平时孩子都在学校吃住,周六日回家。班级有35名学生,一入校,我就加了家长群。
我一共有三个群。一个里面有老师,群里的内容主要是布置作业,班主任想跟家长们沟通、通知一些事的时候,会在这个群里说。另一个是家长群,里面没有老师,班级的家委会成立后,这个群由家委会成员主导,负责传达老师的要求,比如收取班费、教辅资料、开展运动会,节日,前期的一些准备,注意事项等。最后一个群是家委会内部群,用于家委会成员们进行活动前的策划、探讨,群内共有5名成员,我是唯一的男性。
孩子刚刚入学,班主任就提出要选举家委会,我主动请缨。“家长家委会”简单来说就是家长代表,家长不仅是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的,也是监督学校,要给学校提意见和建议。
报名时,我按要求填写了一张表格,除了交代工作单位、职务、学历、能力等,最后还要写自我推荐语。
描述自己的时候,我突出三大优势:工作时间自由;孩子幼儿园阶段做过3年家委工作;最后我还写道,对儿童教育有心得,在社交媒体上写过几篇文章。表格填好后我私下发给老师,最终老师录取了我。根据我以往的经验,选家委会,老师看重的是家长们的时间,有时间才能配合工作。
我是1984年生人,来杭州前,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做了13年工程师,买了房、车,却一直没能解决北京户口。2015年杭州政府出台引进人才政策,买房就能落户,为儿子上学的事,我在他刚上幼儿园时就办了杭州户口、买了房。直到2019年,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才举家从北京迁徙到杭州。
来杭州之后,我和妻子开了一家实体店做珠宝生意,由上班族变成个体户,工作也相对自由。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很上心,自己主动加入家委,也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深入介入孩子的班级生活。
在新学校,老师不了解学生家长,家长们毛遂自荐,最后由班主任来定谁成为家委。最后,我和其他四位成员被选中组成了家委会。其他成员中,有两位是全职妈妈,其他两位妈妈,一位有自己的烘焙工作室,一位是普通上班族,从事文职类的工作。
家委会刚成立,我们五个成员,就按照各自擅长的领域,对日常事务进行了分工。做文职工作的家长负责主管财务,收取班费,活动支出等;一个全职妈妈盯着群里的通知,比如老师在群内接龙,需要通知到位;另一个全职妈妈负责统计全员信息,形成表格;还有一个人负责班级物品采购。由于我是男性,又有经验,大家推举我担任家委会的会长,负责总体筹划,同时也有最终决定权。
我们班的家委工作,总的来说事务大致可以分为:通知或反馈校方活动;安排自己班的事务,包括统一购买服装、书籍等;参与组织各类班级活动,如运动会,元旦演出、第二课堂等。
加入家委会不久,我们就遇到了一件大事。家长与校方发生了一场有关宿舍甲醛的纷争。
事情的起因,在于我的儿子这批学生入学前,学校利用暑期对学生寝室进行了重新装修。新学期开始,家长带孩子入住时,反映装修味道太大。起初是若干位家长向班主任提意见,要求校方出示甲醛检测报告,没有得到回音。那几位家长们陷入了焦虑,他们建了个群,联系其他班级的家长,大家在群内七嘴八舌地商量对策。老师不希望把事情闹大,就跟家委说要稳定好家长们的情绪。
“大家别着急,班主任已经在解决问题,他要上报给年级组长,再由组长上报给校长。”我在没有老师的家长群里传达,解释情况,同时@言论极端的家长,安抚他们,请他们耐心等待。当时,我的孩子也住在学校宿舍中,我作为家长之一也是当事人,当然也认为涉及到孩子健康的事都是大事,也着急,但要先冷静下来才好把事情解决。由于有相同的立场和利益,在给校方时间处理的时候,由家委会的成员出面安抚家长,是相对合适的选择。
一天后,班主任给我发了校长的电话,让我通知大家,有问题可以直接电话和校长沟通。几个钟头后又改口说,不允许家长们打电话,因为反映的人太多了。最终,校方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一个班级出两名家委会代表,与校长进行面对面谈判。
作为我们班的家委会会长,我自然成了谈判代表。去谈判前,我在群里收集了大家的意见,然后把这些意见归拢、总结为两点:第一,针对甲醛是否超标这点,家长们要看到正规的检测报告,以报告提供的结论为准;第二,家长们希望校方就去味、去甲醛残留做出具体的措施,比如购买绿植或是一些去味的碳包。事情进展得很顺利,校方接受了我们的要求,又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解决意见。我第一时间把报告图片发到家长群里,又详细列出了校方的解决意见,家长们这才稍稍平息。
我做家委的这些年有一个体会,学校引入家委会,似乎也不愿意看到家长介入过深。作为一个家长,我会觉得学校有自己强势的一面,我始终想不明白,学校在甲醛纷争中为什么始终不愿意公开张贴那张检测报告单。
