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新举措;部署推进减税降费,落实和优化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减税政策。会议确定,从今年1月1日起至明年底,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从今年4月1日起至明年底,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由现行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上述政策加上已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超过5500亿元。(综合新华社)|点评| 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恢复速度很快,不过当下的中小企业还是面临比较大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有助于中小企业恢复元气,提升活力。政府在财政紧张前提下减少收入,这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当然,对中小企业在减税的同时,要确保减负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打造公平竞争环境,这样才能真正惠及企业,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4月1日消息,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50城卖地7020.99亿,同比增26%,刷新历史纪录。50城中,上海卖地超900亿,收入最多;杭州紧随其后,卖地超700亿;广州卖地超300亿,居第三名。在卖地收入增速方面,无锡增速最快,同比增长5292.97%。2021年初,整体房企拿地依然积极,特别是融资难度降低,经济全面复苏,资金相对宽松,房企拿地积极性逐渐提高,多地再次出现高溢价率土地成交,土地市场热度持续提升。(中新经纬)|点评| 虽然受疫情冲击,很多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受到影响,但是还有信用债这个东西。3月份地产商发行的信用债一共714亿,而2月只有190亿,可见当前地产企业补库存的决心。从城市看,三四线城市增速明显,开发商对于这类城市的战略重视程度在提高。
政府卖地热情高涨,从好的方面想,或许是为了提供市场供给,但也有可能是地方政府缺钱,不得不从土地财政获得供给。
4月1日消息,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6部门联合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以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提出,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综合中国证券网)|点评| G60指的是沪昆高速,G60科创长廊包括了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可以看到,《方案》的目标其实和“中国制造2025”不无相关,就是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从而提高中国的科创自主性和核心竞争力。当然,有人可能从中解读出,到2022年会新增大量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以及这对资本市场会有什么影响。这也是一种说法。4月1日,国家公布的2021年3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录得50.6,低2月0.3个百分点,虽然连续十一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但增长幅度为2020年5月以来最低值,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后制造业扩张速度进一步边际放缓。这一走势与统计局制造业PMI相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3月制造业PMI录得51.9,较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结束连续三个月的回落态势。(证券时报网)|点评| 3月财新PMI数据显然与统计局PMI背离,按照历史经验,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统计局的PMI指数涵盖范围更广(包含了大型国企等3000余家企业),而财新PMI指数偏向于民营中小企业(500家左右)。尽管国内疫情缓解甚至已经恢复正常,但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仍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形势仍十分严峻,疫情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暂时喘了口气。必须要指出的是,中小型企业也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财新PMI指数反映的趋势值得重视。
3月31日消息,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课题组此前强调,部分小贷产品给消费者展示的基本是日利率,换算为年化利率后,息费均高于银行信用卡业务。(中国证券报)|点评| 央行此举是为了杜绝某些平台钻空子,玩文字游戏。因为单纯标注日利率而不标注年化利率,会给人错误假象,误以为利率很低。当下,关于利率的宣传和实际操作,存在不少消费陷阱。因此,规范金融机构恶意营销、欺骗性宣传,是很有必要的。4月1日,来自国资委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未来将新设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新公司员工将达22万余人。组建后的新公司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轮胎橡胶、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中国证券报)|点评|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化工市场,但是一直没有相匹配的头部化工企业,而国外的化工产业都在走向集中化和规模化,头部效应显著。从2017年陶氏和杜邦合并,2018年林德集团和普莱克斯合并,到2018年,泰国国家石油(PTT)与三井化学公司(MCI)签署合资协议,客观上推动中国石化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今两化重组落地,有望改变全球化工行业格局。
不过,如此万亿级别的化工航母公司成立,本应是利好消息,但是周四这些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无一例外是高开低走。这或许也折射了市场的短期担忧。
3月31日晚,在中国恒大集团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董事会主席许家印表示:恒大汽车计划今年四季度试生产,明年实现大量交付,这将与此前的计划有所出入。在恒大汽车2020年半年报业绩会上,恒大汽车集团总裁刘永灼曾表示,恒驰产品计划2021年上半年试生产,力争2021年下半年量产。恒大在去年8月3日一口气发布了六款车型——恒驰1-6。最近,恒驰7、8、9三款新车预告图也已流出。根据规划,恒大汽车同步研发了14款新车,从级别、车型实现了全面覆盖。(界面新闻)|点评| 尽管恒大汽车宣布的量产交付要比此前许家印说的要慢一些,但不可否认,恒大正在加快推进量产计划。毕竟,随着小米等加入造车行业,这个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谁能率先投产并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先机。
何况,对于恒大跨界造车,业内早有质疑称,恒大一辆车都没造出来,估值就有4000亿了。为尽快摆脱这种尴尬,恒大也只能马不停蹄地加快量产。
4月1日消息,A股三大指数尾盘再度走高,沪指涨0.6%,深成指涨1.4%,创指涨幅扩大至2% 。板块方面,医美概念股继续领涨,第三代半导体、光刻胶、半导体及元件等芯片概念股涨幅居前。总体来看,市场情绪有所回暖,两市逾2100个股上涨。截至收盘,沪指上涨0.71%,收报3466.33点,成交金额为2927亿;深证成指上涨1.46%,收报13979.69点,成交金额为3650亿;创业板指上涨2.06%,收报2815.41点,成交金额为1189亿。(新浪财经)|点评| 周四A股表现出色最终迎来4月开门红,不过成交量急剧萎缩让人担忧,这种走势表明大部分资金不是很看好本轮反弹行情。
盘面特征看,虽然指数走势非常优秀,但是热点概念还是相当的散乱,周三聊到的地方概念、环保概念今天的走势果然很不理想,可以说当下主力也是在边试探边寻找下一轮适合炒作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