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7|回复: 1

[男女之间] 有个黏人的对象怎么办?| 情侣「黏度」控制指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3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个黏人的对象怎么办?| 情侣「黏度」控制指南

知乎日报 2019-03-23

8B78A892-EC6D-44D4-A9B0-B79F7F3294C0.jpeg

图片:《和莎莫的 500 天》


男女朋友之间如何合理控制「黏度」会让大家都比较舒服?


知友:高天(5000+ 赞同,程序员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越陌生的朋友,越容易「在每一件事上都让彼此都舒服」。


而恋人之间应该追求的是,「总体上来看,我们在一起比不在一起,让彼此更舒服了」


比如你有个同学,这同学和你不算熟,你俩只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打 dota。你们的生活除了游戏没有交集,只有晚上打 dota 的时候一起开黑,你们共度的每一段时光,都是彼此都开心的。


你会发现,和这个同学一起玩的时候,「彼此都舒服」。至于他其他时候做什么,你一点都不关心。他爱干啥干啥,都不会令你感到不适。


男女朋友就是完全另一个系统了。


你认为,是否让彼此都舒服,是以「时间」来计算的。会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让男女双方都感到满意。这显然是一个过于简化的模型。


同样是两个小时,让女生陪男生看球,和让男生陪女生逛街,显然给双方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时间并不是最本质的,做的事情才比较重要。


在成为恋人之后,你会发现,由于你们的生活被多多少少捆绑在一起,你们很多时候根本没有所谓「共赢」的选择。在某一件事情上,根本不可能让彼此「都舒服」。


就比如说看五月天演唱会。可能你女朋友是个五月天狂热粉,你对五月天毫无兴趣。这时候如果你陪你女朋友去看,你女朋友高兴,你不高兴。


但是你不陪你女朋友去看,她觉得你作为男朋友竟然不喜欢她的爱豆,变成了你高兴她不高兴。也有可能,你不陪她,她就要和别的男生看,这时候你就更不高兴。


或者说没有女生陪她看,你又担心她在这个比较复杂场合的安全,你又不高兴。再或者你说那咱们别去看五月天了,这时候变成了她不高兴。


你看,因为你们现在是男女朋友关系,而不是普通朋友了,就会出现很多别的想法,责任、义务、占有欲。这些想法就会让「彼此都舒服」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而这些问题,根本不是所谓增加或者减少两个人「黏」在一起的时间可以解决的。这段时间在不在一起,都会引起其中一个人的不舒适。


男女朋友之间应该做的,是追求所谓「两个人加起来更开心」。


比如一件事,如果压根没这件事,你们俩心情不变,都是(0,0)。但是如果这件事女孩子做了,她很开心,你小不开心,变成了(10,-3)。


这件事就是件可以做的事情。可这件事要是女孩子小开心,你大不开心,变成了(2,-20),那这件事就不应该做。


我之前说,喜欢一个人,是愿意和她做让彼此都开心的事情,但爱一个人,应该是愿意和她做让她开心可不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如果两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态,那日积月累,你们每个人的开心值期望都应该是上升的,在一个地方让对方一下下,对方在未来就会用更好的方式弥补你。你陪我去看五月天,我就陪你去看邓紫棋。这就是所谓比较健康的恋情。


当然,并不是每一段恋情都是健康的。


如果有一个人的心态是「你应该事事站在我的立场考虑,只要我开心的事情就让我去做,我不开心的事情就不能做」,那另一个人的开心值很可能就会一直下降,直到他无法继续容忍。这个很好理解。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即便有一个人的心态是「我应该事事站在你的立场考虑,只要你开心的事情我就愿意做,你不开心我就不做」,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


在模型上,他们是等价的。你什么时候看到过一段感情,只有一方玩命付出,努力牺牲,不断退让,最后还能修成正果的?


所以说,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当你们感觉到另一半一直在让着自己,每件事都以自己开心为第一使命的时候,不要开心,这可能是分手的前奏。


然而,量化开心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往往更容易感知到自己「是否开心」,而非「多开心」或者「多不开心」。更重要的是,人和人的价值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如果两个差别很大的人在一起,就会经常遇到这种取舍。动不动就是我很开心你很不开心。这样的感情就会导致两个人情绪波动太大,矛盾太多。


而两个价值观很相似的人在一起,或许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是两个人都开心或者都不开心,他们几乎不太用做这种取舍。


理论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不过找到了对的人,这些就都不算是太大的问题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友:黄彬彬Margaret(100+ 赞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在读)


本回答将从男女朋友之间的「黏度」为什么会有差异、如何调整「黏度」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如果只好奇解决办法,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看调整方法。


「黏度」为什么会有差异?