在这个事件中我既承担了沟通者的责任,实际上也在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权益,尤其是孩子还处于懵懂之中,我就是孩子的保护伞。
我记得儿子在北京上幼儿园那会,2014、2015年那两年北京雾霾特别严重,有个“刺头”家长站出来公开批评老师,指责老师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还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事情闹到园长那里。
幼儿园园长是个有魄力的女人,她马上召开家委会,与家长商讨解决方案。
什么样的天气能开展户外活动,大家众说纷纭。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根据国家对天气的标准,API值在200以上,坚决不能户外活动;API值在150-200之间要看情况,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家委会结束后,园长对那位提建议的家长说:如果大家都同意,你还不认可,有两种方式:户外活动的时候,你的孩子单独留在室内;还有就是转园,表明态度这是双向选择的过程。经历过种种事件,我发觉家委会是家长和校方之间连接过程中,一种比较巧妙的通道,可以建立沟通,也可以相互制约。老师们也需要家委会这种“民间力量”。比如班级这学期的语文课需要购买一些课外读本,不在官方负责购买的清单里,教师也不能接受这笔钱,连淘宝链接都不能发。老师就将书本封面截图发给我们,由家委会统一购买。边界感
从孩子上幼儿园到他现在三年级,我在家委会做了6年。家委会建立是为了分担学校的任务,真正加入进去后,我们家长干得很累,会有意想不到的繁复,做这项工作需要有点奉献精神。
开学、举办运动会和迎接各类节日是事情最多的时候。开学我们需要采买各类物品,消毒液、消毒湿纸巾之类,以宿舍为单位,购买后统一放在老师那里,需要的时候再发下去。节日前组织购买零食,由家委会成员负责采购、分装、算账、收钱;孩子活动完,家委会成员还要写点心得,配好图片发群里,方便老师发表。
涉及到所有收费的项目,我们采取“公司制管理”。一学期每人300元的班费,由负责财务的家长申请一个银行账号,每一笔进出,审计,一个季度公开一次审计后的账单。
今年5月,儿子的班主任通知说,学校要求每个班级自行组织第二课堂。以什么样的形式,在哪开展,我们5名家委会成员经过了一轮又一轮地探讨。考虑到疫情,外出春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一致决定带孩子们参观博物馆。
我先划定了四家博物馆,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打电话了解情况。这一轮了解下来,我跟组员说浙江省博物馆是最合适的,并阐述了理由:博物为了纪念建党100年专门设计了相关展览,对孩子们来说有教育意义;其次我去过,对场地熟悉。家委会内部同意了这个建议后,我再与班主任沟通。
接下来就要制定活动细则。包括预约参观时间,分组,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8个人,由一个家委会成员带领,负责集合签到、参观时维持孩子们的纪律、看顾安全。我们活动时要统一着装,因为有好几套校服,有西装也有运动服,家委会成员会商量穿哪个更适合。另外活动要有一个开场仪式,我们就在场馆的一个角落处简单做了一个诗朗诵。还有一些小的分工,比如现场摄影拍照,制作小旗子,类似横幅的标语,会请有能力或有资源的家长代劳。
这场活动办得很成功,我儿子事后还夸奖我说,我的努力让他在同学中很有“面子”,大家都觉得,他有一个办事能力强的爸爸。
但活动不是每一次都这么顺利。前期准备,家委会班子内会发生许多分歧。
就拿这学期的秋季运动会来说,孩子们在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需要自行购买表演服装。家委会的一个成员在群里提出,去年演出服装穿一次就没用了,今年希望改成租的。另一个家长立刻回复:不行,租也是一笔钱,还不能保证卫生。
他们各自有合理的理由,几个来回后,谁也说服不了谁。无人说话,等了一会儿,我斟酌了下语句,把双方考虑的利弊都列出来,综合之下又提了自己的意见:可以买像卫衣之类的衣服,演出可以穿,平常也可以穿。成员们听后都没有异议。
涉及食物的意见不合,往往最难调和。今年疫情反复,我们班有小半年没有再给孩子们买零食。以往节日里需要购买零食。像薯片、火腿肠之类的零食有些家长会觉得是垃圾食品,我们就不会购买。比较健康的水果,准备的时候要花很多精力顾虑周全。有一次我们准备了西瓜,先切成小块,装盒,在装盒的时候又有家长提出不卫生。每一次选择水果,前期会磨合几轮,家长提出来一起投票表决,一般来说苹果、香蕉、樱桃这类既方便清洗又方便携带的水果,大家会更容易通过。
