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中报看平安:综合金融+科技创新,两大战略支撑稳健前行 | 公司观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报看平安:综合金融+科技创新,两大战略支撑稳健前行 | 公司观察

梁沐 巴伦周刊  2021-09-01
1991年9月,深圳罗湖,平安保险证券业务部开始对外试营业。这是在保险之外,平安涉足进入的另一个金融业务领域。它的出现,为平安探索“综合金融”埋下了伏笔。

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平安的金融版图不断延展,覆盖寿险、产险、养老险、银行、证券、信托等数十家金融公司,形成了保险、银行、资管“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综合金融布局。这一格局带领平安快速成长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一艘金融巨舰。直至今天,它仍然是稳撑平安发展的有力支架。

刚刚发布的业绩半年报,让外界更清楚地看到了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价值。2021年上半年,尽管寿险业务表现有所回落,但平安产险、平安银行营运利润分别增长30.4%、28.5%,资管业务积极推出新产品,规模位列行业第八,平安证券202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7.48亿元,同比增长11.7%。各项业务合力下,中国平安上半年实现归母营运利润818.36亿元,同比增长10.1%。分红水平持续提升,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0.88元,同比增长10.0%。

回溯平安发展历程,其作为业务多元且体量不断增长的创新型公司,体现出了两大战略支撑点,其一是综合金融,二是科技赋能。这样的结构在寿险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保险行业受到整体挑战的当下,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平安在未来抵御波动、平滑周期的坚实护翼,也是协同优势引领下,价值飞跃的强劲动力。

2.jpg


1

综合金融:平安的竞争力引擎

何谓综合金融?综合金融又如何在业务方面发挥护城河作用、带动客户金融消费体验升级?

纵观全国金融市场,“综合金融”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投资为导向,通过股权关系建立的金融集团;另一种是以客户为导向,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多种服务”,显然,后者才是真正的“综合金融”。

综合金融的出现,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随着产业模式的升级和互联网的发展,无论实体商品还是服务,都经历了贩售模式的变迁。例如,在世界上第一家“自助服务商店”Piggly Wiggly诞生以前,人们对于购物的概念局限在“米面不同卖”的原则下,肉店、粮食店、蔬菜水果店、干货和杂货店“各司其职”,每家商店都专门经营某一类产品。而现在,人们早已习惯于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的超市模式,一站式的自助购物体验成为生活日常。互联网兴起以来,线上业务也发生了类似转变。以支付宝为例,从早期点对点、单线程的服务模式,到聚合多种场景、多种服务的“平台”模式,背后是基于消费者对“一站式服务”的刚性需求。

金融服务也是如此。伴随着消费者对效率和集约性、协同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马明哲对客户服务提出了“无缝式”和“无处不在”的高要求,致力于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各种需要,——显然,只有综合金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但要打造综合金融,首先要解决监管与政策问题。自成立以来,平安一次次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与突破中发展壮大。2002年,平安成为国务院批准的三家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之一。随后,其金融版图迅速扩张。据不完全统计,平安旗下现有子公司35家,各类牌照16种,覆盖寿险、产险、养老险、银行、信托、基金、证券等多个领域。金融之外,平安还涉足医疗健康、汽车、互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跨界广泛。

在此基础上,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依托保险根基,在产品、渠道、客户、管理四个维度上层层赋能:产品上以统一的品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渠道上深挖交叉销售价值,客户上最大限度增加粘性,管理上金融一账通实现集团各子公司的账户互通。

这种“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客户经营模式,使平安扮演了“金融生活管家”的角色,能够高度整合、发挥各个业务间的协同效应。一方面,覆盖多个使用场景,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服务需要;另一方面,利用智能工具,简化支付各种费用,集合各个账户,给客户获取更好的收益。由此,在现代社会繁忙的节奏中,给客户构建“省时、省心、省钱”的消费体验,真正落地“让生活更简单”的实用准则。

商业世界里,能真正持续满足客户所需的商业模式,往往也贡献了坚不可摧的收入和利润逻辑。

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集团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增长6.5%至692.40亿元,占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的84.6%。平安的个人客户数超过2.23亿,较年初增长2.1%;上半年新增客户1,612万,其中35.5%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随着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深化,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升,核心金融公司之间客户迁徙近1556万人次;截至2021年6月末,平安个人客户中有8628万人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在整体个人客户中占比38.7%,较年初上升0.7个百分点。

