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0|回复: 2

[转贴] 访美,197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4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访美,1979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0-08-15
来自专辑
新中国的时间线



    本篇我们讲述小平同志1979年访问美国的故事,全篇共分为4个小章节:


    1、大国考量

    2、礼宾难题

    3、旋风九日

    4、割袍断义

 


09C2812E-5667-48CC-B43E-BFD405360DBB.png

美国总统卡特为小平同志举行欢迎仪式(1979年1月29日)



1、大国考量



    1977年初卡特执政后,先后安排其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进行磋商。


    当时中国对于建交提出了明确的“三原则”:


    (1) 美国同台湾当局断交

    (2) 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3) 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    


    面对中方的“要价”,美国高层一开始非常犹豫,难以下“最后之决心”。


    经过一年多的观察与考量,尤其是在对苏沟通受挫的形势下,卡特政府最终定下了“先与中国建交,再以优势地位与苏联谈判”的外交大政方针。


    1978年5月,白宫“亲华派”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明确向中方表示:


    卡特总统已下定决心,在第一届任期结束前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56D6096E-B0A6-4AE8-A377-0C46A47B586C.png


    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政坛风云变幻。


    由于很多“大的职位”只能五年调一次,所以经常出现“职不配位”的现象。


    尽管如此,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们仍然能从波谲云诡的变化中甄别出真正的权力核心。


    用美国人的话说,小平同志是“中国‘拿大主意’的人”。


    小平同志在七十年代末对于改革开放是非常有紧迫感的。在美国人尚犹豫是否要发出正式邀请的时候,他主动抛出了橄榄枝。


    1978年11月29日,小平同志在接见日本客人的时候,首次向外界公开表达了访美的意愿。


    他是这样说的——


    “访日是我多年的愿望,不过,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华盛顿去。中美关系正常化了,华XX主席忙,不能访美的时候,我可以访美。”(参见《参考消息》1978年12月1日)


    小平同志的这番表态实际上是在敦促美方做“最后的决断”。


    卡特总统非常重视这个“讯号”,他立即指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召见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柴泽民(建交后为首任驻美大使)。


    12月11日,美方正式通过中国驻美联络处向中国政府和邓小平副总理发出“访问邀请”,时间计划在中美宣布正式建交之后。


    然而就在准备宣布建交的最后时刻,双方谈判团队在“对台军售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纷争。


    美国方面虽然同意中方的“建交三原则”,但坚决不肯停止对台军售。


    谈判面临功亏一篑的风险。


    小平同志当机立刻,提出了“逐步减少对台军售”这一折中的方案,果断决定按原计划宣布中美建交。

    

    这次历史性的访美也终于按原计划成行。



9E3A5807-AB7C-4966-AA70-3B3643EAFB77.png

1979年1月28日,小平同志在访美专机上



2、礼宾难题



    美国政府将外国政要的访问分为三大类型:


    国事访问 (state visit)、正式访问 (official visit)和非正式访问 (informal or unofficial visit)。


    一般来讲,“国事访问”和“正式访问”必须是外国政要接到了美国总统(或国务卿以总统名义)的正式邀请,并由美国政府承担访问的费用。


    出于“外交对等原则”,这里美国总统邀请的“外国政要”只能是对方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


    于是,一个棘手的礼宾问题摆在了美国的外交人员面前。


    根据1978年的宪法,中国是没有“国家主席”一职的。


    当时中国国家元首的职权实际上被分配到了多个职位里。“人大委员长”成了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负责任免驻外人员、接见外国使节等。


    但在西方人的认识里,“人大”就是“议会”,“人大委员长”是“议长”。


    所以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身兼数职的华就被视为中国的国家元首。   

      

    小平同志当时的职务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


    最终,美国政府以高于“政府首脑”、低于“国家元首”的待遇,给予小平同志“破例”的高规格接待。


    为什么说“高于政府首脑”呢?


    因为小平同志抵达华盛顿时,是由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和国务卿万斯联合迎接的。


    而通常情况下,迎接政府首脑访问是国务卿的任务。


    比如1984年那位中国总理第一次正式访问华盛顿时,在机场得到的就是国务卿舒尔茨的欢迎。

    

C717BE51-6D58-4F18-9F21-24483DDC9D48.png

在美国出席国宴。国宴是外交领域非常高规格的礼遇,华盛顿几乎所有的大咖都会到场


    1月29日上午10时,卡特总统在白宫南草坪为邓小平副总理和中国访问团举行欢迎仪式。


    现场奏中美两国国歌、鸣礼炮19响。


    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的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只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17响为迎送副总理级官员。


    卡特对小平同志在中国政坛的影响力很清楚,但对他“副总理”的官职有些困惑。


    在正式的会晤中,他曾数次错误地称呼小平同志为“总理先生(Mr. Prime Minister)”。


    当时,美国为了凸显中美两国的“甜蜜关系”给苏联看,刻意打破了以往接待苏联领导人的惯例。


    美方不但安排了很多“私人宴请”,白宫礼宾官还主动询问小平同志的饮食习惯,同时安排了国宴和盛大的文艺演出。


    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竟然是安排了两百名美国小学生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一曲唱罢,小平同志和夫人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这些美国孩子。