其实家长做的这些孩子们未必感受得到,我儿子就喜欢吃所谓的“垃圾食品”,我也不反对,他在学校里学习也挺辛苦,我不会限制他这些。
我作为家委会会长,没办法一味地做个老好人、服务者,我也需要树立权威,在发生意见分歧的时候,要敢于最终拍板做决定,否则谈论会没完没了。另一面又不能端架子,不能让家长觉得自己是个什么官儿,我跟家长沟通的时候都是客客气气的,就事论事。这方面我们家委的妈妈们做得很好,她们会发一些有气氛的词语,比如:大家收到回复一下哈,谢谢哦。有家长回复还会发感谢,抱拳的图片。
家委会一边要让老师满意,一边要让家长满意。彼生摩擦很正常。有隔壁班的家委也反映说办活动有些家长不买帐,费用从班费里出,每个小朋友要去分摊,他只好自己贴钱,活动还是有你孩子的一份。
前段时间37名家长“驱逐”7岁孩子的新闻,我花了20分钟时间,把整个文章仔细看了一遍,也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报道来看,我不太认同媒体太过轻易地就把家长和学校放在对立面上,在我的理解中,家长和学校和老师实际上是一个共同体,共同目标都是把孩子培养好。
在报道里,我觉得老师做得算不上很好,但是没什么太大的错误,因为我看到她在和学生家长的聊天最后说:“我不会因为你的孩子改变教育理念,但是你可以朝着你认为的方向去走。”这实际上说明老师也有自己的教育思路和安排考虑,可能不是纯粹为了给孩子多做点题这么简单。
看聊天截图,我很遗憾看到当事人妈妈交流过程中展现了对学校的充分不信任,所以她觉得老师处处针对她,针对她的孩子,包括对其他家长的不信任,这种态度无形中为她自己增加了沟通的难度,解决事情的方法很多,她采取的一些方式,不是为解决问题而去的。
因为彼此沟通的方式不一样,许多事情很难达到所有人都满意,家委会做事情尽力就好。好的家校关系,边界感很重要,不要去模糊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界限,尽量不要去干扰老师的工作。
上学期,我遇见有家长提议说要在孩子们的课桌内侧安装一个类似挡板的东西。起因是他从老师发的图片里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看书写字的样子,觉得孩子们趴得太低,提出可以买一些设备帮孩子们矫正姿势。他发来一张产品效果图,说看到其他年级的孩子用得挺好,建议我们班也可以买。
我第一回听,这个建议可能有点过度介入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觉得这类辅助设备不是必要的,一个孩子安整个班都要安,其他家长不见得会赞同。但我还是把意见反馈给了班主任,果不其然,班主任没有同意。她承认这个产品可能有矫正姿势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安装这个设备对孩子们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针对家长的担心,老师也承诺会提醒学生注意坐姿、督促学生做眼保健操。我把意见传达给那位家长,他也没再说什么。
没有不焦虑的家长
不过,家委会也不是什么家长的集体活动都会出面处理。
我的儿子读一年级时,刚入学就到了教师节,班里的家长们都想给老师送点礼物。我们家委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这事不出面,也不使用班费,想送礼的家长自己去送。班里大概有5,6位家长一起为老师选了个水杯,不到一百元。刚打算送,学校就出了个文件说禁止向老师送礼。
相比我读书的时候,现在家长向学校和教师提意见的成本降低了很多。我们学校有一个小程序,什么问题家长都可以在上面提,校方也会快速处理。后来我听说,这事是因为学校有班级的家委私自拿班费给老师送花,被另一个家长在小程序上举报了,校方才出了这样的规定。也正因为信息通达,有时候一个匿名举报就能让老师面临被调查或下岗的危机。
也许是近几年家校关系频繁爆发出问题,所以老师们跟家长沟通特别客气,谨慎,不会在群里公开点孩子的名批评。家长方面,一部分家长很大胆,敢提各种意见,另一部分家长在老师面前说话还是小心翼翼,不敢得罪。
作为家委我与老师打交道最多,跟老师交流我有自己的方法。比如上次语文老师跟我说起儿子最近的表现,说字没写好、不认真,题目也没看清,老师让我儿子把错误的划掉,孩子却把对的打上了勾。我知道情况后,替孩子跟老师解释:这是他的特点,他确实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我们一起想办法让他慢慢改正。我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性子急,逼着他做某件事,不见得起到好的效果,所以我先跟老师强调他的性格,让老师跟了解孩子的特点帮助老师判断,再和老师一起慢慢帮孩子改正。
