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维权者、段子手、创业导师……在罗永浩身上,不同角色闪烁夺目的光芒,这既让他的形象熠熠生辉,也让他的创业之路非常独特,异常喜剧。
罗永浩是个不甘寂寞的人。明明是他一个人的创业,却有众多人被他唤醒,最先是雷军。2011年8月,小米刚刚发布第一代产品小米1,开放网络预订后半天的预定量就超过30万部。让小米手机裹挟自己的理想,是获得商业成功的捷径。于是当年11月,罗永浩找到雷军。
罗永浩如愿见到了雷军,不过只有一张招牌式的笑脸:雷军坚持认为,用户需要高性价比的产品,罗永浩的观点停泊在雕琢用户体验不肯让步。其实“性价比”与“用户体验”都是用户需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却被二人争论出泾渭分明的隔离墙,最终悻悻然不欢而散。或许为平复胸中之怨,罗永浩到西门子北京总部门口,砸碎了三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
眼看捷径走不成,只得自己动手,不过前提是要让朋友帮忙铺路。离开小米后,罗永浩将“造手机”的想法告知好友陌陌科技CEO唐岩。虽然如此选择会比将理想寄生在小米身上成功概率极低,但出于兄弟情唐岩必定出手相助,何况说服在手机圈毫无积累的有钱人,远比攻坚一位浸淫行业多年技术专家容易太多。
“和大家相处朋友的模式一模一样。好比你有一个好姐妹,需要开个时装店,跟你借了20万,就是这么个事儿。”事实证明兄弟情很管用,唐岩把钱给了罗永浩,而且是900万元。得到资助的罗永浩凑齐了10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准备大干一场。
“就是看中这个人做事比较踏实,有比较强的营销能力,做事很认真。”罗永浩很快让唐岩见识了自己的认真,不过并非开发手机而是吵架。2012年3月,本应忙于成立新公司的罗永浩向税务机关提交了精心准备的举报信,表示方舟子的打假基金涉嫌骗钱、偷税以及暗箱操作,未正当、合法使用捐款——一直准备要专注开发手机的罗永浩却副业不断,最先见到的成果与智能手机没有任何关系,计划与实际偏离很多。
当时,罗永浩的公司还没有成立,落脚地还是新中关大厦12层——罗永浩英语培训机构的驻地。新公司是否继续在此停泊?是否继续扩张核心团队?是否接受天府软件园的政策优惠,西下迁居成都?众多的问题都在等待罗永浩定夺,不过他总是超然物外,随性创业。
在罗永浩看来,一切均不足为惧。中国成熟且强大制造业基础,以及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布局,已经让智能手机成为简单的拼图游戏。
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隶属哪个环节,同时找到其他供应商填补空缺,就能让用户得到带有罗永浩标签的产品。
更何况在开发智能手机的道路上,罗永浩只凭借一句“我想做手机”,轻易打动所有支持他的人。这与创业型企业先有产品,至少是创业计划书,再去打动天使投资,后续寻找A轮、B轮、C轮等投资的轨迹截然相反。
外界给他足够的信任,帮他绕过了传统的商业流程,修改企业发展的逻辑,给了他足够的自信;内在罗永浩能够一心多用,心想事成,成就了他凌驾一切的优越感。内外合力,让罗永浩愈发不可一世。
“我懂UI设计和ID设计,在人机交互和营销方面是天才,凑巧又会运作企业,这行业唯一的聪明人死了。”罗永浩的表态极尽倨傲与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