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知乎发布「盐值」计划是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好恶」和价值观。
五年前,在北京 768 创意园的知乎赞同会议室里,有 33 个问题被一一列到两块架起来的白板上,「技术上如何防止刷量」、「如何保证管理后台的稳定性」「如何对新用户进行引导」...... 知乎高级副总裁白斗斗正和同事们讨论这些关键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都被解决,知乎才会拍板一个重要决定:开放注册。
最终的决定让她惊喜又意外,知乎的强粘性社区属性第一次被转换为明面可见的数字证明。迫于当时条件制约,每天知乎只能通过 3000 个注册用户,「抵制」多于好几倍这个数字的用户涌进来。五年后,知乎宣布,用户数据已经达到了 1.8 亿。
不过,这样野蛮生长的用户数量知乎并不完全满意。8 月 8 日,其对外公布了「海盐计划」,包含「盐值」计划,和「创作者中心」两部分,其中「盐值」计划主要用来给用户做减法,筛选用户、引导价值,而后者是用来为内容做加法,鼓励内容创作,实现创作者的盈利。
在目前互联网社区运营中,普遍被认可的做法是不断扩展用户边界,做大流量,拿到好看的日活、月活数据。知乎却反常地用一些可量化的指标来肯定符合其所认可价值观的用户,这种做法既让人意外,又好像很「知乎」。
好恶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cu01Kavc5aZKwHFPqgaUG8RkKGzJjXGJx2pKA24yZxAiaJTb8wA8uibmd5HN9AQsEuyib1icBxDA5o0pII4nVLtF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简而言之,盐值是一种分数。其将从「基础信用」、「内容创作」、「友善互动」、「遵守规范」和「社区建设」这五个维度,对每位知乎用户在社区内的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加权计算,最终形成 0 - 1000 之间浮动的知乎盐值。而得分不同的用户将有不同的权限,举个例子,高盐值用户可能会拥有更高的参与公共编辑的权重,极低盐值的用户也许不能发布任何东西。
「实际上,知乎发布『盐值』计划是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好恶』和价值观。」一位长期观察知乎成长的业内人士说,「这项产品的发布有利于更好的社区治理,但也势必会增加部分社群摩擦力。」的确,据知乎社区治理的运营负责人孙达云介绍,「盐值」的打分标准来源于知乎的算法能力、社区共识以及知乎对于公共讨论秩序的理解三方面。而这三方面的每一项都渗透着知乎的价值观。
算法方面,通过 400 多个前沿的深度学习模型识别过亿内容,现在的知乎平台,可以智能地进行倾向性识别、爆照识别、风险图片识别等等。而在对于什么「爆照」、什么是有风险,最终的定义方还是知乎。
而社区共识更是长久积淀下来知乎和用户共同认可的一种公约,知乎称之为知友们对价值判断的最大公约数,比如「知乎不让骂人」,比如对优质内容的界定。对公共秩序的理解指的是知乎要寻求一个平衡,既保障分享者自由表达的权益,又对自由表达的边界进行定义。
但这种做法本身难免会让一些人难以接受。一位参会者说,「就像今天发布会上展示的图片,左边这张就可以说是一张展现美感的图片,右边这张其实并没有暴露任何特殊部位,为什么就会被判别为不合格?这背后是有知乎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但认可一部分人的同时,就会相应的淘汰一部分人。」
取舍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cu01Kavc5aZKwHFPqgaUG8RkKGzJjXGX842qkBNRxbudIWrkkaB09iaRnE4GCZSFMibpZVBhIoA0TN2GaslgXI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这种加大社区摩擦力的自我净化方式不仅鲜有为之,还有风险。
不过,白斗斗认为这是知乎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直接和我们的目标相关联。我们希望为社区提供的价值是提升知识生产和消费的效率,我们希望生产的是有价值的信息,我们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有着了解更多、变得更好的诉求。偏娱乐的事情,有很多公司做得比我们好,但我们想做的是知识分享。如果要做到这些,维护社区信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些取舍。」
娱乐化的倾向差点让知乎从早期由知识构建地公共空间变成了段子手聚集地。一位从 2013 年起就开始用知乎的老用户在 2016 年突然决定暂时不上知乎了,因为他觉得上面的段子手越来越多。比如,「你听过的第一个 3D 环绕音乐是什么?」,答案是「丢手绢」;「地球外面那一层是什么?」,答案是「香飘飘奶茶」。
知乎也意识到了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的重要程度甚至不小于对商业化的探索。丢手绢的答案已经被 2016 年推出的瓦力机器人折叠,给出的原因是:算法识别自动折叠。
其实这也是知乎自成立以来就面临的两大问题:如何保障良性讨论氛围?如何兼顾内容的质和量?而每隔一段时间知乎就会被重新「拷问」。
从 2013 年开始,知乎每向前迈一步都离不开这两个主题。2013 年决定开放注册的同时,还采取了问题关闭与建议修改的策略,来规避出现破坏性影响的答案;2014 年举办了第一场线下的知乎盐 Club,同时形成了「良性讨论公约」给社区讨论氛围定下了基调;2015 年,知乎上线反作弊系统悟空;2016 年瓦力上线,能结合知友们的举报,在 0.3 秒内识别判断是否包含不友善的内容,并做出相应处理;2017 年知乎规定了话题及答案的折叠规范;2018 年,瓦力进一步升级能识别不友善、答非所问、阴阳怪气等多种需被折叠的答案。
三问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cu01Kavc5aZKwHFPqgaUG8RkKGzJjXGIYKlRV4FdFhedE79NibgFkQHXk8YAiaKaiazlRqQKyn4c9OTDdbRsr1j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除此以外,白斗斗还将优秀创作者能否获得收益加入其中,她将这三个问题称之为知乎三问。在实现创作者获益的过程中,知乎作出了许多尝试,催生了付费知识服务。不过到现在,大多数知友除了看到自己的答案赞同数、被谁收藏外,真金白银的收益并没有。
据知乎社区内容业务负责人赵世奇介绍,这次的「创作者中心」产品将给优质的内容生产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该中心将提供「内容数据分析」、「回答赞赏」、「品牌任务」、「作者经济」等八大权益。它将允许用户在回答下方开通赞赏入口,让用户能与知乎的精选品牌主进行商业合作。在货币流通的过程中,作为平台方的知乎暂时不收取任何费用。
知乎三问不仅决定着知乎的前进方向,也划定了知乎的商业化边界。白斗斗认为,这三个问题规定了知乎不做破坏良性讨论、内容质量和社区信任的事,这就是是知乎商业的边界。
如何商业化的问题,对于知乎及豆瓣这类平台一直为人热议。周源在昨日发布的全员邮件中称,2017 年知乎正式开始商业化,并陆续成立了商业广告和知识服务两大事业部。围绕知乎的优质用户群体和消费意愿,形成了广告和知识服务两大收入模式。2018 年上半年,其商业广告营收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 340 %,知识服务也完成了从「知识市场」到「知乎大学」的战略升级,已提供超过 15000 个知识服务产品。
不过对于刚宣布拿到 2.7 亿美元 E 轮的知乎来说,正本清源好像更重要。白斗斗感慨,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三个问题的难度也逐级攀升,与之相比,当初的那 33 个问题根本不算什么。
责任编辑:卧虫