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7“试点运行截至今年8月底,25个中选药品在11个城市采购量已达17亿片。
按照“4+7”方案中的采购数量计算,25个品种11城市总计划采购10.43亿片(袋、支)药品。刚执行5个月的试点,反响便已如此强烈,政府、企业、患者三方实际都获益。
而此次“试点扩围”的信号意义,可能比目前产生的实际结果要深远得多。
此前,业内有猜测“4+7“之后,集中招采政策走向可能是追求深度,即扩大药品品种,或追求广度,即扩大招采范围。从此轮最新招采来看,国家医保局选择的是后者,但并不等于未来不会扩容。
企业方面是有预估的,国药容生总经理张俊波表示:“我们还有几个注射剂正在做一致性评价,正是为今后品种扩容做长期准备。”国药容生的氨氯地平今年8月份刚通过一致性评价,9月即中选,企业积极性很高。齐鲁制药也表示,将积极参与未来的品种扩容。重庆药友的新闻发言人尧云峰认为:“企业以最小的销售资源获得稳定的销量,同时改善了医药行业生态,药友愿意参与到这一进程中。”
三家企业均对《棱镜》表示,目前企业产能足以应对未来的供应。齐鲁制药强调:公司很多产品在世界上都有销售,以更优质的产品供应全国市场完全没有问题。
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全国共有制药企业4441家,其中大部分是仿制药企业。对很多药企来说,要做到覆盖全国市场的产能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用足产能、占领市场。于是各类企业在市场上各显手段,行业集中度极低常为业内诟病。
根据医疗服务研究机构艾昆纬(IQVIA)提供的数据,美国作为仿制药消费量第一大国,2018年美国TOP20的公司占据了非品牌仿制药总处方量的74.5%,TOP10的公司则占52%。
要达到美国那样的行业集中度,全国带量集中招采或许正是个契机。张俊波表示:“药企那么多,政策进一步推进的话,未来肯定会有竞争,这是不可避免的。”
大批企业面临转型的压力。从近几年优势企业纷纷进军生物制药就不难发现,大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及行业的导向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但能爬到金字塔尖的,永远只有少数几家,大部分仿制药企业的前景并不明朗。
同时,大幅降价下,有的企业已经调整了销售策略。今年1月,有消息称齐鲁制药要求只保留103家代理商,大部分产品线收归自营。齐鲁制药内部人士在回应这一话题时表示:“企业发展应当适应政策和市场导向的变化,销售格局的调整与集中采购没有直接联系。“
处方药销售一般采取分级代理的模式,按照销售人员在药厂有无身份分为“大包制“和”小包制“。无论哪种模式,药品回扣和贿赂都会发生在销售环节,因此医药代理商和医药代表一度成为行业敏感话题。
但在带量集中招采的格局下,销售环节变得不再需要,药厂只要把药品交给物流公司,分发到有需求的医院就可以,而且回款十分迅速。国家医保局委托第三方开展的评估结果显示,“4+7“试点25个中选品种30天回款率达到97%。以往药厂的回款则多在半年以上。
省下的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完全可以体现在药价上,这正是集中招采参与企业竞相报低价的原因之一。
根据此前行业统计,全国目前有300多万医药销售人员、13000多家医药代理商,他们的命运也变得不可捉摸起来。不过,药友目前表示“未按对应品种配置营销人员”,容生方面则表示没有对现有销售格局做调整,“人员还不够用呢”。
但如果未来招采扩容,很难说动辄上万人的“学术推广团队”会有存在的必要,或许届时利润也无法支撑营销成本。国家医保局药价和招采司副司长丁一磊就曾说过:“过去药品在进入医院的环节上存在一定的灰色空间。现在带量采购是保供,企业不需要灰色空间也能保证销量,这是药品降价空间的来源。”换句话说,刀最终会落在销售环节上。
行业剧变的前夜,医药行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未来已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