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勒索的关系中,我们以(牺牲)自己的需要为代价,去关注别人的需要。通过对别人的让步,我们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短暂的安全假象,使我们得以栖身其中聊以自慰。我们避免了冲突和对立,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个建立健康关系的机会。
——《情感勒索》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
什么是情感勒索?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难以直接向别人提出要求,也会耍一些操纵的小把戏,比如说:“哎呀,要是有人把窗子打开就好了。”而不是说:“能请你把窗子打开吗?”这些小把戏只要没给双方带来不适,其实也无伤大雅。
而从日常的操纵转变为极其有害的行为,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即:“以我们的意愿、健康和快乐为代价,不断地利用操纵的手段来迫使我们妥协,满足他们的要求,操纵就变成了情感勒索。”
因为情感勒索者深知我们有多珍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我们的弱点,甚至熟谙我们心底的秘密。一旦他们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就会利用掌握的隐私来威胁我们,以让我们妥协和让步。
所以你会观察到,情感勒索有 6 大典型症状:
要求 :勒索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向勒索者提出要求。
抗拒 :被勒索者认为要求不合理,感觉不舒服和抗拒。
压力 :勒索者对被勒索者施加压力。让被勒索者感到恐惧、内疚或者认为按照勒索者说的做,是自己的义务。
威胁 :在遭到被勒索者拒绝后,勒索者威胁对方。如:分手。
屈服 :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焦灼(可能是恐惧、内疚和义务感带来的压力),被勒索者压抑自己的需求,屈服于勒索者。
重复 :需求、施压、屈服的关系模式奠定下来,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不过,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勒索,要比保罗对待弗雷迪的伎俩来的更加隐晦,不易察觉。这是因为“情感勒索者会释放出厚厚的迷雾(FOG),来掩盖他们的行为,因而几乎不可能看出他们是如何摆布我们的”。FOG 就是情感勒索者的勒索工具。
情感勒索者的工具:FOG
FOG 代表的是:恐惧(Fear)、责任(Obligation)、内疚(Guilt)。勒索者很擅长通过巧妙的方式唤起我们的这些内在感受,让我们焦虑难耐、压力山大,最终迫使我们屈服于他们的要求。
Fear : 恐惧
你可以尝试问自己以下的问题:
- 我是不是害怕他们反对我?
- 我是不是害怕他们生气?
- 我是不是害怕他们不再喜欢我、爱我,甚至会离开我?
如果有肯定的答案,那么勒索者正是利用我们最深的恐惧作为威胁手段,让我们臣服于他。其实这些恐惧早在婴儿期就存在了,早期的无助感给婴儿带来被抛弃的恐惧。
当成年人遇到情感勒索时,原初的婴儿式的恐惧就容易被唤醒,让我们在压力之下不得不屈服。这是我们童年恐惧的成人版在上演。
这类勒索者常以惩罚者或者自我惩罚者的面孔示人。他们告知我们,如果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可能会要承担何种后果,或者他们就会对自己做出什么。
比如,“要是你想和我离婚,就再也别想看到孩子。”“你要是离开我,我就去死。”
有时,他们也会带上诱惑者的面具:“我可以给你帮助 / 金钱 / 事业 / 爱情……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做……否则……”诱惑者给予我们奖赏,但很明显奖赏是有条件的,我们必须对他们唯命是从,否则就别想得到奖赏。
Obligation :义务 / 责任
勒索者强调自己因为他人而放弃和牺牲了多少,还会利用社会传统、宗教信仰等的信条,强调别人应该感到对他们有亏欠。
这一招也常常被全身心扑在子女身上(而疏忽自我成长)的父母所利用,他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向子女灌输:一个好孩子应该陪伴在家人身边;我为这个家做出了这么多牺牲,你应该服从我。勒索者把他们对我们的要求,转换成了我们应尽的义务。
