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5|回复: 0

[教育漫谈] 培养孩子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5 06: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J小D,育儿博主,专注于:科学育儿、早教启蒙、父母成长。

新闻里这个留下联系方式,主动承担责任的孩子,毫无疑问是有担当的。

生活中谁都会不小心错事,但是不见得每个人都能主动承担错误。

上周在纽约见了一位老朋友,他的孩子这段时间正好过来参加夏令营。临走前,我们吃了个饭。

老朋友是非常知名的公司高管,我其实蛮爱探究“成功人士”的育儿哲学。

因为我觉得他们“成功”过,如今再回看自己一步一步的历程,其实就能总结提炼一些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品质。

这次自然就聊起了,朋友和我分享,他最希望女儿的品质就是“有担当”。

他说,现在公司招人最怕的就是年轻人没责任心,不对自己的工作生活负责,没有承担错误的决心。

一个没有担当的人,就好比没了“脊梁骨”,朋友的原话

朋友的话我自然非常认同,但我当时反问他的是,担当是最终结果,那如果我们倒推,以终为始,我们现在该如何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呢?

于是,一顿饭变成了我和他的探讨会了,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今天就写下来分享给你们,也欢迎你们留言和我继续探讨。

1、尽早参与做选择

从接近 2 岁开始,我就鼓励大家多给孩子选择,多让孩子参与决定的过程。

我自己深有体会,为人父母会经常沿着一种惯性而不自知。

尤其是习惯了 1 岁前那种事无巨细样样张罗后,我们就会把这种做法一直延续下去,却没意识到孩子已经比我们想象的更有能力了。

很多父母总会担心孩子不懂得怎么选,或者作出错误选择,从而害怕让孩子选择。

那么一开始,可以从生活中“无伤大雅”的事情开始。

比如正好准备了牛奶面包和包子油条两种早餐,问问孩子要吃哪个。每天早上让孩子自己从两件衣服里面选择一件穿。可以和孩子讨论放学后玩桌游还是读绘本。

“做高质量决定”是一种领导力,是需要练习。

很多所谓“没担当”的成人,要么就是从来未被赋予权利做决定,慢慢他自己也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反正“我做了决定也没用”。

要么就是总是被决定后,他失去了承担责任的后果,反正出了问题就说,“这是别人做的决定,我没做好就怪你”。

这样的包办代替其实在父母中非常常见的,因此第一步就需要我们转换思维,不管孩子多小,力所能及地让孩子做选择,做决定

2、高质量做决定的三部曲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可以让孩子做更多更加重要的事情的决定。很多父母肯定要担心了,你让孩子选,他们肯定选择容易的轻松的啊,怎么能由着他们呢?

这是当然的,大部分成人还总是一时冲动做错误的决定,孩子怎么可能每次理智又明智呢?

那有担当的前提就是需要交一笔学费,真的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负责”。

而且更加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学会怎样才是真正的做决定的。

我经常和小 D 实践的就是这样三部曲,和大家分享一下。

1)停一停想一下:我为什么做这个决定?

做一个好的决定最大的阻碍就是冲动,孩子是更加冲动的,所以他们很多决定都是不考虑后果,不考虑长期,下意识的

因此第一步就是每次孩子作出选择后,提醒她一下停一停想一下:

嗯,妈妈听到你的决定了,我把这个决定先藏在妈妈脑里。我们想一下,你为什么选这个而不是那个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涉及的就是每个人的动机。

有一点需要做好准备,这么小的孩子其实是分不清“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也就是他们还不清楚这件事是“自己真正想做”,还是“因为别人都在做”。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即使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如果他们看到自己小伙伴们在做,他们也会跟随。

这是一个成长过程,因此我们在询问的时候,不要去评判孩子的动机。这个阶段,可以停下来反思一下,可以知道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就已经很宝贵了。

想想我们很多成年人,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我当时傻吧,我鬼迷心窍了才会这么做”,就是至今连第一步都没学会。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个阶段,任何动机都是合理的。

关键是她可以给自己的下意识按下一个暂停键,可以把“下意识”意识化,接下来的成长和成熟都会慢慢发生的。

2)有哪些选择?结果是什么?

然后可以继续问孩子,除了你选择的情况,你还可以怎么选?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全局观”视角。

很多成人现在经常会说的都是“我没得选”,然后因为没得选,他们就会对这“唯一”的选择非常执念,患得患失,焦虑异常。

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有得选的,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误把局部当成了整体。

因此从小经常帮助孩子思考,你选择了 A,其实还有 B、C、D,那么慢慢地,这个孩子的格局就开阔了。

然后可以帮助孩子分析一下,选择不同情况下,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妈妈知道你想选 A,因为(重复孩子回答第一步的答案)。那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你选了 B,你的感受会怎样,结果又会怎样呢?

不知道你们发现我上面这句话的细节了吗?

我在引导小 D 思考的时候,先去肯定她的选择。

这相当于给孩子吃个定心丸,不然直接问选择 B,孩子会误以为我们要让她改变主意,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这样的引导不是要改变孩子的决定,而是帮助孩子分析每个决定的利弊,让孩子明白每个决定都是有后果的。

这个后果对自己的影响需要提前预知,并且一旦选了,就要为此负责。

这一点蛮关键的,尤其在孩子做了我们一眼就知道是坏决定的时候,我们不要去说服孩子改变决定,而是帮助孩子进行这样的分析。

然后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坏决定带来的“自然结果”。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每个人都没有逃避责任的自由,这需要从小让孩子明白。

3)你的这个决定对他人有什么影响?

这一步是我最近才添加的,小 D 过了 5 岁后开始使用的。这一点算是我个人经验吧。

以前年轻的时候做决定都是只考虑自己需求和感受,如今慢慢认识到,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开始明白,自己的决定也会影响其他人。

一个“最优”决定,一定是要考虑“共赢”最大化。

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挺难理解的,学龄前的孩子都是“自我中心”,这是他们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我才开始添加这一步,不求小 D 完全可以理解,但希望我们可以开始慢慢谈论这个话题。

3、写在最后

三部曲的运用不需要完整化,一开始也许做到第一步就完全 OK 了,而且孩子有时配合,有时不配合,都是非常正常的。

最后谈这一点,就是希望大家杜绝在育儿过程中非常不切实际,但总是抱有的幻想,“这个方法我用了,孩子马上按照写的脚本配合了”。

在我 5 年多的育儿生涯里,基本上是没有发生过的。

我每次分享这些,都是我试了几百次上千次后的总结,而不是一开始就成功的案例,这一点必须要让大家明白。

很多说“没用”的父母,其实是没有“一直在用”。

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很少谈育儿的具体方法,我总是在谈父母怎么改变自己。

因为这些做决定的过程如果本身就是你思维模式的一部分,那么你经意或者不经意就会这么和孩子交流分享。

而且你也肯定不会那么在乎,孩子是不是接受了,到底有用没用。

之所以每次那么在乎,就是这些东西本身就不是我们拥有的,但我们希望孩子尽快掌握,我们就省心了,可以脱手了,不要那么费劲了。

想想我们自己改变有多难,我们也就更能欣赏孩子微小进步的不容易。

其实回头看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为啥总会觉得有些牛人很牛,似乎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看透,思考全面?

所有“自然而然”背后都是“非常努力”,要么是他本人,要么是他父母。

成长的道路真的从来不拥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1 09:13 PM , Processed in 0.0288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