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源:我和我的祖国
编辑:好运莲莲
最近看了电视剧《功勋》,被其中一个片段打动了。
周迅在剧中饰演的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她满心搞研究,父母到她家里住两个星期,她两个星期都没回家。
无暇照顾女儿,给女儿买的鞋号都是错的。
女儿却不愿意让妈妈拿走,因为很珍贵。
周迅抱着小女儿说,「妈妈对不起你啊。」
女儿在她背上对她说,「你是好妈妈。」
她全心投入研究,以至于忽略了父母、孩子,但没有人打扰她,家人用最大的包容成全了她。
看到这,我不禁想:
「作为科研人员的子女,是种什么体验?」
这背后,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故事……
知乎答主 @豆豆很逗 分享了自己爸爸的故事:
爸爸是国家军队某核武器研究所的研究员。
之前在中央一套播出的《马兰谣》主角、为祖国核事业做出杰出贡献、2012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院士就住在我家隔壁。
从小到现在爸爸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做科研。
晚上三四点回家很正常,每天文献、实验、开会。
实验结果好时饭桌上眉飞色舞,不好时一张大黑脸。
研究所内张贴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我爸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到某实验基地做实验,初二的时候才回来。
整整两年啊,没见过面,导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连爸爸两字都很难叫出口。
接触社会越多,越会觉得我们研究所是一个多么纯粹的地方。
下楼打个水可能遇见几个院士,他们一般都骑着很破的自行车去打水或者去饭堂打馒头。
向为祖国核事业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这个娱乐八卦充斥网络的时代,这些默默无闻的科研人确实算得上「隐姓埋名」了。
少人关注也少人记得,但他们却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发展奉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位知乎的 @匿名用户 也分享了自己爸爸的故事,同样的低调,同样值得尊敬:
我爸是当年某涉核部队研究人员。
现在也不是机密了可以说了,部队当年在韶关,跟铀有关,已解散多年。
我爸是在 40 岁的时候才生了我这个废柴,我出生的时候他已经不在部队了。
从我记事起,他从没说过在我出生以前的事,我对他的以前就是一片空白。
高中以前,我对我爸做什么工作也没注意,因为那时候我虽然是个小孩,却是个爱慕虚荣的小孩。
我家条件一直不怎么样,生活过得紧凑,所以我对他的工作就更没兴趣了。
而且他经常不在家,所以我只是把他当作一位老党员。
学校调查家庭信息的时候,我总是敷衍地写上党员就交了,不过一般写党员老师也不会多问了。
直到高中的时候,我找东西,然后去翻了他的房间,意外发现了一张褪色的老照片 XXX 涉核部队,里面就有我爸。
然后,我又发现了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
在我的印象里,爸爸从来都是一个健全完美的人,我甚至怀疑这个证书的真假。
后来,爸爸跟我提起了他当年在部队的事情,提到他当年受了伤,在一次去铀矿采集的路上,发生了崩塌。
汽车被矿石砸中了,有人牺牲。
我爸爸比较幸运,只是被夹住了脚,说完他伸出了他的右脚。
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爸爸的脚,想想真是不孝,他右脚的脚趾头原来早已经不能动了。
再后来,爸爸动了一次很大的手术。
他老了,但他那群人曾经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我家还有我堂叔公,也就是我爷爷的亲弟弟,老一代中国铁路工程师,就是大学还学俄语那代人。
我曾祖母去世的时候他在很远的地方做工程,回来身上还是穿着铁路局的衣服。
现在 80 多岁高龄的人一年就回家不到十天,有时候一年都不回。
虽然我曾经有过不理解,但为我的家庭感到骄傲。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精彩,是因为有人把黑暗藏在身后。
希望我们可以多看看这些在危险边缘行走的英雄们。
他们用清苦和辛劳,在艰难的条件下,为祖国的和平增砖添瓦。
知乎答主 @AfterPhilosophy 从小受太公的影响,把节俭刻进骨子里:
外婆的父亲,也就是我太公,是新中国雷达工程奠基人之一,被颁发中央军委国务院奖章,受到周总理接见。
作为他的后代,我真的很自豪。
老人家前些年去世了,享年 98 岁,但是他对我,以及他的晚辈们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
老人家在工作的时候,从不向国家报销,全是自己掏钱,原因是那时国家没钱。
后来国家富强了他还是告诫我们不要浪费,我们花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金钱,还是全人类的资源。
所以现在我还是很少浪费,纸尽量双面打印,草稿纸也是试卷反面之类的,我觉得这不是「抠」,而是一种自觉。
老人家在最后的时间里头脑还很清楚,一直说自己很惭愧,对人类没有贡献,让我们学好数学,自己就是数学不好很多事做不了。
于是我真的学了数学,读了博,也真的立志要为人类智慧做一点小贡献。
知乎答主 @哒哒哒大钻风 从小就在发射基地长大,跟爸爸一起,见证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父亲是导弹基地的科研人员,高级工程师,不能算是科学家,只能算是普通的科研工作者。
我从小在基地长大,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
父亲主要负责导弹的燃料加注,那时候技术还落后,导弹的燃料是剧毒易燃物质,一丁点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
因此平时工作用的最多的就是防毒面具和防化服。
离导弹发射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地下掩体,掩体有几道大门,每道大门都是钢筋混凝土铸成。
开启大门的铰链有胳膊那么粗,为了抵挡任务失败火箭爆炸的危险,大门几乎有一米厚。
而如果失败仅仅导致周边房屋损坏,玻璃破碎,这都可以算是微乎其微的损失了。
父亲在掩体里有一个座位一台电脑,每次发射都要在一线掩体里监控火箭状态。
一旦火箭在发射台上发生爆炸,塔架旁待命的消防敢死队和工程师会迎着数十吨重燃料烧起的火海冲进去,冒生命危险灭火抢救发射架抢救数据。
这个是老发射架,真是功勋发射架啊。
在这里有过很多惨痛的失败但更多的是伟大的胜利。
和平年代,来之不易。
这盛世之下,总有人在万家灯火的背面,扛起责任和担当。
正是因为有这些以身许国的科研人员,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我们国家能更有底气立足于世界之林。
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无论过去多少年,他们的故事该被记得。
这些在黑暗里,在火光里,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才是扛起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坚强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