外面的人会觉得老师会特别关照家委的孩子,评优奖励等机会也更容易捞到好处。我觉得会有那么一点点,做这份工作自然各有各的私心。将心比心地想,一个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的家长和孩子,为班级付出了一些个人的精力,老师自然会有好感,是个加分项。但如果家里的孩子是个调皮鬼,估计再怎么参加家委会,这个加分也加不上去。我儿子是班级数学课代表,这是因为他数学成绩好,才被老师任命。
上周,学校组织在线上开家长会,老师点了我们儿子的名。科学老师说,他明明有实力,没有发挥出来,是什么原因要想一想。批评完老师还加了句:孩子的妈妈经常给他买一些杂志,非常好,大家可以学习。事后我跟老师又交流了几句。我想,家长有时候主动跟老师交流频繁,老师才能全方面的看待孩子。
这三年,儿子的班级没有换过班主任,我们家长和老师的沟通顺畅,彼此也有了默契。其他班这学期换了老师,我听说有的家委会就觉得新老师不行,不积极。
能触动每个家长敏感神经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我听闻其他班级的家长反映说这学期换数学老师,全体学生的成绩有明显下降,最低分竟有40来分,部分家长很着急,他们纷纷找家委会投诉。家委会把情况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和数学老师交谈,最后也没有给出个说法。这种情况下,家委会也难做,只能劝说家长们不要和学校硬杠,他们抱团组了个群,私下商量着给孩子们购买辅导习题册,组建互帮小组。
这学期,我为孩子争取的练琴教室终于落实了。一开始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自己的孩子,他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学钢琴,到学校住宿后没有练琴的条件,从他上一年级时,我就跟校方提建议,希望把年级里有练琴需要的孩子集合起来,如果人数够多,希望校方能提供琴房。此前,因为没有空间、需要安排老师管理,这件事一直很难落实。
今年契机出现,“双减”政策之后学校积极在发展各类社团活动,把体育馆二楼收拾出来,就有了6间琴房。学琴的学生可以在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间段,练40分钟的钢琴,一个琴房配备一个家长轮流值班,我也报了名。我儿子在周一,周三固定去练琴,他人聪明,但也会犯懒,借着这个机会我也能督促他。
学校是寄宿制,不允许家长随意进出学校,我是家委会成员办事免不了进学校的次数多些,在班级的学生中混了个脸熟,都知道你是某某同学的爸爸,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我儿子会觉得我烦,见到我会问我:怎么又来了。
因为我的原因,他在班级里表现的更为积极,他知道一旦他开小差老师就会第一时间告诉我。
今年下半年校级家委会换届增选,每个班需要有一位家长参与,我申请加入,从此又多了个群。校领导都在那个群里,每个成员都得到一本家委手册,手册里规定了包括表决权之类的细则。线下,我参与了一次校级家委会的表决,有关学校是否开设家长讲堂,30个参与表决的家长全员举手通过。
家长讲堂是给家长上课,老师会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也解答家长的疑问。在一次课堂上,我看到了家长们普遍的焦虑,围绕孩子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有诸多探讨。
每位家长都焦虑。我还记得儿子刚入学的时候,周末回家,他总是每隔20分钟就上一次厕所,很频繁,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不知道。我去找老师谈,分析原因后发现是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因为老师告诉他上课尽量不要上厕所,他记住了,想上厕所又不敢去,于是有了这样的反应。有些家长发现,自家孩子总是在学校食堂吃不饱。家长了解情况后发现了原因,是因为学校食堂轮流吃饭,低年级吃完轮到高年级吃,到点了老师难免催促,孩子们听老师的安排,有时候不会跟老师说自己的感受,就饿肚子了。我们和学校反映了这个情况,提了意见之后,学校的老师也发现了问题,之后在这件事上不会那么着急,还给多加了些饭。
作为家委会成员,这些年我对家长和学校关系有了很多认识和思考。与此同时,我的孩子也在学校默默地成长着。2020年第二学期期末,我的孩子获得了优秀学生奖项,学校有50元奖学金,我问他怎么花,他说没想好,我鼓励他:过去的已经是过去的了,新学期要重新开始。他现在长成了三年级的学生,进校门时连头也头也不回,想到一年级的时候要回四五次头和我说拜拜,我这个老父亲开始感觉到有些失落了。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人物采用化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