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对中国人的经验和他们在千年中汲取的教训的延伸。他们在哲学中阐明了事物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处理这些现实时什么方法最有效。这些理念明确了人们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进行政治决策以及经济体系应该如何运作。在西方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是犹太基督教主义,民主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每个人几乎都从这些中选择出适合他们的组合。在中国,主要的思想家是儒家,道家和法家,直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融合。从历史上看,最受欢迎的搭配就是皇帝最喜欢的搭配。皇帝通常会研究中国历史,看看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并提出自己的偏好,将它们付诸实践,学习和适应。如果这种组合有效,那么王朝就可以生存并繁荣发展(按照他们的说法,它具有“天命”)。如果不是,它将失败,并由另一个王朝取代。这个过程从记录历史开始就一直存在,并且只要有人决定如何共同做事,这个过程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虽然我很难用几句话就把这些哲学解释清楚(我将在第二部分更深入地讨论它们),以下是我能做到的:1. 儒家思想寻求通过让人们知道自己在等级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知道如何很好地扮演角色来实现和谐。
从家庭开始(在夫妻之间,父亲和儿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一直延伸到统治者及其臣民,他们通过善行和顺从绑定在一起。每个人都尊重和服从他们之上的人,他们既善良又对他人施加行为标准。
所有人都应该善良,诚实和公正。儒教重视和谐,基础广泛的教育和任人唯贤。
2. 法家主张专制领导人尽快征服和统一“天下”。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杀或被杀”的丛林,皇帝的中央政府的力量和对它的严格服从必须存在,而皇帝/政府不能给人民太多的仁慈。西方与之对应的是法西斯主义。
3. 道教教导说,自然规律和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最重要的。
道家认为,大自然是由对立的事物构成的,和谐来自于良好地平衡了它们的阴阳。这对中国人如何寻求对立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儒家思想和新儒家思想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通常还会加入一些法家思想。直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得到中国的青睐。进入20世纪后,我将简要解释马克思主义。当然,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这些都变得有血有肉,并随着政府的运作方式而演变。从记录的历史开始,所有这些中国制度都是等级制。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美国人将个人放在首位,而中国人把家庭和集体高于一切。过去的几百年,中国人以父母经营家庭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自上而下,保持高标准的行为,将集体利益置于任何个人利益之上,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且孝顺尊重层次结构中的人员,以便系统有序地工作。“国家”一词由“国”和“家”两个字符组成,代表着如何看待自己在照顾国家/家庭中的角色,就像严格的父母一样。因此,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政府是自上而下运行的(就像一个家庭),为集体而优化,而美国的方法是自下而上(例如民主)而运行,并且是针对个人的。至于治理结构的工作原理(即在中央政府的等级结构中谁向谁报告,和如何延伸到与地区和地方政府的互动),这已经演变了数千年,许多朝代都发展了成熟的方法。因为离题太远了,所以我不会介绍这些方法。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存在着一种完善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皇帝拥有负责不同领域的大臣,这些大臣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与各省市进行互动,而与此同时,一直以来,皇帝和臣民都有很多争夺权力的斗争。从地理上讲,中国基本上是被山脉和海洋包围的大平原,人口众多。因此,中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在这些边界之内,大多数战争是为了争夺对中原的控制权,而且都发生在这些自然边界之内,主要是中国人自己之间的战争,不过有时也会发生在外国侵略者和中国人之间的战争。就战争及其哲学而言,传统上的目标是理想地赢得战争,不是通过打仗,而是通过悄悄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使之大于对手的力量,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人们还广泛使用心理学来影响对手的行为以产生预期的结果。[8]历代以来,中国境内发生过许多暴力战争,尽管在中国境外并没有很多。中国境外的战争是为了建立中国的相对实力、安全和贸易,而不是为了占领。学者们认为,中国缺乏在中国以外的显着扩张是因为中国的土地面积如此之大,以至于对其进行控制已经绰绰有余,因为它的资源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他们更愿意通过隔离保持自己的文化纯洁。与征服并占领其他国家的其他大帝国不同,中国占领遥远的国家相对罕见。传统上,中国人倾向于与境外帝国建立关系,这种方式类似于先前提到的哲学所期望的-即当事方了解自己的位置并据此行事,其位置由其相对权力决定。例如,如果中国更强大(在该地区就是这种情况),那么实力较弱的国家通常会以礼物和恩惠向中国表示敬意,作为回报,它们通常会得到和平的保证、对其权威的承认和贸易机会。这些从属国家通常保持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国家的管理没有受到干涉。至于中国货币、信贷和经济而言,历史是漫长而复杂的,经历了第二章及其附录中描述的全部货币/信贷/经济体系和周期,因此,中国与几千年来世界各地的情况基本相同,尽管确切的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更具体地说,像在中国境外一样,在中国内部,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货币系统,各种实体发行的货币,所有系统都以我所描述的方式运行。在中国,几千年来最常使用的货币是金属(主要是铜),第二章中描述和债务周期由同样的因素来驱动(即债务创造了购买力,因此提供债务使人们感到更富裕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财富,并被允许增长到远远超过为他们提供服务所需的货币数量,并且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可以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在这些大的债务周期中,有稳定的时期,即债务增长不过度;相对的泡沫时期,债务的增长相对于可以维持的水平而言过高;债务危机时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偿还债务;印制货币为缓解债务危机而印制钞票的时期,这导致了通货膨胀。在国际上(有时在国内)白银是主要的金属货币,尽管有时也使用黄金。至于经济的变化,主要是从原始农业演化至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以制造业器具划分的经济时代,包括与外国人/野蛮人进行贸易的各种途径(最重要的是通过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有时会允许私人企业家经营企业,这通常还会产生财富和财富悬殊,导致财富重新分配。这些也以大周期发生。
