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8|回复: 1

[休闲时尚] 她用女性身体做展:我们瘦够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7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她用女性身体做展:我们瘦够了!

 点击右边星标 一条  2021-06-04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近来,“身材焦虑”频上热搜,

觉得自己太矮,就选择断骨增高,

想拥有“漫画腿”,就切断小腿肌肉神经,

就连阴部整形手术都大受追捧……


60.png
《餐桌阅读》 Tian

61.jpg

《完美肖像》

在上海,一群90、00后举办了国内首个“身材焦虑主题展”,

参展的艺术家们或多或少都有过厌食、贪食、暴食的行为,

有的人瘦到进了重症监护室,下了病危通知,

有的人出现抑郁、社交障碍、甚至自杀行为。


62.jpg

63.jpg

策展人文文,患厌食症时和现在的照片对比

展览开幕前,一条来到现场,

跟策展团队和艺术家们聊了聊。

她们希望所有人都能停止生产焦虑,

“你施加出去的焦虑,

总会以别的形式返还到你自己身上。”

撰文   鲁雨涵   责编   石鸣



64.jpg

65.png

策展人文文曾经患有厌食症
刚走到展览入口,我们就开始焦虑了。
在展览现场外的地面上,贴着很多食物的标签和它们对应的卡路里:一根黄瓜12卡,一个甜筒132卡,一瓶啤酒160卡,一个菠萝包325卡……
往里走,我们看见了一个人偶,身上贴满了对女性进食行为的嘲讽:“下颌线都没了你还吃饭”、“除了沙拉什么也别吃了”、“保持饥饿、对自己负责”……
见到策展人文文时,她的脸圆圆的,穿着可爱的小裙子,看起来和所有20岁出头的女孩子没有差别。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个身高1米62的女孩,3年前,因为过度节食体重只有28.8公斤,去医院做检查直接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下了病危通知。

66.png

《禁止女性裸露胸部》 李煜媛

减肥前,文文的体重不到50公斤,怎么样都算不上“胖”,但她还是觉得自己的腿“有一点粗”。2016年上了大学,文文终于在饮食上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她从那时开始系统地减肥。
除了运动以外,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食谱,每顿饭都用手机上的软件计算卡路里。“可能昨天还是吃一个香蕉,第二天我觉得我应该吃得更少,我就吃一个苹果。”她要求自己每天摄入热量不超过800卡,如果能控制在500卡更好。
瘦下去的同时,她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脱发、长斑点、蜕皮,最后,女孩子的月经也不来了。一年半以后,父母终于发现了问题,带她去看医生。

67.gif

《餐桌上的风景》 Tian

一开始是看消化科,心血管科,妇科,“全身体检都做了,没有一个指标特别夸张,但是每一个指标都不是很正常。”最后确诊的时候才发现,文文患的病叫进食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应该看精神科。

从ICU出来之后,文文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心理康复。吃饭变成了一种任务之后,她发现,她在另一个方面又开始失控了,“你接触很多食物之后,就觉得我想吃很多东西,会觉得每一顿都没有饱感,它永远是饿着的状态。”她控制不住的时候,就拉着父母和自己一起吃。


68.jpg

文文在ICU

父母看到她胖回来了,“愿意吃”,放下了心,但文文知道自己内心还有问题。她会在半夜的时候吃到喘不上气,体重从70斤直线上升到70公斤。这种失控让她痛恨自己的无能,暴食的同时她开始严重抑郁,不愿意出门,拒绝见人,“感觉每一天都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天”。

为了自救,她上网注册了一个账号“少女神婆婆”,尝试着分享一些自己的状态,还上传了一个记录自己身材焦虑和精神障碍问题的短片。这种分享拯救了她,她因此结识了很多暖心的网友,发现很多女生都在被进食障碍所困扰。

2019年,她拍了一个专门以进食障碍为主题的纪录片,采访了专业医师,站上了Ted演讲舞台。2021年5月,她又做了这个身材焦虑主题展。


69.png

蓓蓓是一名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她的参展作品《依》灵感来源是戴安娜王妃在采访中,谈到自己贪食症时说,吃东西的时候,食物就像是伸出了双手环绕着她,给了她安全感。

70.png

蓓蓓在冰箱底下压了一张,她被所有手臂围绕着,只露出眼睛的照片,“吃东西的冲动来临时的窒息感,迷茫感,看不清未来的感觉。”

