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最终都会结婚。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压力催促着人们结婚。
许多人找到伴侣之后就步入婚姻殿堂,安顿下来,并且生育子女,甚至都没有考虑过这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
仅仅因为结婚是意料之中的,他们就随大流了。
还有大量证据表明,一夫一妻的结合是人类重要的交配策略。
单身母亲自己抚养一个孩子很是困难。不光现今这个时代是这样,在我们的进化史中更是如此。
一个人抚养孩子很困难
图源:Macleans.ca
男性也从婚姻这种安排中受益,因为其后代更有可能在父亲提供资源的情况下得以生存。
但是,终生一夫一妻制绝对不在我们的基因中。在离婚比较容易的社会中,大约有一半的初婚以与配偶分道扬镳的结局而告终。
那些没有离婚或无法离婚的人,以某种方式忍受了这些不自然的终生承诺,甚至有一些人做得很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完全放弃婚姻。一个人生活的哪些方面可以预测他/她决定过单身生活呢?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尤宾·帕克(Yoobin Park)及其同事在最近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简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的一系列研究中探讨了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地是,婚姻满足了一系列人类需要,而单身人士必须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
首先,婚姻能够提供陪伴。许多社交活动设定为夫妻双方共同参加。单身人士要想参加这些活动得先找一个约会对象,而已婚夫妇已经有了自己的伴侣。
每天,你的配偶都会和你交谈,为你提供帮助。相比之下,单身人士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寻找与之交谈和提供帮助的人。
婚姻也是轻松获取性亲密的途径。的确,夫妻的性生活频率在结婚多年后会降低,但他们通常比单身人士拥有更多的性生活。
总之,婚姻既提供了社会支持,又提供了性生活,而单身人士得寻求其他途径来满足这些需求。
婚姻能够提供社会支持
在这项研究中,帕克及其同事分析了之前发表的三项调查的数据,这些调查研究了单身和离婚人士的各种生活质量问题,样本总数接近4,000人。
尽管每项调查提出的问题有所不同,但都着眼于受访者对家庭关系、友谊以及性生活的满意度。
他们还调查了受访者的结婚意愿,对单身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以及不结婚也可以获得幸福的观念。
在3至10年的时间段内,受访者反复接受了这些纵向调查(longitudinal surveys)。
因此,这些因素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被记录了下来。这也意味着,帕克及其同事可以确定哪些变量预测了持续的单身生活。
对于哪些变量可以预测人们愿意单身还是愿意结婚,这三项调查的数据通常得出一致的结论。
一种可能是,拥有丰富家庭生活的人结婚意愿较低,但是数据并未证实这一点。作者推测,家庭生活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为单身人士提供很多社会支持,但在婚姻这方面也给他们施加了莫大的压力。
先前的研究表明,单身人士只要拥有强大的社交圈来提供社会支持,就可以在未婚状态下感到满意。
在这项研究中,拥有高品质友谊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单身生活更为满意,但这并不能预测他们有继续保持单身的意愿。
换句话说,许多快乐的单身人士仍然想结婚。
拥有高品质友谊的单身人士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
在这三项研究中,性生活满意度始终能够最好地预测人们的单身生活质量和结婚意愿。换句话说,如果单身人士感到性需求得到满足,他们通常更愿意继续保持单身状态。
相反地,即使自己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牢靠,那些感到性生活匮乏的人普遍结婚意愿较强。
考虑使性生活令人满意的因素同样很重要。例如,一项研究意外地发现这与性生活的频率有关。也就是说,那些性生活频繁的人在随后几年中再次接受该调查时,也更有可能想结婚。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只能推测背后的原因。那些性生活频繁的人可能拥有众多约会对象。因此,他们也更容易找到适合长期一起生活的人。
作者还指出,人们的性生活频率有很大不同。只要获得所需的性生活,人们通常会对性生活感到满意。
此外,还有很多人乐于通过单人活动满足需求,对他们而言,缺乏性伴侣甚至不是个问题。
近年来,过了传统适婚年龄还继续保持单身状态的人数已大大增加。与过去不同的是,妇女现在拥有就业机会,可以自力更生。
同样地,现今无论男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成年早期的精力投入到发展事业上而不是建立家庭上。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成年早期的精力投入到发展事业上而不是建立家庭上
这项研究以及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拥有高质量的社交圈子对于维持幸福的单身生活至关重要。
最后,选择单身取决于人们是否认为自己无需婚姻就能满足性需求。随着社会对性行为的态度更加开明,这也比以往更容易实现。
根据《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简报》上发表的研究,那些不愿意结婚的人性生活质量比想要结婚的人更高。
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表示:“我们发现,具有较高性生活满意度的单身人士往往不太渴望结婚,他们坚信不结婚也可以获得幸福。”
研究人员总结说:“我们的研究表明,令人满意的性生活能对单身人士看待自己的婚姻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为单身人士的幸福之路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