    

85F35D59-1F01-4B2C-8EB1-A51D6CCFDC5E.jpeg



3、旋风九日

    


    小平同志的这次访问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问美国,除了轻松的酒会和观看演出外,还带着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


    在华盛顿期间,卡特总统与小平同志举行了五次会谈。


    身处江湖之远的我们,当然不清楚他们具体谈了什么。但就日后两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来猜测,他们至少谈了这么几件事情——


    (1) “改换门庭”后美国需给予中国的支持问题;

    (2) 两国共同应对苏联威胁的问题;

    (3) 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问题;

    (4) 中国对越作战问题。


    用官方的表述,叫“两位领导人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


    除与卡特总统会谈外,小平同志还与副总统蒙代尔、国务卿万斯等美方领导人进行会晤或会谈;他还拜访了美国国家航天局,参观了美帝最新的航天技术成果。


2E7EF795-CA4F-4D21-A105-7E97A15E0938.png


    结束了在华盛顿的“重头戏”,后面的行程便轻松了许多。


    小平同志先后访问了卡特总统的故乡亚特兰大、休斯顿和西雅图等美国城市。


    在亚特兰大的一次演讲中,当谈到和平问题时,小平同志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和平单靠祈祷是求不来的”。


    这句话普遍被认为是“剧透”了十几天后的对越自卫还击战。


    在亚特兰大,小平同志还在亨利•福特二世的陪同下参观了福特汽车生产线。


    《芝加哥论坛报》记者生动地记录了当时邓小平的表情:


   “Teng stared with fascination at Ford machinery that turns out 50LTDs an hour…” (邓目不转睛地盯着福特生产设备,它每小时生产50辆福特LTD汽车)


    每小时五十辆汽车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这个速度相当于当时中国全国汽车生产速度的十二倍。


FBC6BA47-AFC7-4D40-B062-4CA0080ACC3E.png

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在美国华盛顿接受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名誉法律博士学位


    美国作为一个“外交艺术”非常成熟的国家,精心安排了小平同志访问中的很多细节。


    在一次面对记者的寒暄时,卡特神秘的说:“其实早在1949年4月,我就作为一名年轻的潜艇军官在青岛呆过。”


    邓小平听后风趣地说:“我们的部队当时已经包围了那个城市。”

    

    然后大家哈哈大笑。


    美国国务院甚至把“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斯诺的妻子海伦都请了出来,还让她转交给小平同志一份毛主席的亲笔信。


    概括来说,小平同志的这次访美,大大咧咧的美国人可谓是把外交工作做到了极致——铆足了劲拉拢中国,“秀亲密”给苏联看。


1315457E-9133-4614-936B-50F24A44AEEC.png

1979年2月2日,小平同志在休斯敦观看马术竞技表演时挥动牛仔帽,向观众致意



4、割袍断义

    


    站在几十年后回顾历史的角度,我们能够清晰的辨识出:小平同志的这次访美之行,其实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一个“配套措施”。


    “改革”,学谁改革?


    “开放”,向谁开放?


    总不能是再向苏联学习计划经济、向越南和朝鲜开放吧。


    在冷战时期“非黑即白”的局面下,中国必须选择一个阵营。


    而当时的中国已经和苏联彻底决裂,中蒙边境的百万苏联红军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投入美帝的怀抱。


    这个重大的决策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深思熟虑后的明智选择。


    没有美国的支持,以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的局面,改革开放是无从谈起的。  


B8283B6C-E7C4-4494-B9C0-331DDF680B9F.png

八十年代初的深圳罗湖


    文章写到这,又要开始讲“投名状”的故事了。


    拜码头,自古以来就不是空口白话。


    时间回到1950年,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形势千钧一发之际,斯大林仍然拒绝提供志愿军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


    中国方面先后派出周总理、林彪等数批人员赴莫斯科请求苏联给予中国武器装备和重工业建设的支持,斯大林都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


    他到底在等什么呢?        


C5D2CDF3-34D5-4D15-BEA4-AAB4E793F69C.jpeg


    在决定出兵前的最后一次政治局会议上,高层对于是否与美军直接作战仍然有重大分歧。


    国力悬殊,老大哥又这么不给力……


    最终老大拍板,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都必须立即出兵朝鲜。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打响。


    消息传至莫斯科,斯大林立即电令苏联空军歼击航空兵独立第64军投入战斗。


    此后,中国方面给苏联列了一个“长长的单子”,要求苏联提供A、B、C、D、E、F、G等武器装备,斯大林第二天便回电表示同意。


    再后来,朝鲜一边打着仗,家里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一边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


D17A8F7D-B084-458C-A878-96231EBC7580.jpeg


    如果说朝鲜战争是对苏联的投名状,那么对越自卫还击战就是对美国的投名状。


    在1979年初的对越战争结束后,我们与曾经苏联阵营的“兄弟们”彻底割袍断义。


    此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西方的资金技术开始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

    

    中美两国,遂进入著名的“黄金十年”时期。

发表于 2020-8-14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5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28 05:30 PM , Processed in 0.0746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