展览一共展出了超过40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大多都有进食障碍病史、或者对身材焦虑话题深有感触。除了2位男性艺术家,其他都是年轻的女孩子,年纪最小的只有高一。
这也符合进食障碍的患者特征。调查显示,95%进食障碍的患病者都是女性,多在14~25岁,并且普遍呈现出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最近一项针对上海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随机抽取了206名学生,发现大概有17%的人患有非典型性的进食障碍的症状。欧盟在柳叶刀的数据也显示,在2000名的女性当中,每6~7名年轻女性就有一个人患有进食障碍。
在办展期间,还不断有人在联系文文,想要参与进来。

71.jpg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反复做了检查,唯独漏了精神科 

到目前为止,大众对进食障碍这种疾病的认知度仍然非常低,最多就停留在简单的“厌食”两个字上。人们单纯地把这种行为和“减肥”挂钩,甚至“嘲讽”进食障碍的患者:“不就是为了变美?”
这句话在节食初期或许是对的,但是,当节食发展成进食障碍的时候,其实就是心理问题了。事实上,进食障碍是一种被科学家认证的精神疾病,得了这种病之后,吃不吃、怎么吃、吃多少,病人自己也无法控制。

72.png

《提线木偶》 潇墨
文文还记得,自己深陷进食障碍泥潭时的挣扎,“我感觉我的脑子里就住了两个人,一个在跟我说你要吃东西,一个跟我说你不能吃东西,我每天都会活得很痛苦。”
做参展作品的时候,潇墨还在住院治疗。当时她的厌食行为已经有所好转,体重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我爸妈总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以前我不吃饭,现在吃了,也长肉了,就好了。但他们不知道我精神上很痛苦,一直处于一种很崩溃的情绪当中。”

73.png

74.jpg
潇墨的装置作品Marionette(提线木偶),在黑色的笼子中放了一个木偶和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食物。木偶被一个破损的大脑控制着,手上拿着刀子和尺子,手旁还有一台照相机:它可能是在计算,也可能是在拍照,唯独没有吃东西。
直到今天,潇墨每天还要和自己的精神状态做斗争。“到底吃还是不吃?这种挣扎每天都会有。”
另一方面,潇墨意识到自己失去了非常多的情感。“比如说我从小都是比较内向的,容易紧张、害怕,这种情感在我生过这个病之后都消失了。”因为缺少了“恐惧”的感觉,她还尝试过自杀。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患上进食障碍有多危险。这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心理疾病,统计显示大概每62分钟就会去世一名进食障碍的患者。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神经性厌食,高达5%-15%,除了低体重伴随的并发症以外,还有20%是死于自杀。

75.jpg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演唱《Yesterday Once More》的女歌手卡伦.卡朋特在32岁的时候死于厌食症导致的心脏衰竭,法国女演员兼模特伊莎贝尔•卡罗在28岁时死于厌食症, 戴安娜王妃因为订婚时查尔斯王子说她的腰有点粗,开始拼命地节食,而后出现代偿行为,一辈子都在和贪食症斗争……
国内因为不普及,很多患者最开始会误以为自己患的是消化类疾病,或者是肠胃出了问题,在治疗过程中绕了很大一圈弯路。
以文文为例,父母带她去医院时,做了细致的全身检查。进食问题去看消化科,月经不来去妇科,心脏不舒服去心血管科,却查不出任何明显的问题,甚至猜测是不是之前拔牙出了问题,唯独漏掉了精神科。直到有一位医生提醒,“会不会是厌食症?”
在2019年之前,进食障碍在网络上还被列为消化内科疾病,后来才修正为:“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属精神科。”

76.jpg

电影《大饿》剧照:200斤的女主角为了减肥切胃

与不高的普及度形成对比的,是越来越高的确诊率和就诊率。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2002年就进食障碍这种病症仅有8人次就诊、1名患者住院,到了2019年的时候就诊已经超过了2700人次。
文文专门在展览中安排了一件名为《不“药”》的作品,由数十个药盒组成,所有药盒是由团队成员一起提供的,都是他们现实生活中服用过的药物。

