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消息,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介绍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据统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053亿元,同比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172759亿元,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257802亿元,下降1.6%。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央视新闻)|点评| 半年GDP的下降以及二季度的恢复,算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受疫情影响,一季度GDP明显下降,而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的启动,GDP恢复正增长,实属不易。
稍早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二季度中国GDP将反超美国”。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因疫情受到重创,而中国二季度经济得到了恢复。不过,美国GDP的计算方式其实与中国有所不同,目前暂不能就此得出结论。况且,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这样去比较意义也不大。
7月16日,银保监会城市银行部副主任刘荣在媒体通气会上谈及今年个别城商行发生集中取款事件时表示,这些银行经营是正常的,流动性也是充足的。刘荣表示:“这些事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金融消费者的投资者教育不够充足,退一万步来看,即使这些银行出了问题,储户的存款和利息也是全额兑付的,储户利益受损在我国历史上还没有先例,请储户对银行放心。”(银保监会网站)|点评| 当天的媒体通气会,释放不少信息。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城商行的风险预警。从相关通报可以知道,有个别城市商业银行发生了所谓“集中取款事件”,也就是挤兑。这一现象是个别地方的偶发事件,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却不能不重视。其实,从去年开始,国内的中小城商行、农商行的经营风险就已经成为金融焦点问题。到了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中小银行由于业务和资产结构单一、经营缓冲垫较薄等原因,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监管部门加强风险管理,也属情理之中。
7月16日消息,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2780亿元,同比增长1.9%,为年内首次转正;1~5月份为下降0.3%。其中,住宅投资46350亿元,增长2.6%,增速比1~5月份提高2.6个百分点。另据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市场持续升温,特别是杭州、深圳、广州、北京等城市高价地持续出现,杭州卖地1814亿、另外上海卖地1343亿,北京卖地1143亿、广州卖地1049亿,这也是第一次出现年内4个千亿卖地城市。(澎湃新闻)|点评| 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导致一季度的购房需求有所延后,但是,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中国经济逐步走上正轨,房企的融资环境持续向好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也会继续收窄。
虽然本月房产投资累计增速回到正值,但还是处于2016年以来的较低水平,所以,下半年市场需求量会进一步扩大,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扩大。近期,深圳的房产调控加码,或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市场需求,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市场预期是普遍向好的,预计下半年房企资金各项指标将继续呈上行走势。
7月16日消息,尽管同为新一线城市,但15个城市2017年~2019年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常住人口格局。西安大幅降低落户门槛,且将西咸新区人口纳入人口总数后,所以西安在近3年以新增128.87万常住人口,排名15个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位。常住人口增量连年提升的杭州,则以近3年117.2万的增量,排名新一线城市第二位。和它们相比,天津近3年以来出现常住人口-0.29万的增长,沈阳3年增长了3万,势头微弱。(21世纪经济报道)|点评| 目前我国处于人口红利下行期,由于结婚率降低,人口出生率也是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所以各大城市也在想尽办法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是从多方面考量的,如教育资源,人文环境还有就业质量。
如果一个城市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发展吸引人,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流入。但是,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把人吸引过来,而是怎样把人给留下来。这里的“人”不仅是指那些高素质的人才,还有一大群普通的务工人员,该怎么把这群人安顿好才是问题的关键。
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通知》称,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与此同时发布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明确指出了精细化防控的指示,包括: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每场观影不超过两个小时、实名无接触预约售票等内容。(澎湃新闻)|点评| 作为受疫情打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线下影院的生存状态岌岌可危。虽是重新开放,但由于影院行业的转型创新空间有限,近半年以来,直接关闭或大量裁员早已成为常态,能存活到限制解禁的基本都是“赢家”了。从行业结构来说,算是一次重新洗牌。
考虑到疫情防控对上座率、时长等细节的规范以及影片的供应情况,当前影院行业应该暂不会迎来报复性消费光顾。随着旅游业、电影业等高传播风险行业的开放,全行业复产复工的剧本应该要走向完结。只希望监管方面以及行业自律方面慎之又慎,免得辉煌战绩付之一炬。
7月16日,中芯国际首日科创板上市高开245.96%,报95元/股,该股本次IPO价格为27.46元/股,发行市盈率109.25倍,募额462.87亿元。截至当日收盘,中芯国际报82.92元/股,涨幅达201.97%,换手率超53%。其在A股全天成交额达480亿元,A股历史排名第四。以A股总股本16.86亿计算,中芯国际95元的开盘价令其A股市值瞬间暴涨1138亿元。不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港股中芯国际今日略微高开后大幅跳水,当日跌幅达25.23%。(第一财经)|点评| 从申请到上市,中芯仅用37天即强势登场。高唱科技美好前景下的资本市场对科创板科技公司的支持毫不显吝啬。不过最高价不高于开盘价,以及高换手率的结果体现了较明显的投机目的。历史数据上看,在A股打新的投资者几乎没有输过的,近几个月科技板块更尤为火热。
港股的表现应该是对前期高涨表现的回调纠正。毕竟中芯国际上市的气氛早已开始渲染,既有消息早已反应在港股上,不少投机者自然会考虑A股上市前提早撤出,或奔赴A股,或暂时避险。
7月16日,题材概念全线走弱,白酒、生物医药板块等200多只个股出现跌停潮,券商股尾盘杀跌。旅游酒店、医疗、食品饮料等板块跌幅居前,其中白酒板块在贵州茅台的拖累下整体跌幅超6%。作为前几周A股的宠儿,贵州茅台迎来少有的大跌,盘后报1614元/股,跌幅达7.9%,市值蒸发约1700亿。(每日经济新闻)|点评| 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平台《学习小组》于7月15日晚间发表文章《变味的茅台谁在买单?》,是茅台大跌的一条导火索。茅台这类部分企业的短期溢价确实过高,尤以酒业这类非科技类、前期顺势大涨的股票为最,其泡沫含量自然不低。
可以看到,距离全民高呼牛市的7月初仅过去了两周左右。6月、半年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市场狂热情绪。因害怕实体经济无足够支撑力,较早一批的投机者开始考虑撤出或避险观望。
7月16日,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开盘后指数一度冲高翻红,随后指数全天持续走弱。午后,指数跌幅持续扩大,创指大跌6%,沪指跌4%,盘面上,白酒板块整体跌幅超9%,券商板块盘尾杀跌,半导体板块持续走弱。总体上,市场题材概念全线萎靡,超200只个股跌停,市场短线情绪表现恐慌。截至收盘,沪指跌4.50%,报收3210.10点,成交额为6794.68亿元;深成指跌5.37%,报收12996.34点,成交额为8266.81亿元;创业板指跌5.93%,报收2646.26点。(新浪财经)|点评| 周四A股大跌既符合预期,却也出乎意料。消息面上,监管层面的各种预警,官媒报道的风吹草动,都是压垮投资者敏感心理的稻草。前几个交易日,机构调仓,中小投资者获利了结的行为,造成了指数震荡。而周四尾盘狂泻,则是这轮A股上涨的龙头板块白酒、券商砸盘所致。
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人心已大不同。不过,这一拨股市投资热不会就此结束,逢低吸入还是逢高减持,要看个人投资者的持股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