例如,财富创造、分配和破坏方式都发生了无数的变化。与中国是一个聪明勤劳的社会相一致,有许多技术发明创造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它们以前面各章中描述的典型方式发生。
尽管大多数情况都相同,但中国的货币和经济趋势有所不同。例如,即使中国在9世纪发明了纸币,但是直到19世纪后期人民币问世之前,使用铜币的传统一直很强。
上图传达了有关中国货币和信贷如何周期行运行的一些信息。正如我在第2章“货币,信贷,债务和经济活动的大循环”中所解释的那样,货币系统具有三种基本类型,其中:1. 货币具有内在价值(例如金,银和铜币),我将其称为第一类货币系统;2. 货币与具有内在价值的资产相关联,即具有固定价值的纸币可以兑换成黄金或白银(第二类货币系统);3. 没有任何联系,称为法定货币系统(第3类货币系统)。正如所解释的那样,随着历史上的每一个缺点变得无法容忍,这些问题在历史上从一个变为另一个。下图显示了这些货币体系自唐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中的变化情况的极简图。事实上,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中国的不同地区经常有不同的货币,有时来自其他国家的硬币和铸币(如16世纪晚期的西班牙银币)的变化比图表中显示的要频繁得多。图表仍然具有广泛的指示性,旨在表明它们拥有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基本相同的全部货币体系,最重要的是,硬通货导致了债务问题,导致了对硬通货的抛弃,导致了高通货膨胀,导致了硬通货的回归。下图显示的通货膨胀率可以追溯到1750年,这反映了货币价值的变化。早期相对稳定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中国使用金属(银和铜)作为货币的结果。与印制中央货币不同,金属按照原始重量被兑换成货币(即一型货币体系)。
清朝破败时,各省宣布独立并发行自己的货币,货币由银和铜制成,其价值取决于重量(一型货币体系被保留),这保证了货币价值的稳定,并解释了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可怕的时期,这些钱也没有出现过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债务(承诺交付资金)增长使得传统的债务周期提供资金的承诺远远超出了提供资金的能力,并出现违约问题,这导致了传统金属标准的废弃,金属硬币与银的私人所有权被取缔。1. 国内贸易,受政府垄断控制,可以不受法定货币和虚假货币的影响;2. 国际贸易,此时货币必须具有实际价值,否则将不被接受一般来说,用于国际交易的货币要比较好一些。对一国货币实际价值的检验,是看该国货币是否在与本国相同的国际交易所中被积极使用和交易。当资本管制阻止本国货币在国际上自由兑换时,这种货币更容易贬值,这也是为什么要把不进行资本管制作为储备货币的标准之一。因此,一个原则是,当你看到一种货币受到资本管制时,特别是当存在严重的国内债务问题时,这种货币就会枯竭。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有两种货币,一种是用于国内的法定货币,另一种是用于国际支付的金银货币。在国内使用的法定货币被大量印刷,贬值很多,而且发行这些货币的政府由于内战失败,所能控制的领土越来越少,这就是我们在图表中看到的那个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记住,作为一个原则,在债务危机和战争期间不要使用法定货币,因为它们会被大量印制以支付债务,这将导致法定货币贬值,并导致高通胀或恶性通胀。如上图所示,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动荡之后,1948年12月,第一批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发行,并保持有限的供应,以结束恶性通货膨胀。1955年发行了第二批人民币,1962年发行了第三批。从1955年到1971年,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2.46元。从197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控制货币和信贷方面做得更好。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你可以看到另一轮高通胀。它是由1971年全球货币对黄金贬值、全球通胀压力、中国逐步取消价格控制、宽松信贷以及国有企业缺乏支出控制等因素造成的。1996年,中国允许经常项目可兑换,但资本项目不允许。从1997年到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保持在8.3。2005年,中国结束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下面的图表显示了自1920年以来以美元和黄金计算的人民币价值,以及这段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增长率。在此之前,汇率的历史非常零散,没有参考意义。正如你所看到的,一共有两次贬值,一次是在1948年建立新汇率的时候,还有一次是从1980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一系列贬值,其主要目的是支持出口商和管理经常账户赤字,[11] 这导致了那个时期非常高的通货膨胀。如图表所示,1978年前后,增长相对较快且不稳定;1978年以后,增长较快且比较稳定,直到最近由于COVID-19而出现短暂的下降。
总的来说,市场和经济的漫长而动荡的历史赋予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决策者,对于货币、债务和经济的与其他历史一样深刻而永恒的看法。然而,这并不完全正确。 虽然它给了大多数中国人强烈的储蓄欲望和恰当的风险意识,本能地驱使他们保存安全流动资产(如现金存款)和有形资产(如房地产和一些黄金),大多数中国投资者在股票和风险债务等风险较高的资产方面有经验有限,因而他们在这些领域表现得很天真,但他们学习得非常快。当政策制定者了解货币、信贷、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经济如何运作,以及如何重组坏账时,我发现中国有很好的远见,而且是世界一流的。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回顾中国从1800年至今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