77.jpg

78.png

《不“药”》

作品的最上面放着一些减肥药和泻药,暴食、贪食症患者经常服用的消食片,还有一些从外卖单上剪下来的“健康”、“瘦”、“轻食”的字样。再到下面,就是一些治疗经期紊乱、心力衰竭的药物,这些都是减肥和节食常见的并发症。
作品中最多的是抑郁症的药物,这是一位进食障碍的女孩寄过来的。“想通过这个作品告诉大家,进食障碍会伴随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79.png

《听见她说》中齐溪演绎容貌焦虑

 到80岁才会停止身材焦虑 

展览最初的名字是“进食障碍主题展”,后来才改成了“身材焦虑展”。因为文文发现,对于90、00后年轻患者来说,大多数人生病的诱因就是由“身材焦虑”引起的节食行为。
一条也在访问中发现,几乎所有人进食障碍的源头都是减肥。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一项2014年的调查显示,对女孩子来说,从童年到成年对身体的不满会呈几何倍数地增加(男孩对身体的不满也会有所增加,但到高中毕业后会趋于平稳)。
另一项英国2012年的调查显示,90%的英国成年女性会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感到焦虑,很多人一直到80岁才会停止焦虑。

80.jpg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文人物无关
今年5月,中青网针对“大学生身材满意度”话题,面向全国7955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6.0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超过6成的高校生都曾经或者正在经历身材焦虑的问题,名列焦虑榜首的是腿粗和过胖。
为了改变自己的外形,有33%的大学生选择节食,而在女生群体中,这个比例在40%以上。
大学一般是年轻人选择减肥的最佳时刻,远离父母,时间自由;到了现在,越来越多人从高中就开始偷偷节食减肥。
展览团队成员忆忆今年21岁,她长相甜美,从小学习芭蕾和声乐,还出演过电影和广告,算是一个小童星。相比于同龄人,她也更早意识到“身材”的重要性。
她从15岁就开始节食减肥,希望可以通过身材来弥补其他的不足。从一开始不吃晚饭,变成不吃米饭,再到后面只吃早饭,最后发展成一整天只喝水,因为一直没有达到她内心“完美的体重”。

81.jpg

82.jpg

《疑似进食障碍》 爱青
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参展艺术家爱青,她高一开始减肥,从110斤瘦到了90斤。到了后面,“吃饭”已经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体重仿佛“不可控地”下降到了68斤。
在这个过程中,爱青觉得自己变得更加的“自律”,并从这种“自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但是对外,她却非常抗拒别人质疑她的节食行为。“我觉得我当时没有节食,因为我没有刻意控制我的饮食。”
过度运动、饮食紊乱,都是进食障碍的诱因。文文观察到,很多减肥的人都不是很想让别人知道他们是因为节食才变瘦。很多厌食症患者会通过假吃、藏食物、偷偷把食物倒掉等方法,隐藏他们吃得很少的事实。

83.jpg

电影《骨瘦如柴》剧照
“包括我自己厌食症很严重的时候,我也会和父母隐藏自己吃得很少这件事情,让大家看起来我们好像是通过很努力、很‘自律’来减肥,但其实我们就是通过节食作为最主要的手段,来达到瘦身的目的。”
自律”被过分夸大了。参展艺术家Ale发现,只要有人把自己减肥成功或者健身成功的经历po到网上,就会被夸做“自律”。“然后大家就会觉得:他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不可以,你不可以?这样只会让所有人更加焦虑。”

84.png

85.png

《你即是你》 周倩玉
在展览中,让Ale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叫做《你即是你》,创作者周倩玉曾经是女子偶像团体SNH48的成员之一。作为女性偶像,她接受到的身材约束比任何人都要严格。
她打造了一个和自己等身的人偶,并给她穿上了自己在舞台上表演时穿的打歌服,贴上了她曾经听到过的恶评:“业内坦克”、“坦克也配当偶像吗”、“别把公演服撑坏了”……然而这条裙子已经小得不能再小,周倩玉也已经非常瘦了。
这件作品给Ale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大家在追求这些偶像的时候,其实也不是真的爱这个人,而是想把一些社会要求我的东西,强加在这个人身上,看这个人是否可以达到。”
“不管是身材焦虑的施加者,还是承受者,请停止生产焦虑。因为你施加出去的焦虑,总会以别的形式返还到你自己身上。”