这是一种乔装打扮的勒索,是一种强迫之下的责任感,等同于道德绑架。
而那些被责任和义务操纵的人,苏珊形容他们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阿特拉斯神,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整个天穹。
他们模糊了自己对他人所承担责任的边界,只记得要对他人尽心尽力,却忽略了自己,他们的内心 OS 常常是:
- 这是我欠他们的
- 他们为我做了那么多,我不能拒绝他们的请求
- 这是我的责任
Guilt:内疚
内疚,是对伤害、欺骗、虐待等行为的一种自然的恰当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错误的内疚感,会让我们误读自己的行为。
有一个例子揭示了“错误内疚心理”的形成过程:
我打电话告诉妈妈晚上不能陪她一起吃饭了。(我的行为)
妈妈不高兴了。(别人因为我的行为而感到难过)
我应该为妈妈的不高兴负责。(迷雾出现了:我为此负全责,不管和我的行为有没有关系)
我感到内疚,因为我的行为让她感觉到了被忽视。(迷雾出现了:我感到内疚)
我推掉了所有其他安排,陪妈妈一起吃晚饭。(我愿意做任何事情来补偿,以让我感觉到好受一些)
这个例子中的逻辑一推便倒:为什么仅仅因为一顿饭没有女儿陪伴吃,妈妈就会觉得自己被忽视而不高兴?这应该是妈妈自身未解决的关系议题,而非女儿应全权承担的责任。
但是勒索者释放出的 FOG 太厚重,常常让我们看不见这样的逻辑漏洞,尤其当勒索者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时,我们内心的 OS 自动切换为:
- 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会感到内疚。
- 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会觉得自己很自私、没有爱心、贪婪、小气。
- 如果我不这么做,我就不是一个好人。
这类勒索者像受害者一样,常唤起我们的错误内疚心理。让我们觉得如果不按照他的要求做,他就会受到伤害,而这是我们的错。
FOG,让我们在最熟悉的关系里,迷失了方向。其实在我看来,与其说 FOG 是勒索者释放的迷雾,还不如说它是我们内心的阴霾。是我们自己对被抛弃有深深的恐惧,认为自己有对别人负全责的义务,还有错误的内疚心理作祟,才让我们更容易成为勒索者的猎物。
这可能有点扎心:明明我是被勒索的受害者,怎么我还成了问题的始作俑者?因为情感勒索,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交易,它是两个人的“共谋”。共谋,并不是说情感勒索由被勒索者而起,而是被勒索者在某些方面允许了勒索的发生。
作者在书中就总结了一些容易被勒索的人格特质:对认同的过分需求;对愤怒的强烈恐惧;为了获得平静的生活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息事宁人);倾向于对别人的生活负担起过多的责任;高度的自我怀疑(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我们注定会赋予别人聪明和智慧)。
这些特质中,无疑也可以看到 FOG 的影子:对不被认同、愤怒的恐惧,模糊的责任义务界限,以及对自我判断的不确信造成的错误的内疚。
除了 FOG 这三个我们内心的“小辫子”以外,情感勒索者还常常用一些手段,让我们背负上沉重的包袱,臣服于他们。比如:
角色塑造:他们给我们贴上我们不愿接受的标签,贬低我们的品格、动机和自我价值,以此向我们施压。“你真是个自私鬼!”“你太让我失望了!”
归于病态 :勒索者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拒绝他们,是因为我们神经质、性格扭曲、丧失了理智。这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记忆、判断、智力甚至品格产生怀疑,缺乏自信。
寻找同盟 :如果一个人的勒索无法奏效,勒索者就会把其他家庭成员、朋友、权威等拉来当后援。当被勒索者关心的人、尊重的人都站在勒索者的同盟阵线前时,被勒索者会感到非常无力。
反面对比 :“为什么你不能像……一样?”有时候勒索者只需要讲这样一句话,就能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让我们焦虑、内疚,以致于向勒索者屈服,以证明他们错怪了我们。
为什么会有情感勒索者的存在?