从数据可以看出,平安搭建的生态圈,带来了庞大的流量和互联网用户,用户不断向内部的金融主业迁徙,成为个人金融客户,实现“从用户到客户”的转化,也实现了用户与客户数的“双增长”。

与此同时,综合金融模式显著提升了客户的粘性与忠诚度。2021年上半年,平安个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数为2.76个,同比增长2.6%。当一个平台的产品和服务越多,客户与平台的绑定越深,客户流失率会自然下降。据平安内部统计,当一个客户持有2.6个产品时,流失率不到5%;一个客户拥有4个产品时,流失率不到1%。

因此,在金融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的当下,相较于传统、单一的金融模式,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通过客户迁徙和账户互通,带来客户数、客户转化率、客均利润的持续增长,降低了客户流失率和获客成本,成为驱动公司利润稳健增长的强劲动力——无疑,这将对平安的价值增长和估值逻辑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2

综合金融:平安的竞争力引擎

对一家巨型金融集团来说,综合金融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东方不亮西方亮”。即平滑不同业务的阶段性增长压力,抵御行业周期。无论内外部环境变化,始终能为股东、客户与员工持续带来相对稳定的业绩与回报。

这种“护城河”效应,在企业遇到内外部环境变化时,优势格外显著。

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表示,平安要保持“向前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战略目光,踏准机遇和节奏,主动出击、自我变革。2019年起,平安开启寿险改革工程。因前些年行业沉疴甚重,叠加疫情冲击与市场环境变化,作为平安利润之源的寿险业务一度受到冲击。今年上半年,平安寿险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值此关头,平安综合金融战略在业绩、风险的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来看,随着平安寿险改变大进大出的“人海战术”,放弃将人力规模增长作为考核重心,转而打造“质量+规模”均衡发展的代理人团队。改革阵痛不可避免,代理人规模随即滑落,新业务价值、营运利润也受到一定影响。

但与此同时,作为集团的重要收入来源,平安银行的业绩持续向好。继今年一季度平安银行实现10.2%的营收增幅,18.5%的净利润增长后,刚刚发布的平安银行2021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平安银行营业收入846.80亿元,同比增长8.1%;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75.83亿元,同比增长28.5%;基本每股收益0.80元。平安产险实现营运利润同比增长30.4%,其他资产管理业务表现尤其亮点,营运利润同比增长超过80%,证券业务营运利润也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这意味着,在市场持续关注平安寿险转型改革的效果的同时,其他金融业务有效反哺,不仅中和了公司改革压力,为寿险带来更宽裕的改革时间和空间,也有力保证了中国平安业绩的整体增长——这也是平安在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考验下,仍然能够提升股东回报的原因。

另一方面,综合金融模式通过其强大的中后台整合及运营服务能力,建立了庞大、高效的系统平台,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扩大服务领域。

平安的中后台整合及运营服务能力,可以为集团内各金融业务板块及非金板块提供高效、优质、标准化的运营服务,运营效率的提升又带来客户体验的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在管理上,这样的中后台整合及运营能够实现集成化、审慎高效。随着公司的演进和壮大,由于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和差别,后台运营中面向客户的功能必然要和后台的服务支撑功能分离,这也就是所谓的“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目前,平安的运营模式由全国后援中心集中管理,实现后台流水线作业,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 


3

综合金融:平安的竞争力引擎

平安以金融起家,打造综合金融,尚且在常规想象之中。不过,它也是全国率先投身科技的金融企业之一。业界不免有人疑问:平安为何要做科技?