86.gif

影像诗《故障》 Ale

 没有人是主动要得病的 
在谈到进食障碍的成因时,参展艺术家蓓蓓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进食障碍也好,身材焦虑也好,其实都是表面的问题,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文文认为,女性的身材焦虑越来越严重,互联网要背很大的锅。“我们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转变成了对视觉影像的感受:要在镜子中看起来更美,要在照片中看起来更美,要在网络上看起来更美,要在别人的眼光中看起来更美……”

87.jpg

张天爱曾在综艺《哎呀好身材》中提到自己很久没有喝可乐,忘记了可乐的味道

针对媒体和食物、身材的关系,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对斐济的少女做了一项很有名的实验,分别调查了在电视刚被引入这个国家时,以及引入三年后,她们对饮食和身体形象的态度。
长久以来,斐济都是一个“以胖为美”的国家,女孩子很少会关注食物和身材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引入电视三年之后,11%的女孩说他们为了减肥而催吐,69%的女孩承认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曾经节食,四分之三的女孩曾经觉得自己的体型太大或太胖。
受访者告诉研究者,她们很羡慕电视里那些女演员,尤其是那些欧洲女孩:“我想拥有她们的身材,像我们这么胖的身材是不好的,我们必须像电视里的人一样拥有纤细的身材。”
同样的事情今天也一直在发生,只不过罪魁祸首从电视变成了互联网。

88.png
潇墨最瘦的时候尝试互联网上的“锁骨放硬币”挑战
“我们在网络上接收着各种各样的消息,例如食物品种的好坏,身材的限制以及我们自律的重要性。”文文说。网红超模,美颜app,A4腰挑战……都让价值观还未成型的年轻女孩越来越看重容貌和身材。
还有类似的研究表明,对于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在社交媒体花费的时间越多,越会降低她们的自尊和身体自信程度。
参展艺术家毛毛把这种感觉画在了自己的作品里。她从一年前开始暴食催吐,把食物吐出来、一瞬间的压力释放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焦虑,“即使是把那些吃的东西给排出体外了,但还是有很多自我的不认同感留在体内。”

89.jpg

毛毛给作品起名为《赎莫须有之罪》:“感觉我明明也没有犯什么太大的错,最后却要以伤害自己的行为,来消除掉我内心这种无端的罪恶感。”
另一方面,文文也强调,身材焦虑并不是进食障碍唯一的诱因,这个病的成因其实非常复杂,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都有影响。例如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因为在职时压力过大,患有暴食症超过20年,直到卸任后才不再受此折磨。
“厌食症不是作,暴食症也不是贪吃懒惰,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病。没有人是主动要得病的。”
作为进食障碍科普博主,文文每天都能收到大量有类似经历的粉丝的信息。令她惊讶的是,很多三四十岁的姐姐也会发来私信,告诉她自己其实患病很多年了。在之前漫长的时间里,她们都是一个人扛过来的。
“原本我以为可能这种病是现代文明的社会病,主要存在在一些年轻孩子身上。但是其实这个疾病很早就出现了。只是患者本身比较排斥和他人沟通这件事。”

90.png

91.jpg

Tian把食物不同的生长状态、不同角度的切片,做成了肖像画,放在一个纸袋子里面,并标上对应的营养成分或食用口感。

文文希望看过这个展览之后,他们可以不再耻于谈起自己的病症。在展览后半段,她特意安排了一些比较温馨和治愈的作品。

艺术家Tian展出的三组作品都和水果和蔬菜相关,展现的是果蔬内部,唯美而可爱的一面。“希望把食物治愈的一面,传递给那些对食物有所恐惧或者比较抵触的人。”她说。


92.png

展览期间,很多人在现场默默地流泪。开展的第一天,一个体重只有40多斤的女生,在父亲的陪伴下来看展。他们是从山东过来看病的,看完医生的第二天,专程来看了展览。还有一个男孩子,在展厅里哭着和朋友打电话,倾诉了自己的经历。

“还有一个妈妈,她就是在我们现场一直在哭,她和我说她的女儿得这个病已经好多年了。作为父母来说,他们看完这个展能够更加了解一些孩子的内心,也能找到跟孩子更好的相处沟通的机会。”文文说。

 “希望我们都可以更好地自我治愈,找到自己的价值观,跟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和睦相处的机会。”


当代社会都在散播什么样的身材焦虑?

93.jpg


很多焦虑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请停止身材焦虑!

 楼主| 发表于 2021-6-7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身材憂慮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2 06:24 AM , Processed in 0.0366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