作者坦言,其实“大部分的勒索者并不是恶魔,他们很少被内心的邪恶所驱使,相反他们是被心魔所驱使的”。他们有的可能有过不幸的童年,遭遇过重大损失,失去了情感依赖的人,成年后,他们依然对挫折敏感,无法面对失去。情感勒索者的内心充满了恐惧、焦虑和不安全感。为了让自己不再有被拒绝、被忽视、被抛弃的感受,他们以勒索者的身份让自己处于看似强者、掌控者的地位。
作者曾经说服她的一位来访者扮演咆哮式勒索者的角色,来访者表示当她咆哮的时候,一点儿也感觉不到有力量,反而是感觉到害怕和无助,就像是有人要拿走她最心爱的东西,她只能以咆哮和尖叫的方式以不让自己哭出来。
情感勒索,看似让勒索者处于了上风位置,却使得他们长久地堕入无明、混沌之中。更让被勒索者的自尊被损害,健康快乐被剥夺,还丧失了关系中的安全感和亲密感。试想,当我们必须战战兢兢地和某人交往时,关系中还有什么真诚和亲密可言呢?
如何摆脱情感勒索?
为了彻底改变情感勒索的不良关系,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路径。在我看来,这其中最有效的一条路径便是:切断热键。
热键,就像是我们内心的软肋,与那些最能引起我们焦虑不安的感受联系紧密:恐惧、责任、内疚。只要一按下这些热键,情感勒索的行为模式(要求、抗拒、压力、威胁、屈服、重复)就自动运行。所以,切断热键,就有可能阻止情感勒索的模式一再上演。
切断恐惧的热键
恐惧的反面是“自由地想象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一一调整。
应对反对:梳理自己的价值观,明确自己喜欢的、看重的那些价值是什么。然后思考对方的价值观是什么,在两者间清楚地划出界限。
应对愤怒:选择一个平静的时刻向愤怒者摊牌,告诉他们你不喜欢他们咆哮发脾气,如果再吼叫,你就离开房间。或者在当下直接告诉对方,别叫了,平静下来再谈!
应对改变:改变可能是分手、离婚危机等等。告诉自己,“危机并不等于危险,只要鼓起勇气小心应对,危机也可以是个人成长和赢得更好生活的巨大机遇”。当你觉得一个人难以应对改变可能带来的危机时,可以寻求心理热线、心理咨询、支持性团体或社群的帮助。
应对抛弃:我们在爱的关系中感到被抛弃的恐惧,其实是我们童年恐惧的成人版。我们会觉得,要是被抛弃了,我们就活不下去了。要清楚地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幻象,不是事实!
切断责任的热键
责任感是我们从父母、学校、宗教、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边界不清的责任感会让一个人疲惫不堪。可以尝试把别人对你的期望一条一条写下来,比如:
- 即使让我放弃我自己喜欢梦想,我也要满足他们的期待。
- 只要他们打电话给我提出要求,我就会立刻照做。
- ……
写完之后,再以“这有什么道理……”开头,把这些句子重写一遍:
- 这有什么道理,即使让我放弃我自己喜欢梦想,我也要满足他们的期待?
- 这有什么道理,只要他们打电话给我提出要求,我就会立刻照做?
- ……
反复地练习,让被改写的、全新的信念体系植入进你的思想里。
顺便提一句,国内精神分析师张沛超老师在一篇分析《盗梦空间》的文章中,就曾提出,我们很多的信念都是在无意识中被植入的。试想,如果意念能够被植入,那也可以被改写,以及重新植入。
切断内疚的热键
当你觉察到自己的内疚时,可以通过问自己以下问题,来分辨你的内疚是正常的还是错误的:
- 你做过的或想要做的是恶意的吗?
- 你做过的或想要做的是残酷的吗?
- 你做过的或想要做的具有虐待性吗?
- 你做过的或想要做的涉及侮辱、贬低或者鄙视吗?
- 你做过的或想要做的真的会损害别人的健康和快乐吗?
当你的回答几乎都是否定的,而你还是感觉到矛盾和不安——也就是你的内疚与你的行为很不相称,那么你的内疚很可能就是错误的或者被夸大的。
以上,与你分享。
愿我们都能看清迷雾,拨开迷雾,重塑健康的人际关系。
文|胡蝶(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