从外部环境来看,科技发展对全球所有行业都带来了剧烈变化和挑战。时代大潮,顺之者昌。马明哲作为极具前瞻视野的企业家,带领平安躬身进入科技领域,显然是将“被动顺应变化”转变为主动出击,捕捉机遇。

而从内部发展需要来看,科技对综合金融有强烈的驱动作用。只有通过“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才能为综合金融开拓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增量空间,才能真正支撑现代竞争环境下的综合金融战略。

早在2008年,平安就开始探索科技业务,大力布局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截至目前,平安的科技专利申请数已超过3.4万项。

2019年,平安集团提出,第四个十年里,全面数字化战略及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工程之一。近日,公司董事长马明哲在集团33周年致管理层的公开信中,再次强调“数字化”的重要性。

经过长期布局和耕耘,科技已对平安各项业务与整体发展产生了强大的驱动。

一方面,科技助力平安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防范风险、优化服务,并进一步提升了综合金融的质效。以平安银行为例,集团以银行账户为核心,通过技术手段打通综合金融账户,让“一个客户、多个产品、综合账户、一站服务”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科技帮助平安构建医疗、汽车、智慧城市等生态圈,为金融主业搭建了多元化的营销场景,引入庞大线上线下流量。在科技“加持”下,平安的客户粘性、留存率与价值显著提升,并强化了科技互联网用户与金融客户之间迁徙效率,创造出广阔的“用户-客户”的转化池,帮助金融主业更好地获客。

最关键的是,随着“金融+科技”战略的持续深化,平安不断孵化出新的业态,从而带来新的收入与利润增长点。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488.09亿元,同比增长14.2%;营运利润69.6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2.1%。截至目前,平安旗下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及汽车之家等四家上市科技公司总市值达到约360亿美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平安科技业务的资产规模较小,但贡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比分别达7.7%和8.5%。这意味着经过多年培育,平安科技业务的盈利模式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今年中报的董事长致辞中,马明哲生动地阐释了他对综合金融+科技创新模式的深刻理解。他总结道,纵观平安33年的发展历程,“综合金融+科技创新” 是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专业,让生活更简单” 是战略实践中最重要的品牌承诺。何为简单? 就是无论“买房、买车、买保险”,还是“投资、储蓄、信用卡”,各种金融及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平安一站式解决,让客户享有“省心、省时、又省钱” 的综合金融消费体验。科技创新,又为综合金融发展赋予了强劲动力,使得客户的综合金融消费更加便捷、高效,从而争取客户更高的“钱包” 比例和更多的服务时间,并推动平安的互联网用户迁徙为金融客户,推动金融客户从拥有一个产品到多个产品,持续提升客均产品数和客均利润。循环往复,客户的留存率更高,代理人及一线队伍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意识更强,收入也更好,则公司的经营更加稳健可持续。

综合金融模式为核,科技生态和场景化应用为两翼。尽管外界曾有声音质疑平安的综合金融与科技布局,但回溯历史,平安近十年来实现高速增长,正是基于综合金融+科技战略的支持和催化。更何况,对于今天的平安,市场理应给予其更清晰、更长期、更深入的理解。有2.23亿用户规模、强大的品牌价值为护盾,平安必将迎来增值服务、协同效应和营收的持续增长——这是支撑中国平安估值逻辑的基本面。《哈佛商业评论》相信,平安的股价和估值会回到合理区间。

财报发布后,中国平安公告披露,拟使用自有资金实施50亿至100亿元A股股份回购。8月27日,中国平安在此消息带动下股价反弹,截至8月27日收盘,平安A股股价上涨3.38%至52元;港股更是大涨4.03%至64.5港元,最新市值11790亿港元。

多家大行对中国平安港股持“增持”、“买入”或“持有”评级。摩根士丹利重申对中国平安“增持”评级,且目标价定于118港元。大摩研报指出,纵使港股中国平安面临利率及拨备压力,盈利及派息仍升一成,公司宣布50亿至100亿元人民币股份回购,显示管理层对中期展望有信心。此外,野村、汇丰环球研究、美银证券等均对平安持“买入”评级,摩根大通持“增持”评级,目标价为100港元。

瑞银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平安港股上半年税后经营溢利增长稳健,上半年税后经营溢利增长10%,即年化经营股本回报率为21%,略高于市场预期,资产质量稳定。瑞银还表示,平安的保险+健康模式应有助于其在全行业挑战中脱颖而出,认为市场过度关注近期新业务的疲软表现,维持“买入”评级。

8月31日,招商证券发布研报,维持中国平安强烈推荐评级。招商证券预测,中国平安2021年归母净利润1598亿元,同比增长11.67%。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安近一个月获得19份券商研报关注,平均目标价位76.31元。

梁沐 | 文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7 03:40 AM , Processed in 0.0396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