可能因为两人的依恋类型不同。我们可以根据焦虑和回避的程度把依恋划分为几种类型。


C339A405-9F0B-488A-86E0-9D8160F025C9.jpeg

依恋的四种类型


如图所示:


  • 低焦虑、低回避的属于安全型依恋

  • 高焦虑、低回避的属于痴迷型依恋

  • 低焦虑、高回避的属于疏离型依恋

  • 高焦虑、高回避的属于恐惧型依[1]。


我们是怎么形成自己的依恋类型的呢?如果要追本溯源,要从婴儿期说起。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挥着作用[2]。


婴儿发出信号,比如渴了饿了哭闹,父母准确识别并且给予回应,婴儿根据父母这些反馈,会形成「我是有价值的,我值得被关爱」的认识。


反之,婴儿发出信号,父母不及时回应,忽略婴儿的需求,婴儿发现自己的需求被拒绝了,觉得自己是不被关爱的。


从婴儿期发展到儿童期,再发展到青少年时期,我们与父母的互动不断重复,会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我们和父母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结,形成了亲子依恋关系[3]。


以亲子依恋为模板,我们又发展出了同伴依恋,还有与恋人的亲密关系。


所以说,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会发展出一定的依恋类型。而对「黏度」的要求与依恋类型有关。


低回避的人喜欢与依恋对象亲近、依赖依恋对象、对依恋对象表露内心;


高焦虑的人常常担心恋人不是真正爱自己,害怕自己被拒绝、被抛弃。


高焦虑、低回避的痴迷型依恋的人就会更希望两人之间「黏」一点。


说完原因,再来看看大家关心的调整方法。


如何调整「黏度」


首先,你要知道:你的恋人老缠着你,还试图融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会拉你进入 ta 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你陪 ta 做各种事情,是因为 ta 喜欢你、信任你、崇拜你,只是 ta 表达爱的方式让你无法舒服地接受。


调整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识别你的情绪。当你陷入「ta 怎么又来了」的烦躁中时,不妨先体察一下你此刻的情绪:你现在感到很烦躁、也很无奈,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你的恋人「强绑爱好」,是因为 ta 太黏你,让你受不了吗?


如果根据觉察与判断,你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原因,认为就是你的恋人太黏人,ta 想要的「黏度」你不想给或者给不了,那你需要知道如何更好地与 ta 沟通。


明确沟通的目的[4]。比如,我希望我的恋人不要这么黏我,给我更多自主的时间。在努力达到目的的同时,你也要思考可能的后果。女朋友一哭二闹三上吊,认为我不爱 ta。


为避免这些可怕的后果发生,你要预先设想可能的应对措施。如说话的态度要真诚,语气温柔平缓,甚至考虑要不要先表个白。


沟通时可以走「事实 - 情绪 - 要求」三部曲。


先摆出事实,「你找我一起去看五月天的演唱会,我觉得格格不入,觉得我的爱好、我的信仰被绑架了,我很不舒服」;


并表达事件带来的情绪,「我有点郁闷」;再明确地提出要求,「以后我们能不能更多地一起做我们都喜欢的事?比如去听我们都喜欢的 xxx 的演唱会。五月天的演唱会,你可以和也喜欢五月天的你闺蜜 / 哥儿们去。」


你还可以加上,「当然,如果你找不到人一起,我们可以再讨论。」为了防止送命,还可以加上表白、卖萌等若干加成,这里就不示范了。


在沟通时,要同时注意自己的情绪和恋人的情绪。如果爆发了比较强烈的消极情绪,可能要先处理情绪,等双方比较平静时再继续沟通。


比如 ta 突然哭着说:「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时候需要先顺毛,适时加入非语言信息,比如给个温暖的抱抱,先抚平情绪再进一步沟通。


「黏度」有差异很正常,但是要进行有效沟通,合理调整和磨合。


如果我很黏人


刚刚说的是被黏的人,假如你是那个黏人的人本人,你可能需要提升自我认识,深入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或许自己焦虑的触发点早在小时候与父母相处时就存在了,不能一味地指责恋人。如何了解自己呢?


可以找个不被打扰的时间,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时光,记录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件、影响生活轨迹的重大决定,分析你在之后产生了什么变化,过去的经历如何塑造了现在的你。


你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同时也对恋人负责,尊重 ta 的感受、爱好和信仰。你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满足感,而不是依赖 ta 来获取满足感。在恋爱中,学会用双方都能接纳的方式表达爱。


不得不强调的一点是:依恋风格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成人依恋风格也有一定的改变和波动的空间[5],不要给自己贴上「极度黏人」的标签之后就加个「永远」的期限。


依恋安全性的改变和人们所处的生活情境息息相关,依恋安全性会随他们自身和人际状态方面的原因而改变。所以,痴迷型依恋千万不要放弃向安全型依恋改变的机会啊!


就像答题速度和正确率的权衡一样,我们也要找到男女朋友「黏度」的平衡点。希望我们都既相爱,又自由。


参考文献

[1]Mikulincer, M., Gurwitz, V., & Shaver, P. R. (2007, August). Attachmentsecurity and the use of God as a safe haven: New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 L.Kirkpatrick (Chair), Current directions in attachment, religion, andspirituality research.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2]王争艳,刘迎泽,杨叶.(2005).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 心理科学进展, 13(5),629-639.

[3]Bretherton. I., & Munholland, K. A. (1999).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in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 construct revisited. In: J. Cassidy and P. R.Shaver (Eds). 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Application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4]Adler, R. & Proctor, R. (2007). LookingOut/Looking In. Belmont: Thomson Wadsworth.

[5]王岩, 王大华. (2012). 成人依恋的稳定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4), 442-448.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 05:35 AM , Processed in 0.0405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